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尧舜禹传说映射华夏民族精神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7-13 17:59:27
标签:

 

尧舜禹传说映射华夏民族精神

作者:杜勇(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六月初一丙午

          耶稣2018年7月13日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早在炎黄五帝时代,黄河流域已出现带有早期国家雏形的部落联合体。尧、舜、禹作为部落联合体的首领,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历史上有关他们的传说,虽然只是后世的一种选择性历史记忆,也不免掺杂某些想象成分,但这种历史记忆所注入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尧德、舜孝、禹功,其卓然高标的精神品格,即具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和恒久魅力,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有着不容轻忽的积极意义。

 

尧之德:天下为公

 

帝尧被推崇为“修己以安百姓”的古代圣人,孔子曾给予很高评价:“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尧是伟大的君王,他的功德像天一样巍然高大。他的德行最为闪光之处,是其政治理念和实践上的“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篇谓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以尧舜时代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相对于夏商周三代“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而言的。所谓“天下为公”,是说尧舜不把君位看作一家一姓的私有物,而是选贤举能,掌治天下。《说苑·至公》说:“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尧舜时代,众多部落围绕一个中心部落国结成联盟,已粗具早期国家形态。在这个部落联合体中,尧、舜、四岳、鲧、禹、契、弃、皋陶、伯益等人,既是联合体的重要成员,又是自身部落国的首领。帝尧年老之后,并未把部落联合体首领的职位传给自己的嗣子丹朱,而是听取四岳等人的意见,选贤举能,推举虞舜作为部落联合体的领导人,多少带有天下为天下人共有共享的原始民主意蕴。

 

“天下为公”的国家认同理念,必然要求部落联合体的领导者把天下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帝尧曾对舜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是说上天把统治国家的大命托付给你了,一定要真诚地坚守中道。如果天下的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这个中道就是,要治理国家的万民之主,不是以个人私利为先,也不能只考虑少数特权阶层的利益,而是立政为民,关心人民疾苦,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帝尧观象制历,敬授民时;殚精竭虑,消除水患,即是心系天下、关怀民生的表现。这种以民为本的伦理价值和道德风范,正是至真至善的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


舜之孝:寸草春晖

 

舜是继帝尧之后的又一位古帝。他出身微贱、谨持孝道、名闻遐迩,成为帝尧考察接班人的重要条件。《尚书·尧典》说:舜为“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是说舜的父亲瞽叟不辨善恶,后母不讲忠信,异母弟象傲慢而不友善,但舜还是能用孝行和美德感化他们,与他们和谐相处。“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谓其孝行美善,治事不致流于邪恶。这是从个人伦理进而推断其政治伦理可以信赖,适合担任部落联合体的首领。

 

在舜主持联合体政务之前,家庭环境异常恶劣,生命屡遭威胁,妻室财产险被霸占,生活的艰辛与委曲是异乎常人的。但他对父母及弟象的种种不良行径,并不记恨在心,而是以智慧化解矛盾,以包容增进和睦。舜年已五十,对父母的孝敬和爱慕依然未减,孟子称之为“大孝”。即使后来贵为天子,舜仍不忘对父亲执子之礼,未曾稍懈。他对成天只想谋害他的弟弟,也念及亲情,授予封地。舜不只以天下尊亲养亲,而且能以孝治天下,把家庭伦理上升为治国方略。《左传》文公十八年载,帝舜“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内平外成”。即是运用政治力量,大力营造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时代氛围。

 

《孝经·圣治章》云:“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没有寸草春晖的感恩意识,没有包容善待他人的博爱精神,自然不能希冀其具有推己及人、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故孝为德之本,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尊卑虽殊,孝道同致。在儒家看来,善事父母者不仅关切其生之赡养、死之葬祭,而且要遵循“不孝有三”“不孝者五”等行为规范。这些人伦纲常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内容尚须扬弃,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做人的基本准则,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禹之功:泽及万民

 

传说尧舜之时,洪水泛滥,大灾连年,人命危浅,朝不保夕。《尚书·尧典》云:“汤汤洪水方割(害),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嗟)。”洪水肆虐,五谷不登,民众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帝尧派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反而带来以邻为壑的祸害,故被处罚而殛于羽山。帝舜继位后,又派禹平水土,以解民于倒悬。大禹出身治水世家,感伤先父鲧治水未就,决定不走筑堤堵水的老路,变堵为疏,开通河道,引水入流,引流入海,从根本上消除水患。他同时带领民众治理沟洫,以兴农作,调剂余缺,互通有无,解决难乎为继的生产生活问题。大禹治水不像鲧那样只考虑个别部落的局部利益,而是胸怀天下,心系众邦,以万民为念,以四海为壑,终于战胜多年的洪水灾害,使人民可以安居乐业。

 

大禹治水,受命于危难之际,奔波于千里之外,沐风栉雨,历尽艰辛。《韩非子·五蠹》谓其“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禹娶涂山之女,婚后四天即行离去,继续奔忙于他的治水事业。后来儿子启呱呱坠地,他亦无工夫抚养。人称“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或谓“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充分表现出一种“不以私害公”的高尚情操。

 

凡是对国家和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人们是不会忘记的。春秋时期,刘定公来到洛水之滨,看到奔腾不息的河水,不禁感叹道:“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认为大禹的功业令人赞美,大禹的品德千古流芳!如果不是他治水成功,也许我们都成了水中之鱼。孔子也曾对弟子说,禹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他不讲究饮食丰盛,力求祭物充裕;不讲究衣着华丽,力求祭服美备;不讲究宫室高大,力求物阜民丰。后人对于大禹公而忘私、造福于民的精神,除了敬仰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