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剑涛著《当经成为经典:现代儒学的型变》出版暨后记

栏目:
发布时间:2018-04-20 22:38:12
标签:
任剑涛

作者简介:任剑涛,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四川苍溪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著有《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及其现代处境》《复调儒学——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究》《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国家如何避免衰败:比较政治学札记》《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等。

 

任剑涛著《当经成为经典:现代儒学的型变》出版暨后记


 


书名:《当经成为经典:现代儒学的型变》

作者:任剑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内容简介】

 

近年,儒学又一次成为中国的显学。但是儒学的自处之道,似乎并未因此切中它应当占居的现代位置。作者提出留给儒学一个现代性理论建构的空间,促使它的政教面向适度分立,重建传统儒学具有的包容性,使其成为中国现代转型的动力因素,就成为儒学研究的目的性所在。这也是本书的意图所在。作者提出儒学研究应采取一种思想与社会积极互动的态度,以求深度切入现代中国建构的社会进程之中。这是儒学能够成功地从传统转进到现代的唯一希望。故本书采取近乎折衷的研究进路:既高度重视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但绝对不取传统儒学即现代体系的做派;同时又理性拒斥贬斥儒学的立场,而以现代中国建构为核心,支持儒学的重建尝试。


【作者简介】


任剑涛,现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主要从事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与中国政治等研究,并持续关注政治文化的发展。出版著作 政治哲学:《政治哲学讲演录》(2008)、《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2014)、《公共的政治哲学》(2016)。政治思想史:《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1999)、《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及其现代处境》(2003)、《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2004)、《复调儒学——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究》(2013)。比较政治:《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2012)、《国家如何避免衰败:比较政治学札记》(2018)。中国政治:《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1992)、《社会的兴起: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2013),《除旧布新:中国政治发展侧记》(2014)。政治文化:《权利的召唤》(2002)、《为政之道——1978-2008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综观》(2008)、《后革命时代的公共政治文化》(2008)、《静对喧嚣:任剑涛访谈对话录》(2016)。

 

【目录】

 

导论    现代儒学的浮现:从独享政治权威到竞争文化资源

 

(一)祛经之儒:从一家独尊到一家之言

(二)政教-知行的疏离:儒家权威的失落

(三)政教复合:儒家难以再现的政治荣光

(四)经典归位:儒家重整与文化资源的竞争

 

上编    经典之变

 

一 、作为现实摹本的传统

(一)作为泄愤对象的经典传统

(二)权力支配

(三)政治权力压倒话语权利

(四)解释的踌躇

 

二、经典、经典的替代及其条件

 

(一)什么是经典

(二)新旧经典

(三)趋时的思想

(四)政治的功用

 

三、“红儒”与“原儒”: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的关系

(一)一个由政治给定的命题

(二)界定“红儒”与“原儒”

(三)相互审视

(四)合则两利?!

 

四、重写儒学史与古代史意识形态

 

(一)重写儒学史的意识形态魅影

(二)古代史意识形态及其影响力

(三)古代史意识形态的困境

(四)意识形态羁绊与儒学史重写之路

 

五、读经、儒家价值与文化屈从

 

(一)读经的意味

(二)政治与宗教、教化

(三)各归其宗?

(四)告别文化屈从

 

中编    学思人物

 

六、境界与境遇:以冯友兰为例

 

(一)在批评与辩护之间

(二)境界说的言说方式:类型划分与规范分析

(三)境界说之外:一个文化审视

(四)一元二分:现实境遇中境界说的人生指向

 

七、文化卫道与政治抉择:以徐复观、钱穆为例

 

(一)文化卫道与儒家情结

(二)传统政治文化的总体评判

(三)政治现代性的弃取

(四)文化保守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

 

八、儒家政治思想“接着讲”的两种路向:以梁漱溟、牟宗三为例

 

(一)照着讲、接着讲与接续的取向

(二)实践接续:梁漱溟式的社会重建儒学

(三)创新学理:牟宗三式的政治哲理儒学

(四)出路何在:实践与学理能否对接

 

