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第二分会场)

栏目:会议讲座、纪念阳明子诞辰550周年
发布时间:2022-07-21 17:25:39
标签:“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

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第二分会场)

来源:“中华孔子学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六月廿三日乙亥

          耶稣2022年7月21日

 

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第二分会场学术研讨于18日下午、19日上午在线上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会场共有四个小组参与论文发表、评议、讨论。

 

 

 

18日下午分为上、下两组在线上腾讯会议顺利召开。上半场学术研讨会由南昌大学张新国老师主持,湘潭大学张晚林老师评议,分别有冯兵老师、王慧燕老师、刘新军老师、董耀民博士、陈关负硕士等5位学者发言。

 

冯兵老师《朱子“命”论再探》一文认为,朱子所论之命具有动静双重形态,即静态层面的“命”是从理上说,而动态层面的“命”主要是从气上说,其重点体现的是天地万物的“理——气”二元生成原理与运行机制。最后该文对于“命”的偶然与必然、多元与统一进行了梳理。

 

王慧燕老师《由践行“功过格”转向〈格致编〉儒门实践——朱熹后学陆世仪的修身进程》一文认为,陆世仪《格致编》虽仍有“功过格”的痕迹,但从其反省“功过格”在修身过程中的有限性来看,《格致编》实为其由励行‘功过格’转向儒门实践的标志。

 

刘新军老师《试论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互补性》一文,从阳明心学立言宗旨的不同表达切入,揭示出了出朱、王二者入手处的基本差异是“心即理”。并从心物关系、知行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了阳明学与朱子学的互补性关系。

 

董耀民博士《“明德”与“本明之体”——朱子敬论新解》一文,通过将朱子的敬之工夫与小学工夫比较,发现敬之所施者是“本明之体”,而敬之动力本源则是明德自身。最后该文指出,正因为敬是本明之体保持活力的“本源工夫”,故敬是“圣门第一义”。

 

陈关负同学《朱子“理气动静”问题再探——以曹端〈辩戾〉为中心进行考察》一文认为,曹端对朱子理气动静的相关质疑揭示了朱子在理气动静问题上的思考方式,但他对朱子理气动静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颇,消解了朱子所说天理形而上的超越性意义。

 

18日下半场学术研讨会由华侨大学冯兵老师主持和评议,分别有张晚林老师、赵金刚老师、张山梁老师、吴兆丰老师、李辰老师、刘海成老师等6位学者发言。

 

张晚林老师《大冶儒学代表人物朱门高第万止斋学行与思想考论》一文,详细考证了大冶境内关于万止斋的古迹,并认为止斋的学术贡献在《朱子语类》的成书上。张老师指出,止斋现存的著作是《中庸说》,其主要思想是“中”乃本体及工夫与本体一如。

 

赵金刚老师《作为工夫论的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兴起》一文,深入探讨了阳明学的发生。他指出朱子学的“工夫论”与“工夫论化的朱子学”,是朱子学内部走向分化的契机。正是因为按照朱子指引的工夫路向实践,才产生了被客观化的理论与“主体/个体”感受上的分歧,进而促成了阳明学的兴起。

 

张山梁老师《朱王会通:福建阳明学的基本特征》一文首先论述了朱、王治理漳郡的理念汇通。其次,以莅闽履职的黄直、何春、许孚远为例说明了阳明后学兼顾朱学的会通。最后该文指出,黄道周等闽籍学人兼识朱王而促成了朱王会通。

 

吴兆丰老师《明儒史桂芳的学派归属、思想特色及其教化实践》一文指出,从学术渊源与生平交游来看,史桂芳是阳明之徒而非白沙一脉。史氏不立门户、躬行改过的思想特色,是对吴与弼的回归。最后,他说史桂芳悬挂明太祖像并以图画辅助圣谕演绎犹具特色。

 

李辰老师《九江学派与清代朱王学术》一文指出,朱次琦焚书后,简朝亮对先师遗集的编撰,加深了朱次琦“后朱子”的形象,而康有为出入朱王,则彰显了其理学、心学的面向。最后,他说朱次琦、简朝亮、康有为对清代朱王学术的探讨,既表现了九江学派的丰富性,也反映了道咸以来理学复兴思潮推动晚晴民初心学发展的情景。

 

刘海成老师《第一部“非〈传习录〉”之作:孙扬〈质疑稿〉析评》一文认为,孙扬《质疑稿》是朱子学者首次以《传习录》为主,批评王学的第一部著作。孙扬本人虽然对阳明学的义理内涵缺乏相应了解,但对于王阳明于朱子学的“误读”提出了反批评,更是具有澄清之功。

 

19日上午第一组学术研讨会由暨南大学刘依平老师主持,厦门大学朱人求老师评议,分别有陈永宝老师、郑朝晖老师、肖航老师、程水龙老师、钱寅老师、薛建立博士、王振辉博士等7位学者发言。

 

