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晖】“人道主义”与中国传统“人道”存在含义错位

栏目: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17:53:05
标签:人之道、人道、人道主义
方朝晖

作者简介:方朝晖,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枞阳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2002)《春秋左传人物谱》(上下册,2001)《儒家修身九讲》(2008/2011)《学统的迷统与再造》(2010)《文明的毁灭与新生》(2011)《“三纲”与秩序重建》(2014)《为“三纲”正名》(2014)等。

原标题:“人道”考义[1]

作者:方朝晖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 《曾子学刊》第二辑,曾振宇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6月版。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五月十八日壬子

          耶稣2020年7月8日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等电子版检索,分析“人道”一词在古文献中的含义,提出在古人看来“人道”就是指“人之道”,包括人际/人群/人间/人事之道;既可指人所当行之道(褒义),也可人实际所行之道(中性,无褒贬)。从外延看,人道常与天道、地道、鬼神之道甚至禽兽之道相对;从内涵看,人道既可指个人生命之道,也可指人伦关系之道,还可指人间秩序之道(即治道)。古人时常在不同意义上的使用此词。只有当其作为价值规范的含义,且指人类的正确道路时,此词才可与现代汉语中“人道主义”中的“人道”之义相近。但由于古人所讲的人道与天道一致,并非以人为中心,所以终究与“人道主义”一词以人为中心、侧重于对于人怜悯尊重这一含义有别。因此,将西文humanism翻译成汉语中的“人道主义”,存在含义上的重要错位。

 

【关键词】人道 人之道 人道主义

 

【作者】方朝晖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统计

 

“人道”一词,较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远,人道迩”一句及《国语*鲁语上》“犯鬼道二,犯人道二,能无殃乎?”在先秦以来的文献中,此词时有所见。具体来说,在先秦以来的文献中:

 

——在经部,主要见于大小戴《礼记》,不见于《易经》、《尚书》、《毛诗》、《周礼》、《仪礼》、《春秋经》、《公羊传》、《榖梁传》和《孝经》等经书;

 

——在先秦诸子文献中,见于《老子》[2]、《管子》、《鹖冠子》、《文子》、《庄子》、《六韬》、《荀子》等之中;

 

——在汉代以后的各家文献中,此词不时见到,而于宋代子、集中出现尤多;

 

——正史之中,此词自《史记》以来即不少见,至元、明、清三朝正史出现次数有减少之势(分别为2次、5次和5次,见下表)。

 

——在唐代以来的政论、类书及通书中,此词出现次数相当频繁,动辄数十次。

 

今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及《四部备要》中部分重要文献电子检索,按经、史、子、集分类统计“人道”一词在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列出下表:

 

表1“人道”在古籍中出现次数统计 href="#_ftn3" [3]

 

 

 

 

 

 

 

 

经部

 

左传

 

 

子部

 

近思录

 

2

 

曾国藩文集

 

2

易传

 

2

朱子语类

 

58

 

史部

 

国语

 

1

周礼

 

王文成全书

 

3

战国策

 

0

礼记

 

10

宋元学案

 

66

史记

 

7

大戴礼记

 

3

明儒学案

 

31

前汉书

 

19

尚书大传

 

1

 

集部

 

楚辞

 

0

后汉书

 

8

困学纪闻

 

0

文选

 

8

晋书

 

10

经义考

 

25

嵇中散集

 

2

宋书

 

18

十驾斋养新录

 

1

陶渊明集

 

1

魏书

 

6

揅经室集

 

2

陆贽集

 

0

南史

 

2

子部

 

老子

 

0

韩愈集

 

2

北史

 

5

墨子

 

0

柳宗元集

 

2

旧唐书

 

8

管子

 

3

范文正公集

 

0

新唐书

 

1

庄子

 

9

欧阳修文集

 

7

宋史

 

17

鹖冠子

 

3

司马光文集

 

2

元史

 

2

文子

 

2

元丰类稿

 

5

明史

 

5

六韬

 

1

临川文集

 

14

清史稿

 

5

孟子

 

0

栾城集

 

1

资治通鉴

 

9

荀子

 

7

东坡七集

 

1

续资治通鉴

 

2

吕氏春秋

 

0

朱子文集

 

34

 

政论

 

群书治要

 

21

淮南子

 

3

象山全集

 

