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齐家如何平天下?张祥龙对特朗普的预见和对黑暗森林法则的破解

栏目:纪念张祥龙先生、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22-06-16 19:20:42
标签:平天下、张祥龙、黑暗森林法则、齐家
柯小刚

作者简介:柯小刚,男,西历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号无竟寓,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创建道里书院、同济复兴古典书院,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思想的起兴》《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心术与笔法:虞世南笔髓论注及书画讲稿》《生命的默化:当代社会的古典教育》等,编有《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一辑)》《诗经、诗教与中西古典诗学》等,译有《黑格尔:之前与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

齐家如何平天下?张祥龙对特朗普的预见和对黑暗森林法则的破解

作者:柯小刚

来源:“寓诸无竟”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五月十四日丙申

          耶稣2022年6月12日

 

今天重读张老师的《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很惭愧地发现,这本书虽然是我自己向他约稿并出版于我主编的“经典书写”丛书中,但当我再次翻开此书,却发现几乎就像没读过一样。

 

有太多宝藏啊,而我以前难道是瞎子吗?

 

随便翻开的一页,谈到”大国崛起“论者的幼稚和西方规则制定者的”后手“,谈到全球化的强光机制对于”黑洞形势“的破解本质上无异于另一个黑洞,如此等等,洞烛幽微,看得我汗毛直树。

 

此书出版于2009年,其时中国崛起形势一片大好。八年后,川普大帝上台,张老师告诫过的“后手”才开始撕破全球化的面纱,伸出魔爪。

 

张老师在书中论及的“黑洞局面”或“黑洞形势”像极了刘慈欣《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但张老师在北大讲课的时候(此书是北大讲课稿),大刘还正在写《三体》的第二部《黑暗森林》。


 

无论是全球化的危机,还是黑暗森林危机,在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都属于天下危机的范畴。现代天下危机是如何造成的?又如何破解?请看张老师在书中的分析:

 

十三年前的书,已经陈旧如许了

封面水印中的字是宋版《尚书·尧典》开篇是

我建议出版社设计的

 

破解“黑洞”之“光”

 

张祥龙

 

见张祥龙《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第262-267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其实,作为生发意义的隐、独机制【无竟寓注:隐、独指亲子关系的情景化特征,使其成为人生意义的原发领域,为普遍理性和个人意识的发生提供基础】,亲子之家在原本的意义上正使得“他者”作为一个活体可以呈现在亲子时间视域里面。家的隐独性使得“他者”作为异己的陌生人呈现,“他”或“他们”完全不同于“我们”。对那些习惯了“二元化”而不是“二补对生”思想方式的人来说,不是“我们”的“他们”往往是和“我们”敌对的,这种“我们/他们”的陌生和隔绝足以导致“朝死”的恐惧,甚至还有相互灭绝的行凶冲动。就像在一个漆黑一片的深洞里,完全陌生的人相互遭遇时的局面,我们不妨把这样一个局面叫做“黑洞形势”或“黑洞局面”。《笑傲江湖》里好像就写过这么一个“黑洞局面”。在这种局面里,你完全不知道对方下一步的行动会是什么,但是你知道你和他都带着武器,可以突然杀死对方或是致残对方;而一旦谁得手,就减少了一个可能致自己于死地的敌人,自己的存活机会就会上升,甚至能确保这块地方就成我的生存空间了。尤其是,如果有一方或双方都认为,一旦我先发难,多半能得手(有七成、八成甚至九成把握能把对方干掉),那局面就更危险了。

 

人类历史上,无数次地出现过这样的局面(未来我想也不是没有出现的可能),以至于许多人、特别是倾向于首先发难的西方人(人类学的一些研究和历史记录都显示,印欧语系的民族确实比较aggressIve较ambitious,现在年轻人好像都爱把这些当成好词儿;中国文化就不一样,即使在毛泽东时代,搞出了原子弹,按当时的“世界革命”逻辑,我给你美帝扔两颗过去,引起天下大乱,“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多好啊!不,中国居然宣布永远不首先使用原子弹。美国人会这么说吗?不会的。这都跟民族传承的文化相关。当然,俱往矣,我们关心的主要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相信,要减少这种灭绝对方的冲突,必须打破一切隔离和隐蔽,突破家庭、家族、部落、地方甚至国家的自组织结构,大步迈向“全球化”,让一切公开(除了他们自己的秘密计划),让欧盟、联合国这样的组织和国际法、全球伦理来主宰人类的生存,认为这样才能带来永久的人类和平。

