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二)

栏目:会议讲座、纪念阳明子诞辰550周年
发布时间:2022-07-21 17:17:51
标签:“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

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二)

来源:“中华孔子学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六月廿二日甲戌

          耶稣2022年7月20日

 

 

 

7月18日-19日,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以线上会议的形式顺利举行。继7月18日上午八位学者的主题发言后,大会于7月19日下午闭幕式之前,举行了第二阶段的主题发言。这一阶段的主题发言共分为两场,第一场主题发言的主持人是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进行主题发言的有景海峰、龚隽、刘泽亮、唐文明四位专家学者;第二场主题发言的主持人是中华孔子学会副秘书长孔德立教授,进行主题发言的有汪建初、丁为祥、王兴国、陈立胜、魏义霞五位专家学者。

 

 

 

图|董平教授

 

 

 

图|孔德立教授

 

景海峰教授以“经典的膨胀与歧出”为题进行了发言,景教授认为儒家思想有其经典依据,历代儒者都试图对经典进行把握与理解,在此过程中也造成了经典的膨胀与歧出。他指出,历代围绕经典形成了汗牛充栋的解释性文本,这些解释性文本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景教授分别从仿圣拟经、增量扩经这两个方面做了进一步论述。就拟经而言,景教授以扬雄、王通为例进行了阐发,他指出,依扬雄之言,“经”不是凝固的文本,实为“应时而造”。这种拟经现象历来争议颇大,整体上负面评价居多,但明代学者较之宋代学者在态度上则显得更为宽容。就扩经而言,景教授从“传”能否升为“经”的角度展开叙述,指出扩经之念头历代不绝如缕,其中清儒尤甚,并举段玉裁将十三经“广之为二十一经”与龚自珍以史部、子部文献对“经”作辅翼补充等例进行了理论佐证。此外,景教授认为除拟经、扩经,历史上还存在着以纬补经的现象。

 

 

 

图|景海峰教授

 

龚隽教授以“从经史之学到道学:再论北宋思想史上的辟佛说”为题进行了发言。龚教授一方面从思想义理的内部进行剖析,另一方面运用思想史的方法,将宋明理学与佛教的关系放在思想史的情境中进行分析。他认为关于理学与佛教的关系,有些问题目前尚未完全讲清楚,宋代儒者辟异端之举主要表现为辟佛,而这不仅仅与思想文化相关,还与政治话语权力相关。接下来,龚教授从欧阳修之修史辟佛、王安石的经学护法与经子合观、“以其迹而考之”的理学辟佛论这三个方面展开了具体阐述,并认为北宋道学辟佛的哲学论述几乎是不太能成立的,但却是一种容易产生效应的论述,使得宋代以后的儒门学人不敢轻易言佛。

 

 

 

图|龚隽教授

 

刘泽亮教授以“陶奭龄杂禅、援禅、坏旨考辩”为题进行了发言。刘教授指出陶奭龄是与刘宗周同时代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但目前学界关于陶奭龄的正面研究却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陶奭龄的思想显得非常必要。刘教授主要从陶奭龄是否杂于禅、为什么杂于禅、杂于禅后是否大坏姚江之旨、陶奭龄与刘宗周思想的差异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他认为陶奭龄确乎杂于禅,但杂禅仅限于其讲学层面,在学术层面陶奭龄实则为援禅而非杂禅,援禅之目的在于正儒、弘儒与回护阳明学。陶奭龄乃王学正统,并未坏姚江之旨,其援禅之举延续了王阳明借佛诠儒的传统。就陶奭龄与刘宗周思想的差异这一问题,刘教授指出刘宗周代表着王学中的程朱路向,陶奭龄则是王学中的王学路向之极端化的代表。

 

 

 

图|刘泽亮教授

 

唐文明教授以“再论天地之心--答吴飞、陈壁生两君”为题进行了发言。唐教授强调了朱子的天地之心在理学中的意义,他认为朱子在《仁说》中将“仁”落实为天地之心,而天地之心又具体表现为“生物”,天地之心可贯穿到人、物之生中。唐教授指出,他对天地之心的论述是从宇宙论与教化论两个方面展开的,从宇宙论的层面而言,圣人之心来源于天地之心;就教化论的层面而言,经典教化的来源也是天地之心。随后,唐教授表明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吴飞与陈壁生二位学者的商榷,他在陈述二位商榷者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回应。

 

 

 

图|唐文明教授

 