9

贞观政要

 

2

春秋繁露

 

9

真德秀文集

 

7

宋名臣言行录

 

4

韩诗外传

 

4

水心文集

 

5

宋论

 

5

论衡

 

15

龙川集

 

34

读通鉴论

 

29

风俗通义

 

3

逊志斋集

 

2

天下郡国利病书

 

1

太玄经

 

6

姜斋诗文集

 

1

明夷待访录

 

0

法言

 

1

南雷集

 

1

皇朝经世文编

 

38

孔子家语

 

4

亭林诗文集

 

1

 

类书

 

北堂书钞

 

4

说苑

 

3

方望溪全集

 

25

艺文类聚

 

13

新语

 

3

惜抱轩文集

 

0

太平御览

 

24

潜夫论

 

2

戴东原集

 

1

册府元龟

 

35

中论

 

1

鲒埼亭集

 

8

 

通书

 

通典

 

9

中说

 

2

抱经堂文集

 

6

通志

 

18

张子全书

 

12

潜研堂文集

 

5

文献通考

 

30

二程全书

 

34

定盦文集

 

1

 

 

 

 

据上表,先秦以来中出现次数超过5次的部分文献有:

 

l经部:《礼记》(10见)、《经义考》(25见);

 

l子部:《庄子》(9见)、《荀子》(7见)、《春秋繁露》(9见)、《论衡》(15见)、《太玄经》(6见)、《张子全书》(12见)、《二程全书》(34见)、《朱子语类》(58见)、《宋元学案》(66见)、《明儒学案》(31见);

 

l集部:《文选》(8见)、《欧阳修文集》(7见)、《元丰类稿》(5见)、《临川文集》(14见)、《朱子文集》(34见)、《象山全集》(9见)、《真德秀文集》(7见)、《龙川集》(34见)、《方望溪全集》(25见)、《鲒埼亭集》(8见)、《抱经堂文集》(6见),等。

 

l史部:《史记》(7见)、《前汉书》(19见)、《后汉书》(8见)、《晋书》(10见)、《宋书》(18见)、《魏书》(6见)、《宋史》(17见)、《资治通鉴》(9见);

 

l政论:《群书治要》(21见)、《读通鉴论》(29见)、《清经世文编》(38见);

 

l类书:《艺文类聚》(13见)、《太平御览》(24见)、《册府元龟》(35见);

 

l通书:《通典》(9见)、《通志》(18见)、《文献通考》(30见)。

 

由上不难看出,程朱理学文献中“人道”出现次数较多,这可从《张子全书》、《二程全书》、《朱子语类》、《朱子文集》、《象山全集》、《真德秀文集》、《读通鉴论》中出现次数多在10以上甚至达到30余次看出,而《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中分别出现66次和31次。总的来说,宋代文献中“人道”出现次数偏多,包括《临川文集》、《龙川集》、《宋史》、《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册府元龟》、《通志》等中“人道”出现次数一般在15次上下甚至达30余次。

 

含义

 

《春秋繁露*天道施》曰:

 

人道者,人之所由、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

 

这是古人对“人道”的一个定义,带有明显的规范性色彩,强调人道为“人所当行之道”。

 

今按:“人道”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可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看。从外延看,此词经常相对于天道或地道而言,极少数情况下亦是相对于禽兽或鬼神之道而言。

 

在内涵方面,“人道”顾名思义是指“人之道”,但所谓“人之道”,其中的“人”既可作单数,也可作复数。如果作单数,人道就是指个人之道,包括个人的人生之道,包括其生活之道、修养之道甚至生理之道等等;如果是复数,人道就是人群或社会之道,包括人伦之道、治理之道或政治之道等。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就其指途径、道路而言,既可指事实上的存在,也可指价值上的规范。所以“人道”一词的含义同时包含事实和规范两种可能——:就事实层面讲,此词指人/人际/人群/人事/人间实际存在的活动方式;就规范层面讲,此词可指人/人伦/人群/人事/人间理想应有的活动方式。

 

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些不同的方面来总结“人道”一词之义。

 

外延

 

(a)与天道、地道相对

 

l《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l《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天道远,人道迩。”

 

l《春秋公羊传*隐公六年》:“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何休注:“人道正则天道定矣。”