九、儒家宪政、王道政治与文化形态:对话“大陆新儒家”

 

(一)儒家宪政论述:后台布景与前台设计

(二)重回王道:为世界立心,抑或为中国遮羞

(三)文明形态史观中的儒学与现代性

 

十、廓清儒学研究的知识边界:以李锦全为例

 

(一)引言

(二)儒学与儒教

(三)儒学与诸学派

(四)儒学与西学

(五)儒学:在传统与现代的边际上

(六)前提清理:一个简短的结语

 

下编    顿挫前路

 

十一、经与经典:儒家复兴的经学、哲学与史学之途

 

(一)理解经与经典关系的参照系

(二)经学张力与建国困境

(三)经学的整全结构与三个致思方向

(四)经学的整合进路及其限度

(五)超越经学的完备化取向

(六)确立复兴儒家的现代思路

 

十二、文化间的踌躇:中西学者间的汉学或中国学

 

(一)寻求确解的困惑

(二)误读的价值

(三)理性互动

(四)文化会通

 

十三、思想的张力: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在中国

 

(一)界内界外

(二)文化语境

(三)解释与误读

(四)一个疑惑:跨文化地思想?

 

十四、法律主治与中华文明的自我超越

 

(一)法律主治与中国的文明形态

(二)法律主治与中国文明形态的转变

(三)法律主治与文明形态转变的挑战与前景

 

十五、现代性、历史断裂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

(二)历史断裂:现代性的特征

(三)现代性的普世化与中国处境

(四)现代性的中国问题性

(五)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现代性格局

 

附录

 

一、以现代价值向度和知识取向重写儒学史

二、当代儒学的主题、谱系与问题意识

三、法乎上下之困:儒家与现代能否调谐?

 

后记


【后记】


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原来是《复调儒学——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究》的一部分,由于出版《复调儒学》的时候受到字数的限制,所以不得不砍掉部分篇幅。于是,原本属于那本书中讨论现代儒学主题的八章,就从书中删除了。《复调儒学》成为一部古典儒学及其现在延伸主题的专著。删除的八章,加上后来再写的数篇分析现代儒学形态、以及当代儒学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文章,正好成为另一本论述现代儒学的专著。由于这些文章都是讨论中国走向现代政治的进程中儒学出现的种种转变这一主题的文章,所以就命名为《当经成为经典:现代儒学的型变》。算起来,这是我付诸出版的第四本儒学主题的论著了。

本书关注的现代儒学,限于儒学与中国现代转型互动的时候,儒学形态与论题本身出现严重的裂变。这一裂变催生的儒家变化结果,首先是儒家典籍之由国家权力支持的、一家独尊的“经”,向诸家竞争的“经典”下落的失重状态。这使儒家不得不承受古典时代不曾承受过的社会政治压力,并在社会政治高压的挤压中改变自己的存在形态;同时,这样的社会政治压力也促成儒学在批判与辩护之间寻求生机,促使儒家将自己的完备学说分解为不同的知识形式,并由此生成儒家哲学、儒家历史学、儒家政治学等现代知识形式。在相应的知识形式建构和应对社会政治压力重塑自身的进程中,传统儒家逐渐呈现出现代儒家的面目。“现代”儒家的面目,尚未清晰呈现出来,仍然处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其核心理念、思想体系、学术共同体、社会政治切入方式、可能引发的思想后果与社会效应,都还需要进一步呈现和检验。