 

西方人相信,只有光明可以彻底改变“黑洞局面”,让异己双方都“看到”对方的准备、意图,从而可以采取共存甚至共赢的策略。所以真理就等于光明,邪恶就等于黑暗;交流总是带来正面价值的。柏拉图在他著名的洞喻中,就在洞里放了一堆火,在洞外高悬一个太阳。西方古今文明都尽全力寻找宗教、伦理、知识、社会组织的普遍化、去蔽化、去魅化的光亮,特别是借助科技进步,彻底改变了地球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命运。

 

然而,这些要破尽一切隐藏去进行全球化、普世化的努力,并没有真正改变“黑洞局面”,没能去掉“发难动机”,只不过使它们改变了运作的表现方式罢了。这是因为,那照亮家庭与家庭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所谓普世化、客观普遍化之光,只是某一个或某一组民族的构意机制的产物,它们亮度的急剧增加和横行天下,不意味着那样一种光明:它像黑夜中点燃的火把或像星月之光,使我们彼此可以在黑暗中相互辨认动机、增加突袭得手的困难,并因此而实质性地增进共存可能。【无竟寓注:基于亲子关系的天下,就像是星月夜空下的大地,既非黑洞,亦非强光致盲。】

 

这样的火把或星月之光就是生存时间结构中的潜交织向度,而不再是“当下”的孤立突显(这种“现在时的主宰”使如此获得意义的人们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相反,目前盛行的普遍化的强光意味着其他民族的意义生发机制的衰退、停止,意味着某一种(在今天显然就是西方的)辨认方式、生成方式的垄断。

 

这样就会造成新的黑洞效应:

 

其一,那些不愿意放弃自身构意机制的非西方民族,会感到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意义受到被灭绝的威胁,自己再不奋争,就等于坐以待毙(我觉得这方面伊斯兰民族表现得比较明显,“恐怖主义”只是其中一种极端的表现,其实还有很多表现形式)。

 

其二,如果放弃自身的构意机制(就像近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六亲不认了,改向你们西方学),进入这个“不夜城”(全球化实际上意味着地球的无夜化、去星月化),不可测的致命的突然袭击依然存在,这表现在:

 

(1)辨认结构、游戏规则的实现过程的偏袒和不透明:似乎是在一个框架中,从形式上考虑到平等,但实际上,基本是当初制定规则的一方赢,或者说他们在最终的意义上赢(比如就“物质生活质量”而言,基本上老是欧美得手,他们某些时候甚至为自己的利益而修改规则。中国的“大国崛起论”者是不是考虑到了“后手”?我们“崛起”的代价似乎太大了!)那些越来越贫穷,越来越绝望,或总是最终失望的民族和生存团体就会又感到“黑洞”(国人现在颇有“该轮到我们赢啦”的心理,我对此表示怀疑。)

 

更关键的是,(2)知识之光、尤其是高科技之光的加强,使人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改变力、人对他人的突然袭击的杀伤力大大增强(在只有大刀长矛的时代搞得了9·11吗?还有那个美国校园枪击案,再过50年还不知道他能用多先进的枪呢!而且这种社会你能让它和谐到完全没有异端分子吗?不可能的,“发疯的”总会有的),这会使未来越来越不可测,黑洞情境就在这强光的“致盲效果”(没有哪种强光不造成盲区,就像夜里的汽车大灯)中来临。

 

出自亲子关系的家庭、家族和祖国(像西周、春秋时的“国”;注意“祖国”这个词本身体现出的“国”与“家”的联系)的结构跟黑洞情势不同,跟破解“黑洞”的“强光情势”也很不同。

 

亲子时间的构意机制不但超个人,而且超规则、超对象化,所以它产生的亲子之爱找不到止住自己的明确边界(不像家族财产和国家主权的边界那样明确)。慈孝之爱会导致我们知觉方式、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这爱泉中涌流出的意义一定会以非普遍化同时又非特殊化的方式溢出任何现成的边界。“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正说明这“亲爱”的溢流(“则”)和溢流方式(“兴”)。