 

l《大戴礼记*世代》:“子曰:天道以视,地道以履,人道以稽。”

 

l《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l《老子》第77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l《庄子*在宥》:“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

 

l《鹖冠子*天则》:“天道先贵覆者,地道先贵载者,人道先贵事者。”

 

l《春秋繁露*天道施》:“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

 

l《韩诗外传》卷3:“夫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l《太玄经*玄图》:“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

 

l《新语*明诫》:“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星辰而亡,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也。”

 

l《潜夫论*本训》:“天道日施,地道日化,人道日为。”

 

l《二程全书*伊川易传*否》:“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天地不交则不生万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谓非人道也。”

 

(b)与鬼神之道相对

 

偶尔出现,次数大大少于(a);

 

l《周易*谦*彖》:“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l《国语》卷4〈鲁语上〉:“犯鬼道二,犯人道二,能无殃乎?”

 

l《荀子*礼论》:“祭者……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l《太玄经*玄莹》:“鬼神所佑曰福,人道所喜曰福。”

 

l《明儒学案》卷8〈白沙学案一*文恭陈白沙先生献章*题采芳园记后〉:“鬼道显,人道晦。”

 

l《明儒学案》卷51〈诸儒学案中五*文裕黄泰泉先生佐*论学书*与郑抑斋书〉:“人道盛则鬼道衰。”

 

(c)与禽兽之道相对

 

较少见,体现儒家人禽之辨。

 

l《荀子*非相》:“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l《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及也。”

 

l《说苑*修文》:“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曰太简。”

 

l《二程全书*伊川经说*诗解*蝃蝀》:“苟惟欲之从,则人道废,而入于禽兽矣。”

 

l《朱子语类》卷62〈中庸一*第一章〉:“循人之性则为人道,循马牛之性则为马牛之道。”

 

内涵

 

(a)指个人之道

 

包括生命之道、修养之道,亦可指个人生活方式、人生道路,等。有以下几种不同含义:

 

指个人为人之道,褒义,常见:

 

l《周易*说卦》:“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l《礼记*丧服四制》:“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l《礼记*表记》:“子曰仁之难成久矣唯君子能之”郑注:“言能成人道者少也。”

 

l《礼记*缁衣》:“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郑注:“言民不通于人道,而心鄙诈,难卒告谕。”

 

l《老子》第77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l《孟子*尽心上》:“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赵注:“无使人为己所不欲为者,无使人欲己之所不欲者,每以身况之,如此则人道足也。”“以身况之”即《大学》所谓絜矩之道。

 

l《淮南子*缪称训》:“情胜欲者昌,欲胜情者亡。……欲知人道,从其欲。”人道指人生当行之道,内容包括“勿惊勿骇”,“勿挠勿撄”。

 

l《春秋繁露*天道施》:“见善者不能无好,见不善者不能无恶,好恶不能坚守,故有人道。人道者,人之所由、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

 

l《春秋繁露*天道施》:“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

 

l《太玄经》卷7〈玄莹〉:“人道象焉其事而不务其辞。”范望注:“虽以事实为务,不尚文辞。”人道即人事也。(方按:他本“其事”前多有“务”,读作“人道象焉,务其事而不务其辞。”)

 

l《潜夫论*梦列》:“凡人道,见瑞而修德者福必成,见瑞而纵恣者福转为祸。”

 

l《朱子语类》卷21〈论语三*学而篇中*君子不重则不威章〉:“人道惟在忠信,不诚无物。”

 

l《王文成全书》卷29〈续编四*澹然子序有诗〉:“道凝于己,是为率性,率性而人道全。”

 

l《明儒学案》卷62〈蕺山学案*忠端刘念台先生宗周*证学杂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全是人道边事,最有功于学者。”(“子思子从喜怒哀乐”章)

 

l《汉书*杨雄传》称“世异事变,人道不殊”,杨雄所谓“人道”包括“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廷;惟寂惟莫,守德之宅”。

 

指个人生活方式或人生道路,或指人情,中性,常见:

 

l《周易*谦*彖》:“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l《礼记*乐记》:“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l《大戴礼记*世代》:“天道以视,地道以履,人道以稽。”

 

l《史记*乐书》:“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人道谓生命之道。

 

l《宋书》卷44〈列传第四*谢晦〉:“槛送京师于路,作《悲人道》。其词曰:‘悲人道兮!悲人道之实难,哀人道之多险;伤人道之寡安,懿华宗之冠胄……’”(作者当为谢晦)。人道指人生道路?