在现代儒学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政治化的大戏在不断上演。这对现代儒学的精神气质发挥了极为明显的塑造作用:一方面,国家权力的变迁,以及相应确立起来的意识形态,誓将儒学这样的古典意识形态从政治高位拉下马来,使其成为国家落后挨打的精神归咎对象。一波又一波的儒学批判浪潮,让处于现代时间段的儒学与儒家,由辉煌走向暗淡,甚至堕为政权敌人。另一方面,儒学在政治气氛稍微宽松的时候,又常常走上仿照政治权力挤压儒学的路子,以争夺国家意识形态进行自我定位。两种力量合流,都将儒学限定在传统状态,很难讲儒学铸造为现代形态。由于前一方面力量的作用,儒学的现代流变中,常常出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些原本主张儒学对现代中国转型发挥补偏救弊作用的学者,转而对儒学进行政治化的批判;一些沉浸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学者,在外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转化为儒家意识形态立场十分鲜明的学者。由于后一方面的思想态势,也常常导致两种儒学的背离,一是儒学的现代知识形态建构,成为部分研究儒学的学者的努力目标。二是儒学的价值立场宣誓,成为另一部分儒学者的坚定选择。这也没有对现代儒学的建构发挥当有的积极作用。无无疑,处于现代时间段的儒学,还没能建构起规范意义上的现代儒学。规范意义上的现代儒学,一定是承接传统儒学基本精神,对接现代社会政治需要,贡献 界高度认同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方案。惜乎港台海外新儒学与当代大陆新儒学,都尚未做出这样的贡献。这也表明,现代儒学尚在行进中。


​近年,儒学又一次成为中国的显学。但是儒学的自处之道,似乎并未因此切中它应当占居的现代位置。今天中国的儒学,要么致力于重建政治与教化、甚至政治与宗教合一的结构,从而眼望权力,试图恢复儒学意识形态的功能;要么将儒学作为抵抗西方国家的政治工具,将儒学塑造成为反现代性的价值体系,从而将儒学与中国的抵抗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两种进路,都是儒学曾经具有的宝贵品质被遮蔽起来,既无法保持它传统的普世主义特质,又难以继承它固有的批判与建设兼具的现实功能,并且完全无法发挥它既有的矫正权力的功用。因此,留给儒学一个现代性理论建构的空间,促使它的政教面向适度分立,重建传统儒学具有的包容性,使其成为中国现代转型的动力因素,就成为儒学研究的目的性所在。这也是笔者从事现代儒学思想史、观念史与社会史交互研究的念想所在。

围绕这一意图所撰成的本书,主观目的是毋需掩饰的。但并不是说本书不愿意以对话的姿态与其他儒学研究者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就是对话的产物。因为它的大多数篇章都是会议论文,都经过学界仝人的批评。这类批评,帮助我改进自己的儒学研究。也许正是对话性的儒学研究,才足以促成现代性儒学的建构。本书明显不同于价值立场现行的现代新儒学,也不同于拒斥儒学作为中国现代化精神理念选项的立场,而取一种似乎是折衷的研究进路:既高度重视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但绝对不取传统儒学即现代体系的做派;同时又理性拒斥贬斥儒学的立场,而以现代中国建构为核心,支持儒学的重建尝试。这就需要儒学研究采取一种思想与社会积极互动的态度,以求深度切入现代中国建构的社会进程之中。这是儒学能够成功地从传统转进到现代的唯一希望。


​本书诸章,基本在不同时期的报刊上发表过。感谢发表拙作的刊物编辑朋友们。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刊物登载拙文时,由于版面或其他原因而有所删节,这次收入本书时,补全了被删节的部分。承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接受出版,编辑宋浩敏惠予编辑加工,让本书有机会与读者见面。浩敏这是编辑我在社科文献社出版的第二本书了,她的用心、专注、高效,留给人很深印象。她的编辑,让本书增色不少,自当鸣谢。


本书成稿,需要感谢学界很多师友,但客气的话在这里就不多讲了,以免拉个架子吓人。不过需要表白的是,鄙人内心对师友们心存无尽感激。

谨向读者交待如上,敬请批评。

 

任剑涛


2010年12月26日台湾大学修齐会馆511室初记

2011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公寓蜗居补记

2015年6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临拆居编定

2017年11月28日清华大学寓所再记

 


责任编辑:柳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