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伟】百姓日用即是道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1-15 22:45:37
标签:


百姓日用即是道

作者:王新伟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初十日戊子

           耶稣2017年12月27日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生活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上半叶的明成化、嘉靖年间,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镇)人。他出生在一个“灶户”家庭,幼年只读过四年私塾,因贫辍学。本以制盐为业,处于社会底层。十九岁起客居山东,“奉庵公命商游四方”。由于理财得法,家境渐富,为其日后潜心学习、研究儒家经典创造了必要的生活条件。

 

王艮25岁经过山东曲阜,拜谒孔子庙堂。回家后发奋读书,《论语》《大学》等书不离手,随身带书,逢人质义,默坐体道,闭关静思。夜以继日,寒暑无间。29岁那年,经过几年的学习和谈论儒家经典,王艮毅然以先觉为己任,他借一个自己奋臂托起坠落之天的梦境来抒发自己“整布”天下秩序,拯救万民的志向。

 

王艮的家乡原来有个风俗,家里都设有神佛像进行祭祀。为提倡儒学精神,他首先劝说父亲从自己的家里撤去神佛塑像,换上自家祖先进行祭祀。此举带动了全乡的人敬祖学儒。

 

王艮在他的传道讲学活动中感慨:“言尧之言,行尧之行,而不服尧之服可乎?”于是,他按照《礼经》描绘的场景,制作出五常冠、深衣等,以此作为他传扬儒学的形象标识。

 

据统计,王艮有名可查弟子近500人,还不包括一些未收录的著名弟子,如王襞的弟子李贽,罗汝芳的弟子汤显祖、焦竑的弟子袁宏道、徐光启等。他和他的弟子影响日广,他的讲学活动也多在泰州,后人把以王艮为代表的儒学流派称为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活动跨越16—17世纪,其强调民本思想的理论,把平民作为传道讲学,深得下层百姓的欢迎。从他们强调人的主体性,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快乐之学”“格物正己”等观点,突出显示了王艮以民为本的思想情怀。

 

“百姓日用即道”说。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圣人之事就是百姓日用之事。王艮不仅思想上认为“百姓日用即道”,在行动上他也关心百姓生活为己任。1523年,淮扬一带大饥荒,王艮到真州找商人借贷大米二千石赈济灾民;向巡抚请求开官仓放赈,感动巡抚。又广施“药饮”抑制“大疫”,救活很多百姓。

 

“快乐之学”说。王艮认为应当快乐、自然地学习。他见学生董邃白天“瞑目趺坐”而学,立即让他不要“自作鬼魅”,学生王汝贞持学太严,他就说“学不是累人的”。他撰写的《乐学歌》中说,“不乐不是学”,提倡弟子们自然快乐地学习。为此,他还撰写了《乐学歌》: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格物正己”说。王艮认为“格物即是止至善”。这里面隐含着一层意思,就是统治者自己要以自身之“矩正”,做天下人的榜样,才能治理好天下国家。

 

王艮的学术思想,打破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藩篱,受到了后世的好评。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就论说其为“赤手以搏龙蛇”“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经学大师刘师培称王艮“化民成俗之功,不在阳明之下”。侯外庐称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第一个启蒙学派”。美国学者迪百瑞说“它是16世纪中国土生土长的走向现代化力量的一个真正的希望”。

 

王艮一生以布衣传道,终身不仕。嘉靖八年、十六年先后有两位朝廷高官分别推荐王艮入朝做官,都被王艮婉言谢绝。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