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刚作者简介:柯小刚,男,西历一九七三年生,湖北大冶人,字如之,号无竟寓,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创建道里书院、同济复兴古典书院,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在兹:错位中的天命发生》《思想的起兴》《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心术与笔法:虞世南笔髓论注及书画讲稿》《生命的默化:当代社会的古典教育》等,编有《儒学与古典学评论(第一辑)》《诗经、诗教与中西古典诗学》等,译有《黑格尔:之前与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 |
七夕读《诗经》:令人相见的《草虫》
作者:柯小刚
来源:“道里書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七月初七日丁亥
耶稣2017年8月28日
昨日在惠山所拍,其时草虫声声
诗经·国风·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覯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覯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覯止,我心则夷。
无竟寓书《草虫》诗
能感、能降、令人相见
——读《诗经·草虫》
柯小刚(无竟寓)
根据2015年在同济大学的讲稿整理
见收拙著《生命的默化》(即出)
《草虫》感情的直白和强烈,使它成为现代人最喜欢的诗篇之一。然而,这种喜爱是深具反讽意味的。正是在对激情的颂扬中,现代人丧失了激情。对于现代人来说,《草虫》感情的深挚强度已经成为一种传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反讽性的变化?因为现代《诗》解强调《草虫》这类诗篇说的不过是男女相思相见,但放弃了进一步思考男女相思相见的根源。
情失其源,则其流不远,以至于干涸,乃至只有借助毒品才能使人重新“充满激情”,这恐怕是现代早期的激情鼓吹者始料未及的结果。当现代人一味争取爱的权利时,忘记了爱首先是一种能力。当爱的权利得到保障时,爱的能力却已丧失。这时候,当他们重新面对《草虫》这类诗篇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原先备受批判的古典诗经解读远不只是所谓“强加于爱情之上的道德化解读”,而是深入感情源头的本源之思,以及对爱之能力的深层教养和培护。
古人深深了解男女之情的根源所在,所以从男女出发,谈及《草虫》的夫妇之情与礼(《毛诗》之礼、朱子《诗集传》之情)、君民之情与义(鲁诗、《左传》及《诗经原始》的君臣之义),至情至性,天道人事,流行无碍。这便是诗教:因情设教,从人情自然出发建设社会伦理、国家生活。
相反,现代诗解貌似颂扬男女爱情,反对礼教,鄙弃天道,实际降低了人类爱情之于人类生活的建设意义,也减弱了爱情体验的深度和强度。所以,毫不奇怪的是,伴随着现代人对爱情的颂扬,现代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反倒日益淡薄。而且,与之相应,伴随着人道主义的日益流行和公民社会的完善,公司、社会和国家领域的人际关系反而变得越来越淡漠。
七夕又称乞巧节。无竟寓临孙过庭书谱“信可谓智巧兼优……”乞愿道里读者智巧兼优。
王夫之《诗广传》论《草虫》云:
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草木同情者,有与女子小人同情者,有与道同情者,唯君子悉知之。悉知之则辨用之,辨用之尤必裁成之,是以取天下之情而宅天下之正,故君子之用密矣。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物类相感在同与不同之间。完全不同则风马牛不相及,完全相同则难以相互吸引,甚至相互排斥。陆佃《埤雅》辨草虫阜螽云:“《尔雅》曰‘阜螽,蠜;草虫,负蠜’,盖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故阜螽曰蠜,草虫谓之负蠜也”(《埤雅》卷一)。
故郑笺云:“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异种同类,犹男女嘉时以礼相求呼。”之二虫一在草间,一在阜上,同又不同,故能相感。男女一在外,一处内,一阳一阴,同又不同,故能相感。天下之动至賾而莫不贞夫一,君子之心纯一而能遍体万物,故能与万物同其情而各复其性。
草虫和阜螽的关系非惟见于首章之起兴,而且贯穿始终。后两章虽不闻虫鸣,惟见登山采蕨采薇,而俯仰之间,犹在草、阜之间耳。“陟彼南山”是阜上之仰观,“采蕨”、“采薇”是草间之俯察。登于阜上而俯身采草,俯仰之间犹草虫阜螽相感之意也。故《左传》载子展赋《草虫》,赵孟谓“在上不忘降”也。能登高仰观而俯身草野,鸣草虫而趯阜螽,则可为“民之主”也(襄二十七年传)。“民之主”并不是人民选举的意见领袖,而是“能群”的君子。在选举中胜出的意见领袖是僭主,是巧言令色的刁民代表。能群的君子则是能让人民“见止”“覯止”“心悦”“心夷”的能群之人。
