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兼议网络祭祀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二月十七日甲子
耶稣2018年4月2日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之事,正如冰心先生早年对小读者所说:“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可以说,扫墓祭祖,是最强大的行为教育。
阳春三月,万物荣发,人们于清明时节,携带祭品,前往祖先坟茔展省祭扫,化纸烧香,培土植树,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在人的视觉里,屡屡香烟,袅袅升腾,从有化为无,飞向飘渺的天空,仿佛能将人绵绵的孝思,传递到另外一个时空。这里有个常识:焚化纸钱,绝对不是纸未发明之前的古人比如先秦人发明的,但为什么后世的人会选择或者说增添这种焚香烧纸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和方式,最能让人寄托感情,是人表达祭祀礼仪最恰当的门径。中国丧祭之礼,有这个规律和机制;根据礼的旨意增添新的方式和载体。就是说,方式和载体虽然非先秦之事物,但却是先秦的思想。
由于祭祖,敦睦亲族,让人在血缘的感召下,能够见面交流,在感念祖先功德的同时,刷新彼此的情感。此真所谓中华美俗——古人早就认识到这对国家的重要,士大夫就有:“治隆于上,俗美于下”,“美法不如美俗”的治世理想。
所以,将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稀释成浅近易行的《朱子治家格言》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可见清明祭祀的重要。
孝子事亲,“出必告,返必面”,古人待死若生,故有远行,必先辞坟,就是告别,同时视察先茔是否完好,有没有遭雨水冲毁和动物的破坏等等,此时必哭着离开,因为前路遥远,此一去,关山万里,世事难料,是否能再回到故乡,还不知道,所以内心惶惑忧惧,是以落泪;及其安然返回,又去祖先坟茔展省,等于是汇报,感念祖先护佑,安然回到故乡,此时不哭。这就是《礼记·檀弓下》所说:“去国则哭於墓而后行,反其国不哭,展墓而入。”东汉班超,为国守护西域,他年迈思乡心切,给朝廷上疏,不敢直接说要求调回来,只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要求派自己的儿子班勇代自己回去述职朝贡,“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就是替自己回去祭奠祖先的坟茔。此疏读来如惊沙扑面,利镞穿骨那么感人。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清明风俗不同,但文化主旨没有区别;世异时移,数千年风俗变化损益,其主旨也没有变化。礼主诚敬,考诸往史,国家层面对祭祀有着宏观调控的职能:当世风浇薄,人心刻毒之世,必然隆礼厚祀,使民风淳化;而当人心崇尚奢靡,以至失仪而淫祭滥祀,又必然倡导简祀省祭,使民心归朴。而一切的宏观调控,又无非二途:忠鲠孝义以教君子,因果报应以警愚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当今之世,传统文化浸没已久,似应适当提倡隆礼厚祀,将人们荒芜的内心,拉回到传统的礼仪轨迹上来。现代城市人,多数都家在外地,清明节放假,许多人会千里跋涉回乡扫墓。但是,仍然有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路远、工作忙走不开等,无法年年清明回老家扫墓祭祖,于是逐步发明了许多现代寄托孝思的办法,如鲜花祭扫、网上祭扫,微信时代二维码祭扫等等。这也很值得赞美。如果给这种祭祀寻找一个古老的文化依据和礼仪逻辑的话,就应该类似古人的“式墓”——古人所乘车,除战车外,车上有一个安装在前面的横木,方便乘车人抓扶,这就是轼,通式。《礼》云:“入里必式。”意思是说,你坐着车子到了自己的城邑,见到乡亲父老,因为不方便一个个行礼,但要站起来,手扶着横木即轼,向大家行注目礼。这个式,也是行礼的一种方式。古人身在外地,不能于清明节亲自祭扫先茔,但是,会冲着故乡祖先坟茔的方向,内心充满诚敬,这就是式墓,式墓之诚,等于亲自到坟墓前祭扫一样,如代马依风——相传代地所产的马,站立的时候,头必然向着自己老家的方向,迎着从故乡吹来的风。
“礼从宜,使从俗”——中华伟大的祖先,制礼作乐,其严密整饬,不仅在于能曲尽人情,更在于能察微得情,圆融变通。这给了今天不能亲自到祖先坟茔前祭扫的城市人以文化礼仪依据,人们因此能感受到中华先贤的通达与体贴。
国家近年于清明节放假,正是认识到了上述作用和意义。我中华文化,数千年历经陵夷、饱受摧残,却因为礼仪典章存焉,也总能在几近消亡的边缘,神奇而顽强地修复与重新振起。其中必有贤异卓越之士的不懈努力。在当下,国家能在清明节放假,有识之士必然是做出了常人所看不到的努力的。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吴钩】宋朝的“重女轻男”现象
【下一篇】【潘英杰】龙场驿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