 

l《魏书》卷94〈列传阉官第八十二*仇洛齐〉:“我养子,兼人道不全,当为兄弟试祸福也。”人道当指现实中的人伦关系,人道不全即当事人仇洛齐无子。

 

l《旧唐书》卷120〈列传第七十*郭子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人道谓人生,或者人的一生。

 

l《庄子*在宥》:“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l《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及也。”

 

l《论衡*说日篇》:“人道有为,故行求。”

 

l《论衡*讥日篇》:“人道所重,莫如食急。”

 

l《潜夫论*本训》:“天道日施,地道日化,人道日为。为者,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

 

l《文选》卷21〈咏史*咏霍将军北伐诗〉(虞子阳):“天长地自义,人道有亏盈。”

 

l《文选》卷28〈乐府下*乐府诗十七首*齐讴行〉(陆士衡):“天道有迭代,人道无久盈。”

 

l《陶渊明集》卷3〈饮酒十二首〉:“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l《韩愈集》卷22〈祭文*欧阳生哀辞〉:“寿命不齐兮,人道之常。”

 

l《元丰类稿》卷10〈洪范传〉:“人道莫急于养生,莫大于事死,莫重于安土。”

 

l《朱子文集》卷67〈杂著*太极说〉:“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天道也。始于阳,成于阴,本于静,流于动者,人道也”,以动为人道,人道指生命运动方式,故指生命之道,亦为事实判断。

 

l《水心文集》卷14〈吕君墓志铭〉:“人道多方,举要而言。治生能富,教子能贤。”人道指人生之路。

 

l《龙川集》卷17〈歌*谪仙歌有序〉:“欣观《李白集》,高吟数篇,皆古今不经人道语。”人道指人情。

 

l《龙川集》卷24〈祭妻父何茂宏文〉:“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人道始终,一用其极。”人道指人的一生,或指对于亲人生死一生之始终。

 

l《龙川集》卷25〈祭楼德润母夫人文〉:“年逾八十,为人子者,宁有满时,命至再三,有国家者,以锡类耳。虽天报之未殒,而人道之有终……”人道当指人的一生。

 

l《定盦文集*续集*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人道苍茫十四年”(无题,“小别湖山”开头)

 

l《艺文类聚》卷41〈乐部一*论乐>:“晋陆机《君子行》曰: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艰。”人道即人生道路。

 

l《通典》卷101〈礼六十一凶二十三*为废疾子服议〉:“今有狂痴之子,不识菽麦,不能行步,起止了无人道,年过二十而死。”人道指正常人身体行动方式。

 

提身体器官发挥作用的方式,中性,少见:

 

l《周礼》卷9〈秋官司寇第五*掌戮〉“宫者使守内”郑注:“以其人道绝也,今世或然。”

 

l《晋书》卷29〈志第十九*五行下〉:“惠帝之世,京洛有人兼男女,体亦能两用人道,而性尤淫。”人道即人体性器官活动方式。

 

l《通志》卷75〈昆虫草木略第一*草类〉:“何首乌者……年五十八,无妻子,卧田野中,见田中之藤两本异生,而能相交,久乃解。解而复合,如此数四。……斸根而服,七日而思人道,十年而生数男,头白变黑,遂以名此草。”人道指男女两性关系。

 

l《朱子语类》卷127〈本朝一*高宗朝〉:“古人置宦者,正以他绝人道后可入宫。”人道显然指常人两性关系需要。

 

(b)指人群关系之道

 

有几种不同情况,分别是规范义和中性义。见下:

 

指人伦之道,人伦即人际关系,褒义,常见:

 

l《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杜注:“以德加己,则以人道相事。”

 

l《春秋公羊传*隐公二年》:“春秋之始也”何休注:“夫妇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

 

l《春秋谷梁传*僖公八年》:“乞者重辞也”〈集解〉:“人道贵让,故以乞为重。”

 

l《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l《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

 

l《礼记*大传》:“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指人伦秩序。

 

l《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l《庄子*寓言》:“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人而无人道,是之谓陈人。”

 

l《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

 

l《荀子*礼论》:“礼者,人道之极也。”“圣人者,人道之极也。”