《草虫》全篇要点有三:其一相感,“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其二升降,“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其三相见,“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即覯止,我心则夷。”贯穿三点的则是“君子”。君子能感、能升降、能令人相见。
孔子谓诗“可以群”,董仲舒云“君者群也”。君子是能令人相见而发生人性公共生活的人,是能让人民在相见中有进退揖让的节度而过着礼乐生活的人。
庄有可《诗蕴》论《召南》云:“‘召’之为‘感’何也?《诗》曰:‘无言不讎,无德不报’。召,无有不应者也。《召南》也者,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万物皆相见也。”可见《草虫》集中体现了《召南》的政治哲学意蕴。【参庄有可《诗蕴》,王光辉点校,参柯小刚编《诗经、诗教与中西古典诗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
无竟寓临《书谱》局部“信可谓智巧兼优……”乞巧之节,乞愿道里读者,无论男生女生,皆得智巧兼优。
《草虫》的政治哲学仍有强烈的当代批判意义。民主政治的本来意义在于建立人性相感的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的建立有赖于那些下降到人群中去的君子。升降、相感、相见:《草虫》的三个要点对于人类政治生活的维建来说缺一不可。然而,当代民主实践越来越堕落为党团、族群、个人利益和权利的角逐,丧失了“令人相见”的公共性,非常令人遗憾。孟子曾经对梁惠王讲的话,今天同样应该对现代主权者“人民”讲:人民啊,你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鲁诗说深察《草虫》之志,完全行走在人类政治生活何以可能的问题深处。鲁诗家刘向《说苑》载孔子对鲁哀公说:
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
善恶之所以谓“道”,以其能以类相感也。善善相感则政治,恶恶相感则政乱。草虫相感是物类繁衍的基础,夫妇相亲是家庭生活的前提,君民相感而“能群”是政治所以可能的条件。所以,对于汉代诗经学来说,从《草虫》读出人类生活的深远关怀是像“草虫鸣,阜螽跃而从之”一样自然感发的思想,而不是像现代人臆想的那样“把政治伦理道德的含义强加于自然事物和男女爱情之上”。
能感的关键在下降,《易经》咸、泰之义也,可于“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见之。蕨、薇至微,而能登高俯采,“在上不忘降”之象也。《采蘩》《采蘋》皆在水滨,而《草虫》采蕨采薇则在山上。比之周南,我们也可以看到从《关雎》的河州采荇到《卷耳》登山的变化。“在上不忘降”,故感人尤深。
咸卦之义,能降则能感,不能降则不感。不感则否隔不通,不能相见。能群的关键在相见而心降。眼与心都是离卦之象。《说卦传》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帝道是人类公共政治生活的原初自然形式,不是后世僭称的“专制帝王”之义。
“帝相见乎离”:事物相见,廓然大公,文明开化,政治生活才得以开显。“离”就是相互关联(附丽)和相见(太阳、眼睛)。“文明”就是事物相见、相参而形成的条理、秩序、制度、文化。“礼”就是相见的节度:士相见礼、聘礼、觐礼、燕礼、乡饮酒礼、冠礼、婚礼、射礼、丧礼……无不含有人物相见、进退揖让的节度。在礼中,人与人相见,人与物相见,乃至物与物也方始相互敞开,从而成其为物。《中庸》云“不诚无物”。诚者,礼之心也;物者,礼之具也;礼者,人之天也,天之人也,天命人之性而人修道之教也。
所以,《草虫》以其言情之深,可知人类文明之本。情愈深,则及物愈切,喻道愈根本。当然,同时,情愈深,及物愈切,蔽道也愈痼弊。喻道蔽道不在《草虫》之诗,在读者之用心。故船山云:
悉知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而况《草虫》之忧乐乎?故即《草虫》以为道,与夫废《草虫》而后为道者,两不为也。
即情为道、废情求道,皆非正道。男女相思之情、相见之欲的根源,在于万物气化,各从其类,感而遂通。“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草虫与阜螽同又不同。正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鹊与鸠同又不同。君子与民同又不同。相比之下,关关雎鸠、呦呦鹿鸣则是更加纯一的同类。所以,召南之气略杂于周南、小雅,而能“日辟国百里”(《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如何在较大范围的政治中“好善道”,可能是召南之诗尤其是《草虫》篇向后世读者提出的永恒问题。
七夕前夕,灯下写《诗经·草虫》(局部)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吴钩】宋朝的中年男手里也有一只保温杯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