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嘉西】汲取传统文化“体证性”教育智慧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3-13 20:46:45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性教育、实证研究、教育智慧

汲取传统文化“体证性”教育智慧

作者:霍嘉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二月十九日甲寅

          耶稣2020年3月12日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性教育;实证研究;教育智慧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不仅要正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更要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立足于现实,寻找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中西方文化在教育传统上各有优长。西方近代以来注重实证性方法的培育,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体证及体验性教育,至今仍值得珍视与发扬光大。

 

实证性研究有优势亦有不足

 

受西方近现代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运动的熏陶,国内许多人确立了以“实证性”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不少学者强调,倡导实证研究是西方教育成功的奥秘所在。只有实证性研究才是科学研究,实证即等同于科学。由于我国传统文化长期缺乏实证研究的思想方法,因此,目前特别需要继续强化实证研究,进一步提高国内科学水平。

 

崇尚实证研究有着合理的根据。西方教育早期提倡的实证研究是对近代自然科学的直接继承。实证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德曾指出,实证就是“指能为事实所证明的、确实的、实在的、有用的东西”,而所谓科学就是指对人们所经历的事实与现象的描写和记录。法国哲学家孔德把许多美好的东西赋予了实证研究。概括起来讲,西方流行的实证研究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注主客体的二元分离;二是取得感官和感觉反应材料的确证。认为世界上只有人们亲身经历的事实是确实可靠的。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经验证实的基础上,要把这种科学方法应用于哲学、社会和教育活动。

 

实证研究思想影响下的西方近现代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面临着许多困境。正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教育科学之资源》一书中所说:“简单地从自然科学那里借用实验和测量的技术,并不能建立教育科学。”因为实证性研究虽然比传统经验、技术更为高效,但也存在着“散、小、轻、薄”等局限问题;陷于方法中心主义而不是问题中心论;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与社会实际。同时,许多实证研究也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开展,只能关注表层现象而非深层问题。如果将实证研究推向极端,则难以实现服务于人类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宗旨。

 

我国传统体证性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切重要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体证性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这样几个方面。

 

习性论是传统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学者主张的习性论,是强调在尊重人的自然天性基础上,更为重视后天“习”的作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活动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然天性。古人所讲的“习”主要包含有三种要素:一是习惯,二是练习、复习,三是践行、实行或实际行动。孔子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三字经》提出,“苟不教,性乃迁”。

 

孔子虽然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但在实际上并不承认天生有知的人,而是一位“学知论”者。

 

《孟子·告子上》中认为,“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从性善论的观点提出,“性之相近,由于人性皆善”。荀子则主张“人之性恶”,如果任其发展就会积恶愈深。《荀子·性恶》中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王廷相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先天之性不及后天之习重要。王夫之强调“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可见,古代教育家提出的习性论,一方面认为人受到先天秉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更注重后天习性的塑造作用,体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萌芽。

 

学与思相结合论。学习与思考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传统教育最为经典的话语之一。孔子把学习与立志、学与思、学与习、学与行紧密联系起来,将学习划分为“立志、学、思、习、行”这样缺一不可的五个阶段。《中庸》则进一步把学与思的内在关系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还将“思”细分为“审问、慎思、明辨”三部分。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学思结合观点,同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学会思维、深度学习,具有一定的内在相通性。

 

重行主义的知行结合论。“知行”关系是一个涉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人早有“知为先,而行为重”的主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诗句,长期以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观念。王阳明曾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黄宗羲认为,“致良知”的致,即“行”字。他还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传统知行合一观点述及实践与实用相结合的内容,尤其强调学以致用。这些观点中闪耀着的实践、实用的经验,会生成认知智慧的思想光芒。

 

体道与践道相结合。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理性观点,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思想根基。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大自然养育”的观点。古代先哲提出,人应当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在心灵上与大自然相通。在缺乏科学技术手段的时代里,“道法自然”“顺其自然”这种提倡回归自然的观念,无疑是最为朴素和理性的思维策略路径。“天人相合,内外相联”所主张的是返身内求,而不是外在追求。传统文化提倡的“觉知、觉悟、觉得、自觉”,就是重视自己体认、体验、体悟和体证,通过心灵觉醒的方式直接体验到并生成自身的认知心理,东方这种注重内在主义的返身修行观点与西方的外在主义追求,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兼融教育智慧,不过分夸大实证研究的功能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持续变革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体证性思想,并将其有效纳入现代教育培养活动,是我们亟待探索及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西方当前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样例学习与做中学习”两种类型,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体证、践行思想,具有一定的兼融性。

 

西方教育普遍重视对科学知识技术内容的传授与学习,但也存在着推崇间接学习、观察学习和表征性学习的弊端,容易产生脱离生活实际、缺少领悟践行等严重问题。我们应该相信但不能迷信实证研究,不应过分夸大实证研究的功能。弘扬体证性思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借鉴吸纳更多西方先进做法,对于积极推进我国现代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及现实针对性。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