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顺】敬悼石立善教授

栏目:纪念追思
发布时间:2019-12-22 18:42:14
标签:石立善
何光顺

作者简介:何光顺,男,西历一九七四年生,四川盐亭人,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儒道思想比较、魏晋文学、中西诗学比较,著有《玄响寻踪——魏晋玄言诗研究》。

敬悼石立善教授

作者:何光顺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一月廿五日辛卯

          耶稣2019年12月20日

 

 

 

 

 

上海师范大学石立善(1973-2019)先生逝世,致哀!

 

据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网站消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石立善先生,于2019年12月18日因病逝世,享年47岁。

 

今天早晨,由崔茂新教授发起,由崔圣老师主持,论语汇儒学群悼念石立善教授,发言顺序为干春松教授(语音)、崔茂新教授(语音)、鲍鹏山教授(语音)、何光顺教授(语音)、张弛弘�教授(语音)、张国明教授(语音)、温海明教授(文字)、王德岩教授(文字)、孙福万教授(文字)、儒者刘国庆(文字),发言录音和文字由马震宇老师整理。

 

虽未曾与石立善教授谋面,但作为儒学界同仁,在“论语汇”等微信群的公共交流平台或朋友圈,也多有看到他的文章,或者看到石教授与各位师友共读论语,也在其他老师的追悼中听到了石教授的很多生活细节,一个好学深思又生活化的儒者让我更立体地感觉到。早晨发言前略写了一份书面悼念,已在“论语汇”群里语音发言,这里再发出文字稿:

 

沉痛悼念石立善教授,他的离去,是当代儒学界的一个巨大的损失。从我读到他的文章和在论语汇儒学群听到的他的发言和讲座,我能强烈地感到,他是一位儒雅谦厚的君子,他以自己所做的为儒学界同仁,也为当代中国学界立下了知行合一的榜样,他始终前进在路上,为了一位儒者的理想,他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今天,他离开了我们,去到先圣所在的地方,他的精神并不会熄灭,仍旧将如黑夜里的火炬,在我们的传承中继续被举起。

 

作为一位博学多闻、身体力行的君子,石立善教授始终致力于以他的理想来推动我们的时代,他对我们这个历经5000年风雨的民族充满了诚挚的爱,他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被圣贤光辉照耀过的世世代代的人民,他爱着我们的文化,爱着这个仁义之乡和礼仪之邦,曾经的民族的荣光激励着他,致力于恢复华夏古老的道统,以为这个民族确立新的属于这个时代和未来的信仰。他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悼念和缅怀的君子。

 

石立善教授具有着世界胸怀,他始终从东亚文明的整体出发,从世界文明的普遍性视野出发,寻找儒家传统和精神在华夏民族、东亚诸民族、世界各不同种族中的那样一个独特的位置,却又能为所有人寻找和确认着那种引领或超越时代的卓越精神和思想,这是当代中国儒家君子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的最好体现。他痛心于数千年以来,华夏文明的自我成长路上,未能遇见份量相等的文明,而始终被次等文明或野蛮力量所吸血和腐蚀,他的用心非常清楚,就是让我们永远与同等级文明对话,或向那些在很多方面已可能超越我们的文明学习,这无疑是孔子的好学深思精神的现代继承,是充满忧患意识的对于华夏文明方向的展望,他是一位寻路者,是勇于进行精神和现实的不断探索的榜样。

 

在这样一个冬天,在寒风萧瑟中,因为石立善教授的离去,我们缺少了一束温暖的阳光,他的离去,让我们更感到严寒,儒学复兴的道路异常艰难,这种复兴不只是一种学问,不只是一种传统,而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明的灵魂和它的肉身的共同复活。这样一个巨大的工作,需要无数儒学界同仁的齐心合力,在这样一个共与适道的路上,石立善教授不得不离开了,他已出色地完成了他作为一位儒家君子的任务,他可以当之无愧地去向我们的历代圣贤和先知报道了。

 

石立善先生,你的离去,我们倍加感伤,我们不忍心你离去,然而,我们知道,你已经在这条路上做出了你应有的贡献,你累了,疲倦了,你安息吧,愿华夏的荣光永远伴随你!愿圣贤的光辉也永远继续照耀你!

 

何光顺(蜀山牧人)于2019年12月20日星期五

 

【石立善先生简介】

 

 

 

石立善,著名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申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计划"、"浦江人才计划",台湾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编著《日本先秦两汉诸子研究文献汇编》《日本〈十三经注疏〉文献集成》《日本汉学珍稀文献集成·年号之部》等。代表论文有《〈大学〉〈中庸〉重返〈礼记〉的历程及其经典地位的下降》《隋代刘炫〈孝经述议〉引书考》《德国柏林旧藏吐鲁番出土唐写本〈毛诗正义〉残叶考》《吐鲁番出土儒家经籍残卷考异》《〈毛诗正义〉引郑玄〈诗谱·小大雅谱〉佚文错简之更定》《宋刊单疏本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郑风〉校笺》《〈中庸辑略〉版本源流考辨》《〈禮序〉作者考》等六十余篇。另有学术译文多篇。

 

责任编辑:近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