 

l《韩诗外传》卷1:“今杀其君,所以反天地,逆人道也。”

 

l《论衡*自然篇》:“物自生,子自成,天地父母,何与知哉?及其生也,人道有教训之义。”

 

指人事或社会现状,中性,无褒贬,常见:

 

l《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夏五月火始昏见。……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l《管子*五辅》:“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

 

l《庄子*人间世》:“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

 

l《文子*符言》:“既闇且聋,人道不通。”

 

l《太玄经》卷5〈从减至晦*唫〉:“貌不交,唭㘈,唫无辞。测曰:‘貌不交,人道微也。’”

 

l《尚书大传》:“七政者,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

 

l《淮南子*主术训》:“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

 

l《韩诗外传》卷8:“君臣不止,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

 

l《法言*修身》:“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

 

l《论衡*雷虚篇》:“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呴吁矣。世无愚智,莫谓不然。推人道以论之,虚妄之言也。”

 

l《柳宗元集》卷18〈骚*斩曲几文〉“人道甚恶,惟曲为先。在心为贼,在口为愆……”人道是中性词,即人际关系复杂。

 

l《晋书》卷51〈列传第二十一*皇甫谧〉:“春华发萼,夏繁其实,秋风逐暑,冬冰乃结,人道以之,应机乃发,三材连利”,人道当指人、人事。

 

l《魏书》卷114〈志第二十*释老十〉:“其弟子皆髠形染衣,断绝人道。”人道指世俗社会。

 

l《艺文类聚》卷58〈杂文部四*笔>:“《魏末传》曰:夏侯太初见召,还洛阳,绝人道,不畜笔砚。”人道指人与人往来。中性。

 

l《册府元龟》卷537〈谏诤部*直谏第四〉:“礼:天子一娶九女,嫡媵毕具。今宫人侍御动以千计,或生而幽隔,人道不通,郁积之气上感皇天。”人道不通指宫女不能有正常的男性关系。

 

(c)指人间秩序之道

 

常指治道或政道,亦与王道义近。

 

l《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l《礼记*哀公问》:“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

 

l《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l《尚书大传》卷1:“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道正而万事顺成,故天道,政之大也。”

 

l《管子*霸言》:“立政出令用人道”,人道指人间治理之道。房玄龄注:“政令须合人心。”

 

l《管子*四时》:“人道以六制”,房注:“六者,兼三材之数。人禀天也,阴阳之气以生,故以制人。”

 

l《鹖冠子*近迭》:“庞子曰:人道何先?鹖冠子曰:先兵。……是故人道先兵。”

 

l《六韬*武韬*发启》:“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

 

l《淮南子*主术训》“夫以正教化者,易而必成;以邪巧世者,难而必败。……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

 

l《春秋繁露*玉杯》:“《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是以人道浃而王法立。”

 

l《春秋繁露*度制》:“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l《论衡*谴告篇》:“管蔡篡畔,周公告教之,至于再三。其所以告教之者,岂云当篡畔哉?人道善善恶恶,施善以赏,加恶以罪,天道宜然。”

 

l《史记*乐书》“‘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

 

l《汉书*王莽传》有“司徒典致文瑞,考圜合规,主司人道,五教是辅,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

 

l《宋元学案》卷49〈晦翁学案下*熊勿轩考亭书院记〉:“若井田若学校,凡古人经理人道之具,尽废。”

 

小结

 

综而言之,“人道”含义虽多,但也简单:在古人看来它就是指人/人际/人群/人间/人事之道,既可指实际存在的活动方式,也可指理想规范的活动方式。古人时常在不同的意义上的使用此词。只有当其作为价值规范的含义,且指人群关系的正确道路时,此词才可与现代汉语中“人道主义”中的“人道”之义相近。但即使如此,由于古人所讲的人道是与天道一致的,所以即使人道指人群关系的正确道路,也与人道主义一词中人道侧重于对于人怜悯、尊重这一含义有别。因此,将西文humanism翻译成汉语中的“人道主义”,存在含义上的重要错位。

 

主要参考文献
 
古文献主要采自《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以下所用书名多为简写。比如《朱子文集》在《四部丛刊》中的全名是《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柳宗元集》在《四部丛刊》中的全名是《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中说》在《四部丛刊》的全名是《文中子中说》。
 
