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吹剑作者简介:任重,曾用网名“读书吹剑”,笔名杜吹剑, 创办人暨主编。 |
因于中国的日益崛起,汉语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故全球范围内“汉语热”也日渐升温。最近,美国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朱迪思.麦克黑尔(Judith A. McHale)在全美汉语大会的讲话中说:“学习汉语是掌握未来的技能之一”,闻听此言,不由得让人想起三十年前在中国大陆风行一时的一句广告词:“英语改变命运”——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得益于内外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孔子学院发展迅速,目前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316所孔子学院和337个孔子课堂,在国外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拥有在职教师2000多人,其中中国教师1000多人,称得上是颇有声势、成绩斐然。即便如此,国家汉语对外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日前表示,因为供不应求,孔子学院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足够数量的教师,海外汉语教师资源匮乏依旧是困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瓶颈之一(人民日报2010年7月29日)。汉语对外推广作为国际化的教育形态,需要国际化的教师,但国际化的教师不仅需要懂得本国语言和对象国语言,同时必须了解本国文化,本土化教师则在此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明显优势。如果套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句话,那么可以说,决定孔子学院长远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能否有源源不断的本土化师资人才。
本土化师资不仅仅只是“本国土著”,而应该是对本国文化有深入了解和切身感受者。作为文化基因的主要因素,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传密码。中国内地儒家刊物《原道》主编陈明就孔子学院存在的有关问题指出:“和我一个专业的很多朋友,因为兴趣的问题,出国的时候常常会去看看当地的孔子学院,结果看了以后都不太乐观,孔子学院应该是一个传播文化、价值观的地方,比如说《论语》里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很好的价值观,但是很多孔子学院仅仅还处在教汉语、太极拳的阶段,这些当然也是中国文化,但仅仅是‘术’,还不是‘道’。西方文化进入中国,首先就传播他们的价值理念,我们当然也应该传播我们的理念。”陈明此论甚是。孔子学院的产生不仅仅只是中国政府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被动反应,而是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和国家软力量的战略性考虑,就此中国政府完全不必讳言。欲想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必然要让他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历史,如此方能做到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而且,中国也不是最早推广自己母语和文化的国家,比我们早起步且卓有成效者,英国有文化协会,法国有法语文学院且其总统亲自抓对外法语教学,德国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俄罗斯有俄语中心等等,这些机构都由各国政府自己单独在海外设立。所以,某些境外人士和机构的所谓“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洗脑机构”云云,若不是别有用心,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霸道心理反应。
欲传播中国文化,则需对其核心价值理念有一定体认或同情了解,可是,今天我们的教师有多少能说清楚“天”、“道”、“仁”、“德”、“义”、“礼”、“命”、“和”、“理”、“孝”、“良知”等等这些深蕴着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词语含义呢?如果从事本民族语言文化教学者对所教内容一知半解或茫然不解,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从事过教学的人都有体会,欲想教学效果好,授课者不仅仅只能对所教内容自己意会,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有效言传,所谓深入方能浅出。会说,不是问题;能不能说清楚,才是问题。
目前,中国大陆虽然兴起“儒学热”和“国学热”,但如很多学者指出,这只是“虚热”,其中夹杂着太多文化之外的因素。尽管中国政府一再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但目前看来效果不太理想,从孔子学院严重缺少师资可窥一斑。弘扬中国文化的前提必须是复兴。面对民间愈来愈强烈的读经欲求,政府应该顺势而为,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比例,在大学普遍设立国学院,在公务员考试中增加儒家经典内容;听取学者们呼吁多年的建议,将教师节的日期改为孔子诞辰日,把祭孔大典上升为国家礼仪,尽快建立孔子大学;应对全社会道德风气不佳、邪教蔓延之势,支持民间组建儒教社团,在法律上给予同其他宗教同等的权利,适时成立中国儒教协会;恢复传统纪元方式,倡导有中华特色的国服、正装和婚丧嫁娶礼仪,不再反对民间修族谱、建宗祠、祭祖等活动;加大对儒学研究的资助力度,成立专项文化出版资金,等等。惟如此,方能给孔子学院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力”,保证其持续长远发展。
共和国61年暨孔子2561年〔耶稣2010年〕阳历7月30日写于北京
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10年8月5日,标题被改为“孔子学院不应仅仅教太极拳”,内容有删改。
【上一篇】【王达三】请国家主席除夕贺岁穿国服
【下一篇】【陈明】孔庙没有合法身份说不过去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