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星】梅花书院:“与时俱进”一词出自山长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2-06-08 00:31:56
标签:梅花书院

梅花书院:“与时俱进”一词出自山长

作者:武星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二年岁次壬寅五月初五日丁亥

          耶稣2022年6月3日

 

明清时“扬州繁华以盐盛”,盐官、盐商借其财富资助教育,促进了扬州书院的迅速发展,曾出现“东南书院之盛,扬州得其三”的盛况,在中国书院史上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梅花书院是“扬州得其三”中现今唯一尚存遗址的书院,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因是国内唯一专课举人的书院而闻名。

 

入礼门、树仁心、走义路

 

梅花书院的起源与明代心学家湛若水有直接的关联。明嘉靖六年(1527年),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一职的湛若水在赴京考绩时路过扬州讲学,扬州贡生葛涧、葛洞兄弟为求学受教,在甘泉山下为其建起行窝,作休憩、讲道之所。因湛若水号甘泉,行窝恰巧又建在了甘泉山下,于是将此居所命名为甘泉行窝。此后不久,巡盐御史朱廷立将行窝改名为甘泉山书馆。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扬州知府吴秀开浚城壕,用掘出的淤泥在空地上堆成了一座土岭,在岭上遍植梅树而成梅岭,并在岭上建楼台池榭,称为“平山别墅”,以作在扬州停留的州县官吏休憩之所。后来,巡按御史牛应元来到扬州时,将这里改为崇雅书院。

 

清康熙南巡时曾赐“经术造士”御匾给扬州安定书院,此举极大激发了扬州盐官、盐商办书院的积极性。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扬州府同知刘重选与大盐商马曰琯于崇雅书院旧址——梅花岭建起了梅花书院。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马曰琯的儿子马振伯主动提出将梅花书院的房产与地产全部捐献出来,当时的盐运使朱孝纯接受了呈请。梅花书院因此“由民转公”。朱孝纯随后重新修缮了书院楼宇,并聘请桐城派领袖姚鼐出任梅花书院山长(掌院),梅花书院由此进入了“盐官兴学、盐商助学”的鼎盛时期。

 

朱孝纯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辞官北上归京,姚鼐也辞去梅花书院山长一职,离开扬州。此后,盐运使曾燠、盐政额勒布、阿克当阿先后接管梅花书院。清咸丰年间,梅花书院毁于战火。同治五年(1866年),盐运使丁日昌在东关街重建书院,由书画名家吴让之书写“梅花书院”雕成石额。两年后,该处让位于安定书院,梅花书院迁至左卫街(即今天的广陵路)官房,即今址。

 

光绪末年(1908年),梅花书院开始了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历经沧桑的梅花书院,唯其不变的是“入礼门、树仁心、走义路”九字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的来历

 

姚鼐是梅花书院发展步入正轨后首任山长,同时梅花书院也是姚鼐从事书院教育事业的起步之所。姚鼐任梅花书院山长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这段时间对梅花书院的发展影响巨大,在姚鼐学术思想发展史上也具有独特地位。

 

主持梅花书院的第二年,姚鼐在为老师贺寿的《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一文中提出:“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正是在此期间,姚鼐系统思考了“桐城派”这一范畴,也明确了自己在文章之学方面和方苞、刘大櫆的传承关系。由此开始,“桐城三祖”的名号呼之欲出。

 

姚鼐任梅花书院山长期间,大力提倡古文,为穷尽古今文体发展变化之法则,编纂了《古文辞类纂》一书。该书《序目》记载:“余来扬州,少年或从问古文法”,说明促使姚鼐编纂此书的直接起因就是回答梅花书院弟子学文过程中的疑问。姚鼐在随后4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无一日不教此书,无一日不修此书”,此书也成为姚门数百弟子为文的范本,而这一范本的编纂正是起源于梅花书院。

 

据考证,“与时俱进”一词最早也出自梅花书院山长姚鼐。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扬州知府谢启昆久慕姚鼐的才学,将自己所写的诗文编成诗集,请姚鼐为其写序。姚鼐在《谢蕴山诗集序》中写道:“十余年来先生之所造,与时俱进”,意指谢启昆敢于创新、勇于摒弃的文风。而回顾梅花书院的办学历史,也可谓是“与时俱进”,秉持创新精神,形成了诸多办学特色。

 

制定不同等级奖学金

 

坚持“官课”和“院课”相结合。“官课”由地方官吏到书院授课、考评,如朱孝纯管理书院时每月都会抽出一天的时间到书院给学生们上课。扬州府同知刘重远,两淮盐运使朱续晫,扬州知府蒋嘉年、高士钥,江都县令朱辉,甘泉县令龚鉴等都曾来书院授课。“院课”则由书院山长讲授。梅花书院的山长从姚鼐始自蒋宗海止共五任,皆是进士出身、知名学者,时有“海内文士,丰集维扬”之说。

 

设置“等级奖学金”。朱孝纯管理梅花书院时,为了鼓励学生们刻苦上进,制定了不同等级的奖学金。“一岁中取三次优等者升,取三次劣等者降”“第一等第一名给优奖银一两,二、三名给优奖银八钱,以下六钱”。后奖学金额度又不断提高。

 

“师资交流”机制。由于扬州书院统一由盐衙管理,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梅花书院与安定书院互聘学师,使人才得以交流,思想得到碰撞,是书院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

 

附设“孝廉堂”,专课举人。所谓“专课举人”,是指举人们进京赶考前,在梅花书院的“孝廉堂”集中培训,邀请名师指点,学子相互切磋感悟。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盐运使阿克当阿把举人集中到梅花书院,组织名师为他们进行考前辅导点拨,其他郡县的应试者听闻消息,也纷纷前来旁听,100多人济济一堂。阿克当阿为这些学子的勤学精神所感动,还资助他们赴京赶考。考试结果令阿克当阿喜出望外:梅花书院学子洪莹喜中状元。

 

梅花书院在明清时期先后出过4名状元,包括兴化人李春芳、宝应人王式丹、仪征人陈俨等。在办学兴盛时期,吸引了众多优秀学子从各地前来求学。

 

历经近500年的风雨沧桑,今天的梅花书院被修缮为扬州书院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创办于1906年的广陵小学,承袭梅花书院办学传统,将梅花书院流传下来的“入礼门、树仁心”思想作为校训。“孔孟道,民族魂;树仁心,入礼门;古书院,传统承;立校训,育新人。”梅花书院的办学精神在学生们的声声吟诵中得到传承。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