陈永宝老师《从朱熹与王阳明:论心学之路的发展与完成》一文认为,朱熹在己丑之悟后将心学的历程隐晦了起来,而阳明则坚守心学之路。他进一步指出,朱熹的心学是一个不完整的心学系统,而王阳明在这个基础上则将其心学发扬光大。

 

郑朝晖老师《朱熹赠序文分析》一文认为,朱熹赠序文虽不多见,但也体现了朱熹“与人为善”的德性追求。他对朱熹所作21篇赠序文择其重点,从正名、正命、正心三个方面阐发了朱熹赠序文“与人为善”的德性追求。

 

肖航老师《朱舜水心性学略论》一文,对于朱舜水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详尽地考证,并指出将朱舜水归为“实学”可能并不允当。肖老师基于舜水个人经历和文本依据认为,舜水对“心”进行了重点阐释,故舜水心性论近于阳明学一脉。

 

程水龙老师《循考亭旧规而述王学思想——简析〈说理会编〉的学术思想》一文认为,季本《说理会编》很大程度上遵循了《近思录》的纲目体系。季本借鉴朱子及门人的做法编纂《说理会编》是为了王学张目,更为重要的是想论说朱子学与阳明学存在密切关联。

 

钱寅老师《清代学者彭绍升对朱子与阳明之学的维护——从彭绍升与戴震论学说起》一文认为,彭绍升体现了阳明学与佛教相融合的学风。他说从彭绍升与戴震的论学中可以看出,阳明后学在应对考据学的批评时,吸收了佛教资源以作应对。

 

薛建立博士《回到工夫本身:阳明于朱子道德实践工夫进路之转进》一文认为,阳明对于朱子的知行二分、心理二分、格物工夫少头脑、诚敬工夫没“根源”以及圣学大端不明进行了批评,而阳明所说的工夫只是致良知。该文且详细论述了阳明致良知工夫的现实展开。

 

王振辉博士《公开的批判与隐秘的转进》一文认为,王阳明的格物说除了对朱子学公开的批判之外,也有隐秘的继承与发展。该文最后指出,阳明很有可能继承了朱子的独知说,并将其视为良知本体,从而完成了对朱子学的突破。

 

19日上午第二组学术研讨会由武汉大学肖航老师主持,广西大学郑朝晖老师评议,分别有杨柱才老师、朱人求老师、张慕良老师、庞雯予老师、刘依平老师、周心仪同学等6位学者参加。

 

杨柱才老师《王阳明与罗钦顺的格物说再议》一文,在详细梳理王阳明与罗钦顺书信交往的基础上,认为王阳明与罗钦顺关于格物说的争论应该从明中后期心学与理学两大主流思想体系在两个人身上的体现来把握。

 

朱人求老师《中国哲学的认知与悟道——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旨趣》一文认为,朱子将格物致知作为《大学》第一义。朱老师指出,朱子格物致知修养工夫论的最终目标是悟道,而经由格物致知而悟道的境界则是心与理一。

 

张慕良老师《再探〈朱子晚年定论〉的哲学立场》一文认为,阳明《朱子晚年定论》一书的旨趣不在辩“史识”,而在明“道理”。王阳明《朱子晚年定论》的思考在于补朱子学者所缺的“如何把握理”的认识论前提,这也是理学(广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庞雯予老师《吕坤的心性思想探析》一文认为,吕坤的心性思想总体承袭了程朱理学,但更强调“心”的作用,而作为精神主体之“心”是“道心”与“人心”的辩证统一。她说关于“性”,吕坤主张“继善成性”,而吕坤的心性思想在修养上强调养心、“敬”的重要性。

 

刘依平老师《从乡礼到乡约:朱子与阳明基层社会治理思想比较》一文认为,朱子所提倡的家礼、乡约是一种以儒家士大夫为主体的地方自治,阳明对家礼、乡约的改造被塑造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地方治理,而黄佐的《泰泉乡礼》实际上则是兼容了朱子、阳明两种社会治理思想。

 

周心仪同学《熊十力论朱王二说之长短——以〈大学〉诠释为中心》一文指出,熊十力《〈大学〉疏释》一文对朱子与阳明关于《大学》的诠释进行了反思。并从三纲领、八条目的视角细致分析了熊十力对于朱、王诠释《大学》长短的比较。

 

 

 

在闭幕式环节,第二分会场的总组长湘潭大学哲学系张晚林教授对第二分会场的学术研讨情况作了总结。张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第二分会场各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总结,第一个方面是讨论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关系问题,张教授认为通过分会场学者的讨论,发现朱王之间具有承接性的关系,“理”无法离开“心”而存在。第二个方面表现为朱子学中的个案问题研究与深化,几位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朱子学的研究。第三个方面为对朱子后学与阳明后学的深化与研究,这些研究无疑丰富和发展了对宋明儒学的整体研究。

 

整理:崔亮亮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

编辑:孔维瑶     

审核:欧阳祯人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