汪建初教授以“吾性自足的多维认知”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王阳明通过将佛家心法与道家功法相结合实现了龙场悟道,但此时阳明对“吾性”的定义可能尚不够清晰,随着思想的日益成熟才认识到此性即良知,且早年已不出此意。接下来,汪教授从人的生物本性、社会本性、意识本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发。针对人的生物本性,汪教授认为进化论过度考虑外因而忽略了内因,这一内因便是生物自身中的爱的力量,而良知即是爱。针对人的社会本性,他表明团结、友爱、互助是人类的本能,而私有制的出现又破坏了这一本能,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占有并完成自己的人性。针对人的意识本性,汪教授指出这一本性构成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意识本性便是人的觉性、觉知与感知主体,也即是阳明之“心”,人应当努力摆脱感知、认知层面,进入觉知状态。

 

 

 

图|汪建初教授

 

丁为祥教授以“阳明心学的现代价值及其意义”为题进行了发言。丁教授分别从三个基本原则、四大精神、统一指向这三个层面进行了汇报。他认为阳明心学是从反省的方式入手进入到精神的慎独状态,这种经反省入慎独的状态体现了王阳明的三大原则:主体与本体的统一原则、圣凡同一原则与人人平等原则。此三大基本原则又表现出了四大精神:平等精神、契约精神、工匠精神与科学钻研精神。最后,丁教授认为阳明心学的统一指向便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在《拔本塞源论》中以人禽之辨的角度展开,在《大学问》中则侧重伦理角度的阐发。

 

 

 

图|丁为祥教授

 

王兴国教授以“儒佛合一的新知行观--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新探”为题进行了发言。王教授认为,佛教的“知”可区分和概括为别知和智知,前者是佛教所要破除之知,后者则是佛教所要实现与完成之目标,这一过程可用“转识成智”进行概括。接着王教授对王阳明和佛教的两种知行观进行了比较,他指出二者虽处不同立场,却在思维上非常相似,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可分为情识的知行合一与良知本体的知行合一,前者是阳明所意欲摒弃的,后者则是阳明所意图确立的知行观,这实际上与佛教“转识成智”的目标非常相似。王教授还表示阳明的学说实则是孟、禅二家的会通与融合,如果说慧能是禅宗中的孟子,那么阳明则是儒学中的慧能。

 

 

 

图|王兴国教授

 

陈立胜教授以“如何与天地万物成‘一家之亲’--王阳明亲民说发微”为题进行了发言。陈教授基于阳明弟子黄绾与薛侃二人的记载进行了理论考量,勾勒出阳明的亲民说存在着前后变化的思想样貌。他从四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的讨论,首先阐释了阳明明德亲民之学的前后变化,认为明德亲民之学前后产生了从早期“由己而人物”的单向论证向“由己而人物”与“由人物而己”的双向论证转变等四点变化;其次,陈教授就黄绾等对阳明亲民说“泛亲化”的质疑进行了理论辩护,认为阳明亲民说的“泛亲化”应从政治哲学角度进行理解,属“王道”制度的安排,而非“毁亲”、“弃亲”;再者,关于亲民说的历史效应方面,陈教授从泰州学派的王道政治实验、近代维新革命以及天赋人权等角度进行了诠释;最后,他认为阳明的亲民说具有重大的当代意义,对于社会团结、市场经济、万物一体的家庭化以及王道政治与文明国家的重新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图|陈立胜教授

 

魏义霞教授以“王阳明的‘致良知’及其意义、启示”为题进行了发言。魏教授认为阳明学是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之集大成者,宋明理学家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沿着向外与向内两个不同的方向展开,王阳明的思想则属于后者,其思想的集中体现便是“致良知”。随后,魏教授认为王阳明通过将格物、致知的前后顺序进行颠倒,实现了对格物致知的新解,致知即是致吾心之良知,格物即是“正事”,使得致知、格物在王阳明这里都成为了伦理范畴。并且,魏教授还表明王阳明从《孟子》《大学》中进行理论创新,创构了其良知学,而阳明本人的思想是历久弥新的,阳明学的研究一直在路上,魏教授对于阳明学研究的未来前景予以了极大的肯定。

 

 

 

图|魏义霞教授

 

在两场主题发言中,九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着大会主题进行了发言汇报,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见解独到,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而两位主持人董平教授、孔德立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至此,隆重纪念王阳明诞辰550周年暨“从朱熹到王阳明”学术研讨会的大会主题发言环节圆满落幕。

 

整理:张旭,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

编辑:覃川

审核:欧阳祯人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