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杰人作者简介:朱杰人,男,西元一九五四年生,江苏镇江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董事长,社会兼职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朱子学会副会长,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长。著有《历代诗经研究要籍解题》《走向21世纪的朱子学》《论八卷本〈诗集传〉非朱子原帙兼论〈诗集传〉之版本》《朱子〈诗传纲领〉研究》《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道统与朱子的新儒学》等,主编有《朱子全书》《朱子全书外编》《朱子著述宋刻集成》《元明刻本朱子著述集成》等。 |
化民成俗——婺源朱子文化落地纪实
作者:朱杰人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原载《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三月二十日辛卯
耶稣2019年4月24日
婺源——中国最美乡村,朱子祖籍地。南宋咸淳五年(1269)宋度宗诏赐婺源“文公阙里”,同孔子阙里并列,从此婺源被誉为“江南曲阜”。
朱子一生两次回故里。一次为中进士后的第一年(绍兴十九年,1149),时年二十。一次为鹅湖之会后一年(淳熙三年,1176),时年四十有七。朱子虽然仅有两次的回乡经历,但婺源的人民对这位乡贤充满了深厚的难以割舍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朱子在这里的遗迹一直被好好地保护着,虽文革也没有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文革以后,传统文化开始复苏,婺源人对朱子的情感之火再次被点燃。在世界朱氏联合会的推动下,婺源县政府出资修复了朱子一世祖朱瓌之墓(墓地是我根据地方志、各种文献,结合实地考察而认定。墓地修复历时一年。),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项目。同时,县政府与世界朱氏联合会联手,开展了朱子文化的建设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婺源的朱子文化建设经历了不断的起起伏伏、时断时续。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出现了全面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态势。
作为一个亲历者,回顾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设所走过的路,研究一下婺源朱子文化建设所经历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我觉得,除了众所周知的一些大环境、大气候的原因外,主要的问题出在定位不准、定位错误上。
文革以后,百废待兴。婺源的领导们出于对自己的乡贤朱子的敬重,觉得这是一张可以打的牌,朱子可以提升婺源的知名度,可以借此招商引资,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实惠。所以当时的口号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那个时代,这是一句到处都在喊的口号,人们的认识停留在那里,怪不得那时的领导。但是这样来定位朱子文化建设,注定是要落空的。出现反复,不足为怪。
后来,婺源的知名度,因一句“中国最美的乡村”而为世界所知,旅游成了这里发展经济的主旋律。于是,又有人打起了朱子的主意——推动朱子文化建设,借以提升婺源旅游的文化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个好点子。一则,中国的旅游缺少文化,这是发展旅游的一个瓶颈。婺源有朱子,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则婺源的自然风景虽然独步天下,但它其实处处离不开朱子,把朱子与风光结合起来,才真正能看出婺源之美,美在人文与自然天衣无缝的融合。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人们不能不遗憾地发现,打朱子的牌对旅游的直接效应其实微乎其微。一腔热情被打了水漂。自然,反复再次出现。
人们要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我以为,人们忘记了一个最关键的事实:这一切其实离不开一个最重要的因子——人,婺源的人。婺源的人文,是婺源人一代接一代打造成功的;婺源的美是婺源人精神的凝聚和创造。离开了婺源的人,哪里还有婺源的风景呢?所以,最美的东西不是风景,而是婺源的人,婺源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遗失了人文,风景和GDP都不可持续,婺源也就没有未来。
可喜的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婺源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用一种全新的视野和观念审视朱子文化的建设,用一种莫大的勇气和决心推动朱子文化建设,重新定位、再次出发,开启了朱子文化落地工程的建设。
婺源县这一波朱子文化的建设,重点在“落地”,其定位在“化民成俗”。
高位推动,高屋建瓴
从2017年底到2018年初,县委书记吴曙带领县四套班子先后赴山东、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孔子文化、朱子文化建设,强力推动婺源朱子文化工作。考察归来,不失时机地召开朱子文化建设座谈会,在充分研讨论证后下发《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活动方案》和《朱子文化“六进”普及活动实施方案》。所谓“六进”,就是朱子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景区、进家庭。显然,“六进”就是要保证朱子文化的落地。
抓住机遇,盘活资源
2018年是朱子诞辰888周年,婺源县抓住这千年一遇的契机,点燃了全县民众轰轰烈烈地推动朱子文化建设的热情:县内朱子遗迹被修葺一新;文公庙落成;朱子文化高峰论坛隆重举行;“朱子研学之路”开营;徽剧大戏《朱子还乡》开排;一批以“朱熹”命名的学校、道路、桥梁、酒店被全部更名为“朱子”;朱子书法、摄影展迎客;中小学生的朱子诗词吟诵会在各校举办;以全县干部(从县级干部到乡镇干部)为对象的“朱子讲堂”开讲,陈来教授和我分别作了《朱子其人其学》和《朱子学的建构与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重建》的报告。
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的活动一场接一场,有声有色,让婺源的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朱子文化的魅力,也对外扩大了婺源朱子文化的影响力。
内引外联,依托学术,夯实朱子文化的根基
近年来,婺源县配合中华朱子学会、上饶师院朱子学研究所先后举办朱子国际学术研讨会4次、两岸四地朱子学术研讨会2次,承办了华东地区朱子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共接待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法国等国及台湾、香港和国内各大学研究朱子学专家教授500余人,收到论文200余篇。
