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新祖著《焦竑与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构》出版暨谢辞

栏目:
发布时间:2017-08-16 22:31:33
标签:


钱新祖著《焦竑与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构》出版暨谢辞

 



书名:焦竑与晚明新儒思想的重构

作者:钱新祖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2017-07-01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焦竑思想的系统性及其在明末清初思想脉络中的“时空性”分析,探讨中国近世思想史上的三大问题:晚明新儒学者内部“三教合一”运动的独特性;程朱与陆王之争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清初汉学的“论述意义”。这三大问题息息相关,显示出新儒内部思想的“重构”。 这种“重构”涉及一系列的相应变化:在形上学、宇宙论方面有日本学者山下龙二所说的理气一元的“气的哲学”的出现,在本体论上有心性二元的瓦解,在知识与修身论上有人心、道心二心说的崩溃,在语言观上,则因对于名实之间关系的反思而产生一种与释、道、古典儒家均不相同的“神秘怀疑论”。

 

【作者简介】

 

钱新祖(1940—1996),出生于江苏南通,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副教授、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台湾大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协助创设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1980年代钱氏率先将当代西方新思潮批判性地引入专业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在世界中文人文学术圈影响甚巨,拥有极高声誉。所译著的“时空性”“相互主体性”“比较分析的措辞”等重要观念用语至今仍脍炙人口。 译者宋家复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


【目录】


谢辞


第一章  问题


  正名

  宗教折衷:晚明时期从传统出发创新

  新儒思想的驱力


第二章  其人


  家庭背景与早年教育

  与泰州学派的关联

  作为一位“狂禅”

  政治参与与辨章学术

  退休


第三章  一个折衷思想家对程朱正统的批判


  “太严”与“陋”

  “支离”、“强制”与“乡愿”

  孟子与偏离

  三教:真理与不真理


第四章  神秘主义与多元主义


  焦竑思想中的语言与真实

  偏离古典儒学的规范

  与佛教及道教的交会

  作为多元主义的神秘主义:焦竑与文本性的问题


第五章  一套综合的新儒思想之为重构的新儒思想


  天、性与道

  心与情

  学与圣人


第六章  新儒思想的重构


附录焦竑所编撰的各种著作

重要书目

译者跋


谢辞

 

   我想要对这本书所题献的三位老师表达特别感激之意:James B. Parsons, Jr.教授,他的明史专家风范引发了我对近世中国历史最初的兴趣;Donald M. Lowe教授,我从他的身上学会了思考不一定需要是实证式的,以及思想史的确可能作为一种具有学科性格的知识形式;以及Wm. Theodore de Bary教授,他作为我在哥伦比亚的导师,以及在这个国家(译注:指美国)中新儒思想研究发展的原初动力,他教导我中国思想传统之所以值得追寻,不仅仅是因为它作为一个学术关怀的对象,具有历史上的意义与相关性,同时由于它作为一个人文主义的承担与事业,具有哲学上的重要意义。


   我在哥伦比亚当研究生的期间,极大地受惠于Yoshito S. Hakeda教授与Philip B. Yampolsky教授的教导,他们引领我进入中国佛学文本的专业堂奥(technicalities),如果没有受过他们的训练,本书的一大部分将无法写成。我深深地感谢他们。我也同时深深地受惠于陈荣捷教授,我无法正式地宣称他是我的老师,但是通过他对中国哲学的等身著作,以及他对本书初稿的批判性审阅,我受益良多。许多朋友与同事都曾对本书提供了协助。我要特别感谢IreneT. Bloom博士以及David T. Roy教授,他们以审慎、敏锐的态度阅读了初稿。他们具有建设性的批评让我免于犯下一些难堪的错误。Guy S. Alitto教授、何炳棣教授、李欧梵教授与邹谠教授也都读了本书部分或全部的初稿,提供许多有用的评语,对此我非常感谢。


   同时我要对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致上谢意,特别是James K. M. Cheng与Wen-pai Tai先生,基于他们的协助,我得以越洋取得善本书的复本,以及Tai-loi Ma先生慷慨的书目咨询。Matthew A. 以及Amy Sanders Levey编制了索引,感谢他们的协助。我三篇之前已经刊布过的文章收录在本书之中,我要感谢期刊编辑与出版社允许我使用这些材料:“Chiao Hung and the Revoltagainst Ch’eng-Chu Orthodoxy,”收入于Wm. Theodore de Bary等: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The Neo-Confucian Confrontation with Buddhism: A Structur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9(1982);以及“The Concep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Use of Paradox in Buddhism and Taoism,”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1(1984)。


   最后,我想要感谢我的妻子Anne,她作为我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旅途上的友伴,经常扮演着我忠贞不渝的批评者,这是一份辛劳、沮丧而无从言谢的工作。她对这本书的贡献,远远比她自己所认定的更多。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