1、依《四库全书》检索的文献主要有:二十四史;类书,即《北堂书钞》(虞世南)、《艺文类聚》(欧阳询)、《太平御览》(李昉等)、《册府元龟》(王钦若等);“三通”,即《通典》(杜佑)、《通志》(郑樵)、《文献通考》(马端临)。另外还有:《尚书大传》(孙之騄辑)、《书经衷论》(张英)、《论语学案》(刘宗周)、《文子》、《贞观政要》、《困学纪闻》、《张子全书》、《近思录》、《宋名臣言行录》、《朱子语类》、《东坡全集》、《龙川集》、《明儒学案》、《经义考》。
 
2、依《四部丛刊》检索的古籍主要有:
 
(1)经类(含小学):《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孝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尚书正义》、《尚书大传》(郑玄注陈寿祺辑校),《潜研堂文集》(钱大昕)、《揅经室集》(阮元)等;
 
(2)子部:《老子》(《道德经》)、《论语》、《墨子》、《孟子》、《庄子》(南华真经)、《孔子家语》、《管子》、《商君书》(《商子》)、《鹖冠子》、《六韬》、《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韩诗外传》、《春秋繁露》、《新序》(刘向)、《法言》、《中论》、《说苑》(刘向)、《盐铁论》(桓宽)、《申鉴》(荀悦)、《风俗通义》(应劭)、《新书》(贾谊)、《新语》(陆贾)、《论衡》(王充)、《潜夫论》(王符)、《世说新语》(刘义庆)、《中说》、《王文成公全书》、等;
 
(3)集部:《六臣注文选》、《曹子建集》、《韩愈集》、《柳宗元集》、《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司马光文集》、《临川文集》、《欧阳修文集》、《栾城集》(苏辙)、《元丰类稿》、《真德秀论文集》、《朱子文集》、《象山全集》、《水心文集》、《姜斋诗文集》(王夫之)、《亭林诗文集》(顾炎武)、《南雷集》(黄宗羲)、《鮚埼亭集》(全祖望)、《逊志斋集》(方孝孺)、《戴东原集》(戴震)、《方望溪全集》、《曾国藩文集》(曾文正公诗文集)、《抱经堂文集》(卢文弨)、《定盦文集》(龚自珍)等集部文献。
 
(4)其他:《群书治要》、《资治通鉴》。
 
3、依《四部备要》检索的文献有:
 
《新论》(桓谭)、《二程全书》、《宋元学案》。
 
注释:
 
[1]本文为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化传承创新专项《儒家治道及其当代意义研究》(编号2017THWWH02)课题成果。
 
[2]《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人道”,各本皆作“人之道”,然亦有作“人道”者。见严可均《老子唐本考异〉(转引自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2006年,页299)。
 
[3]电子版古籍来源主要有三:(1)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制作的“《四部丛刊09增补版》全文检索系统”(含《四部备要》)网络版电子检索系统之〈初编〉、〈续编〉及〈三编〉部分,表中简称《四部丛刊》;(2)“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该数据库以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由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及书同文计算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承办制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11月发行,产品代号:SKQS-V-0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书号:ISBN 7-980014-91-X/Z52;(3)“《四部丛刊09增补版》全文检索系统”(含《四部备要》)网络版电子检索系统之《四部备要》部分,表中简称《四部备要》。电子检索时经、子、集部以《四部丛刊》为主,24史及类书、通书皆依《四库全书》,此二部没有者查《四部备要》电子版。《清史稿》《皇朝经世文编》(贺长龄编)主要据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全文资料库》(http://hanji.sinica.edu.tw/)检索。
 
表中数字除掉了各种人名、人称、异义用法以及他人所撰的序跋、考证、年谱等之中的用法,比如“小人道消”、“有人道不是”、“数十人道送”,等等。另外本表在分类上将《困学纪闻》《揅经室集》《十驾斋养新录》等小学类著作归入经部,同时分出政论、类书、通书三种,以突显本文主题。最后,本表书名采取了简称,比如《朱子文集》所用电子版在《四部丛刊》中的全名是《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韩愈文集》所用电子版在《四部丛刊》中的全名是《朱文公校韩昌黎先生文集》,其他类同。
 
电子检索难免遗漏或差错,这里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