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中小学《国学读本》前言
栏目:
发布时间:2011-03-04 08:00:00
|
郭齐勇
作者简介:郭齐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现任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社会兼职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等。
|
我国传统的教育,特别重视培育孩子们有健康良好的心态、性格、情感与品行,使其拥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古人说的“蒙以养正”,或“正蒙”, 即开蒙的时候一定要端正。这是说:由有德的家长与老师对儿童发蒙,教他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有理想情操的人;儿童从小受到父母长辈与老师的言传身教,如果他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都端正无邪,这将有益于他一辈子的健康成长。也即是说,对儿童、少年给予正面、正确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自小时起,做人的根子要扎正;反之,沾染了恶习的孩子,在尔后成长过程中要走很多弯路。儿童、少年、青年通过耳濡目染,在家庭、学校、社会上,会受到各种人及其言行与思想的影响。作为人之父母、人之师长,有责任与义务让孩子从小就在正而无邪的环境中生活,培养其分辨能力,打下做人做事的基础。
传统文化宝库中有脍炙人口、传之久远的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还有一些家训、家礼、家书等读物,都是“正蒙”的好教材。《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老子》中都有不少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教育我们如何立志有恒,如何做一个对民族、对人类有用的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民教育、中小学教育对一代代国民的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人文、人性的价值,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价值是长久的,根本的。我们现在最缺乏的是生动活泼的、适合不同学龄孩子的性情教育与生命教育,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价值观、做人做事底线与人的生活目的的教育,而这对于国家民族的长久利益,对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社会的建构,意义十分重大。做什么人,培养什么人,是根本。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手段。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常识。就取得全社会普遍的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而言,就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可持续发展而言,幼儿与中小学教育中的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对幼儿、小学生和中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教育。
我认识一些儿童的家长,他们指导自己的子女或孙子女,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孩子们从三岁到十三岁的记忆力最强,多背一点,打一点童子功很有必要。这一年龄段只要多背诵一些经典,以后再慢慢理解、反刍,终身会受益无穷。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立身行世都有好处。当然,十三岁到二十三岁、二十三岁到三十三岁,记忆力也很好,而且理解力逐渐增加,是诵读、诠释经典的好时机。
孔子提倡诗书礼乐之敎。他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让弟子优游、涵养、陶冶于诗书礼乐教化之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国文、国学中有很多内容及教育方式,属于博雅教育及君子人格培育的范畴,中国传统文人很看重个体人的生存品味与品质,很重视人文的熏陶和修养。其中,诗词歌赋、棋琴书画的作用很是重要。
有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套教材。这套教材分为四册。每一册各有四大主题。而主题的选择,我们仍然讲求“无一字无来历”的原则。第一册是根据《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来划分单元的,《弟子规》就是按照此句的意思和顺序而编写的。第二册根据于朱熹《小学》内外篇所立的纲目。第三册则根据于《论语》所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第四册的分章根据便是家喻户晓的“孔门四科”。
同时,每册各分四大单元,每单元下又有三个主题;每主题之下又分为四小节:经典集锦、千古佳话、国学常识、如琢如磨等。当然,我们对于主题的选择、内容的安排,也注意阶段性,希望四册自成体系。学生循序渐进,庶几有所得。
一—二年级篇由徐倩编,三—六年级篇由郭萍编,初中篇由陈倩编,高中篇由向珂编,向珂并担任了谋篇布局与协调的工作。编写工作得到湖北教育出版社同仁的指导支持与关心,谨此深致谢忱。编写类似教材的工作,尚在尝试阶段,其中的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们不吝指正。
(由郭齐勇主编,郭齐勇、向珂、陈倩、郭萍、徐倩编:《国学读本》,已于2011年2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图文并茂,每册6元至10元不等。)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