 

更具体地讲,亲子关系本身(就它作为构意机制而言)就没有排他的边界:慈爱施及子女,还会流向孙子、孙女,以至重孙子、重孙女等等:孝爱也一样,会溯流而上。而且,“亲爱”一定会溢流到“亲戚”,因为我们和亲戚之间血脉相连,又休戚相关。从五服以内的亲戚又延及更远的亲族(你说“那亲戚八竿子都打不着”,其实不然,用不了几竿儿就能攀上亲)。“男女有别”或“夫妇有别”会造成亲族的再扩大(一般同姓亲族不婚),形成部落,乃至“父母之邦”或所谓“祖国”。可见,亲子源头、男女有别、亲戚相关是人类突破“黑洞形势”而又不进入“强光形势”的天然生态结构。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民胞物与”,根子在这儿;一旦观念化、天理化,就会失掉本源和本意。所以孔子对任何普遍化避之唯恐不及,《论语》9.4还从思想方法的角度明确提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因为普遍化(“必”、“固”)和个体化(“意”、“我”)都是强光生存情境的产物(“现代国家”的建立必有作为个体的“公民”,这是它结构本身的要求)。

 

从亲子之源流溢出的亲戚、同胞、同类之光像星光、月光,它让陌生人、他人变得有来头了,使遭遇者不但可以相互辨认,而且可以相互打听、相互关联,甚至是相互攀亲(“四海之内皆兄弟”恐怕也不完全是一种理想的观念,要真是下定决心去攀亲,你可能跟哪个姓的中国人都能攀上)。所以“和亲”是人类政治史(其实也是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重要现象,不只是什么王昭君、文成公主,还有张骞,甚至玄英、鉴真(可算是精神上的“和亲”)等等,都造成这种“星光现象”。这种光辉不会制定普遍化的规则,因为它出自亲子源头,通过亲缘的生态方式柔和之极地、“动之徐生”(《老子》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地来调整黑暗与光明的关系,使它呈现“光晕”。所以它不会强行地、非时机化地去魅、去蔽,把一切都变成主体目光中的对象,从而颠覆其它一切构意机制,只留下服从普遍规则的个体集合,留下这样一个“现在化的现成化”加“体系化”的时间模式,留下极度贫乏的意义机制。

 

在以亲子为源头的生存格局中,所谓“隐”与“独”只是隐去了或排斥了“强光生存形态”,它一定会在自然状态中突破黑洞情境,而生成并维持人类的文化生态群落的丰富性、多样性。在普遍化、全球化盛行前的悠长的人类历史(尤其是东方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的历史。人类历史并不注定就是相互残杀的历史,古人就有办法保持一种丰富和谐的文化生态,你去看古印度,那种文化的多样性简直让人吃惊。我们春秋时的地域文化也是多姿多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认识到从“亲人”到“他人”的天然沟通途径,就会感到仁道虽然艰难,但确有“大行”的可能。当然,即使是这种“泛家”结构,也不能保证不遭遇黑洞情境,除了它内部就有的起伏涨落之外,还可能遭到全局性的威胁,比如突然遇到一个陌生而又在物质力量上更强大得多的他者的侵犯,由于对方相信总能取胜,于是会造成“一边黑”的局面(古时候不同民族遭遇时出现的种族屠杀往往是这种情况)。西方文明对世界其他文明的摧毁、致残是最大的一个例子(西方近代工业革命以后,技术上的优势太强,他们觉得全世界到哪里都能取胜,这诱惑太大了!)

 

“外星高级文明的来临”是可以设想的另一种可能。(有人说地球实际可能就是外星生物的“蛐蛐罐儿”,咱们就是那“蛐蛐儿”。人家外星生物坐着飞碟时来时走,来的时候揭开盖儿看一眼,嘿,斗得还挺厉害!西方现在有些人还很乐于寻找外星文明。说实话,它只要能到你地球上来,就一定比你厉害,而且厉害很多,真打起来你根本不是对手。你却非要把它招来,是不是有受虐狂倾向?)不过这样的“无常”对任何文明都适用。在我看来,“强光化”文明如果面对这样的外患,它的生存或残存能力多半比“泛家”结构的文明更差。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