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林东】用优秀文化滋养当代中国人——走向大众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札记

栏目:
发布时间:2017-12-07 21:14:13
标签:


用优秀文化滋养当代中国人——走向大众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札记

作者:瞿林东(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委)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07日 16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十月二十日戊辰

         耶稣2017年12月7日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袁行霈 主编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编书者说】

 

编者按:“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以下简称“百部经典”)首批十种图书,日前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十种图书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管子》《孙子兵法》和《史记》。“百部经典”全书由袁行霈教授主编,各分册均由相关领域的学者加以解读。本报约请“百部经典”的编委瞿林东和顾问钱逊两位教授撰写文章,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阅读经典。

 

作为“百部经典”的编委,通观首批十种图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百部经典”具有高定位的编纂宗旨。正如本书“编纂缘起”所说:“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作出部署。”“百部经典”正是为贯彻上述两办《意见》而实施的一个重大的文化工程,并列入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为此,“百部经典”制定了极高标准的编纂宗旨,即:

 

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就是在汲取已有成果基础上,力求编出一套兼具思想性、学术性和大众性的读本,使之成为广泛认同、传之久远的范本。“百部经典”所选图书上起先秦,下至辛亥革命,包括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典籍。萃取其精华,加以解读,旨在搭建传统典籍与大众之间的桥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用优秀文化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这一编纂宗旨,对本书的学术水准、表现形式、所含学科、时代精神及社会影响等,都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这就是说,编纂者、出版者和广大读者,都可以根据这一宗旨来看待“百部经典”。

 

第二,“百部经典”拥有一支高水准的顾问队伍、编纂队伍、解读队伍和出版队伍,这样一个密切合作的团队,由全国各相关专业的学者、专家组成。

 

第三,“百部经典”的编纂、研讨、出版工作,都是在融洽、严谨和极具高度责任感的氛围中有序地进行,如选择书目、推举解读者、本书缘起的措辞、凡例的制定、样书的开本、封面的色调等等,都经过多次讨论;尤其是书稿的样章,更是经多次反复讨论、斟酌、切磋。作为编委会成员之一,我对此深为感动,同时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承担责任的重大。我想,其他编委也会有此同感。

 

第四,“百部经典”在内容、体例、版式设计方面,庄重典雅而不失活泼,层次清晰且可读性强。如,在经典(原书)内容的处理上,视其部帙的不同或精选或全录;注释与点评,是解读者引导读者阅读经典并作简要评论;旁批,是解读者引用前人精彩之语对经典的赞叹,或是解读者自己的点睛之笔。旁批的空白处,是留给读者阅读时随时写下读后感或存疑所用。

 

至于每一种经典书开篇的导读,则是解读者对此书的全面介绍和评价,集中、凝练地反映了学术界的研究所得,其中也包含着解读者的学术见解。可以认为,“百部经典”的“导读”部分,大致反映出当代学术界对相关著作的研究水平,是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努力。因此,“导读”是读者认识经典的重要环节,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从“导读”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显示了“百部经典”在类似的撰述中具有一种新的格局、新的面貌,在更大的程度上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广大社会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理解、提升自己文化素养的愿望。

 

这里,我想举几个实例,与读者共享。

 

例如,对于《老子》这部经典,解读者王中江教授在“导读”的第七部分起始,有这样一段表述:

 

中国古代智慧的展开,是由经典引导的。无数的注释家,不断通过注释经典,来提出自己有创见的思想。《老子》这部书,只有五千余言,由于它的高度和深度,使其影响源远流长。通过这部书,老子开创了道家。这部书,成为后来道家哲学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在中国经典注释的历史中,老子《道德经》是被注解最多的经典之一。人们可以写出一部很大的老子学说史,也可以提出一个老学解释学。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后,老子《道德经》又成为彼此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世界上关于老子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将《道德经》翻译成了不同的语言,其版本不计其数,围绕老子展开的探讨层出不穷。人们可以写出一部《道德经》翻译史,也可以写出一部老子思想的世界传播史。

 

我想,这段文字,足以使一般读者为《老子》一书而动容,当然也会引起研究者的共鸣。

 

又如,《管子·形势解》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主务学术数,务行正理,则化变日进,至于大功,而愚人不知也。乱主淫佚邪枉,日为无道,至于灭亡,而不自知也。故曰:“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

 

解读者孙中原教授的旁批写道:“客观规律无形象,把握规律靠抽象。”这两句话,既与原书内容相关,同时也使读者对“规律”有一种明确而简要的理解,很耐人寻味。

 

再如,《庄子·山木》中有两句话是“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解读者陈鼓应教授作了这样的旁批:“‘虚己’就是消除一己贪图名位之念,名位正如同狐豹的纹皮,是招祸的根源,生命应另辟精神出口,免于祸患。”这一旁批,平实地解说原书中的这两句话,而又具有警世的含义,读来令人深思。

 

诸多类似之处,不一一列举。相信阅读过“百部经典”中的某种或某几种经典的读者,都或多或少会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百部经典”走向大众,大众一定会欢迎它的到来。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