同时,县领导礼贤下士,隆重聘请陈来教授和我为县政府文化建设和朱子文化建设的顾问。
2018年初,在正博实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紫阳书院复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书院建成了全球首家朱子学数据库一期工程,并正式上线,编修《朱熹书法全集》,并正式出版。书院驻院学者计划,也将于年内实施。
这一切,为婺源的朱子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和保证。
重在普及,传承朱子文化精神
婺源从基层入手,为学校师生讲授朱子文化,一年达三十余场;各中小学校举行“释菜礼”仪式,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全县机关、镇村设立“朱子讲堂”,制作朱子文化宣传栏,多形式、多渠道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朱子文化;实施“微家训”工程,涵养社会文明风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文化的熏陶,对婺源家风、民风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化民成俗,落地生根
朱子文化“六进”活动,使朱子文化融入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县朱子文化研究会走进校园,一个学校接一个学校讲授朱子文化。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组织编写的《“朱子家训”选读》及朱子中学编写的《朱子读本》等校本教材在全县推广。全县所有的中小学将在年内全部建成朱子塑像。从2019年春季开学始,朱子的“释菜礼”将成为各学校的开学典礼,这一仪式使尊师重教得到高扬,使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成为自觉。
结合乡镇公共文化建设,全县村级和社区都设立了朱子讲堂。同时,对全县旅游系统导游、讲解员进行了朱子文化培训。
紫阳书院在这场化民成俗的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8年暑假,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第一期婺源县国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在紫阳书院开班,五十余位来自全县中小学的国学骨干教师接受了为期十天系统的国学教育。这个培训班,将在每年的暑假举办,力图把婺源全县的国学教师轮训一遍,以提升国学师资的总体素养。同年年底,紫阳书院朱子学术思想读书班开学。十五位经过遴选的学员将在书院系统研读朱子的《小学》,并着手编写新时代朱子“小学”读本,以为全县中小学生的乡土教材。
在朱子的
中,礼,是化民成俗的主要手段和抓手。紫阳书院配合教育部门在中小学中开展礼的教育及礼仪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去做,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推,持之以恒,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我们相信,假以时日,婺源孩子们的精神气质将会出现喜人的变化。
《学记》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朱子注释说:“此言惟教学可以化民,使成美俗。”在教育上着力,婺源无疑是找对了方向。
化民成俗,是朱子一生的政治追求和终身践履的政治担当。他作《大学章句》,坦言他的目的是为“国家化民成俗”,为“学者修己治人”。鄙人从事朱子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工作30余年,常常会有一个问题在脑际浮现:我们在民间推动朱子文化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每年开几次国际学术研讨会?那不应该是学者们的事吗?难道就是为了搞一些吸引眼球的大型纪念活动如祭祀、演出、比赛之类?那不是博得一时之彩,而后就是一片沉寂吗?诸如此类,仔细想想其实都不应该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化民成俗,改变社会风气,改善人际关系,让人性回归仁爱和善良,让良俗和美俗战胜恶俗和陋俗,让正气和正义重新充塞天地。在传统道德、传统伦理、传统价值观不彰的当今社会,这难道不应该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婺源的成功案例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小小的县城。
最后,我还想就我的观察谈一点婺源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婺源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不言而喻的是,他是在传统文化被重新认定为国家和民族的根脉和灵魂的大背景下得以生长发育的。这是天时。但是仅有天时还不够,像婺源一样享尽天时之利却毫无作为的地方多如牛毛。
其次,还有地利——地方政府各级领导的开明、勇气和执着。婺源县的党委、政府,对朱子文化建设的认识超越了一般地方领导和某些学者们的高度,这是婺源之幸,婺源人民之幸。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仅有认识的高度,更有付诸实践的勇气和魄力,其执着、其坚持、其大气,令我这个外来的合作者感到敬佩。
第三,当然是人和。婺源有一些具有深厚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的企业家,他们不求回报地支持朱子文化建设,一掷千金毫不吝惜。紫阳书院就是这样办起来的,他的后台老板是婺源县正博集团的董事长朱江,他坚持紫阳书院不以盈利为目的,所有的活动、项目一概以公益利民为宗旨。所以,我们的国学培训班、读书班、数据库、报告会、讲座、雅集,甚至学员的课本、文具、吃饭、住宿都是免费提供的。
当然,所谓人和还不能少了学者。一批从全国各地来的学者如楼宇烈、陈来、徐恭喜等自觉地加入到婺源朱子文化落地工程的事业中来,保证了这一工程的方向和品质。
所以,婺源的朱子文化建设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紧密配合协同合作的产物。我想,这三者,缺了任何一块,都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功。
感谢朱子造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婺源!
感谢时代成全了一个充满进取精神的婺源!
感谢婺源的人民和领导成就了一个使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婺源!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屈子书院讲坛在汨罗启幕,朱汉民解读乡贤典范与湖湘人格
【下一篇】【李景林】论孟子的道统与学统意识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