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儒家十大热点

栏目:年度大事记暨十大热点
发布时间:2016-12-30 21:16:44
标签:儒家十大热点

创办于二〇〇八年,以承续儒家文明、推动中华复兴为己任,坚持儒家立场、民间身份、公益性质,以“立场明、水准高、信息新”为工作标准,重点发布当代儒家的最新 成果、社会热点评论及民间社会实践信息,努力打通学术与社会之间的隔阂。编发《儒家邮报》(电子),主持出版儒生系列图书,组织、支持开展各种思想文化活动。


2016年儒家十大热点


  


编者按:在《2016中国大陆儒门大事记》的基础上, 评选出年度十大热点,涉及建言谏议、公共政策、 、文化事件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儒家的最新发展状况。现予公布,进退得失,以资当世。 编辑部于孔子2567年暨耶稣2016年12月30日


(一)大陆儒学研究界主动认同“大陆新儒家”,批评“大陆新儒教”

(二)“回到康有为”以重思近现代中国立国之道

(三)是否应“老实大量纯读经”,民间少儿读经第二次大讨论

(四)河北省15名人大代表联名建议恢复县级以上“文庙”建制

(五)《孔子研究》创刊30周年

(六)学者联合倡议中国高校设立儒学一级学科

(七)中马青年回儒交流峰会在山东曲阜开幕

(八)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成立

(九)第二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发表《东湖宣言》

(十)学者联名呼吁保护乡村传统丧葬礼俗



    (一)大陆儒学研究界主动认同“大陆新儒家”,批评“大陆新儒教”


 


“大陆新儒家”是相对于现代“港台新儒家”或“海外新儒家”而指称的一个思想流派或学术群体,活跃于当代中国大陆,主要述指从蒋庆、陈明、康晓光到唐文明、曾亦、干春松等一批主张儒家文化儒教说的儒家思想研究者和传承者。


十年前“大陆新儒家”概念从方克立口中道出或许具有偶然性,但它却使大陆认同儒家的学者实现了这一认同由自在到自为的转变。长期以来儒家和新儒家、大陆新儒家的概念都被认为具有负面的色彩和定位,人们似乎倾向与之保持距离撇清关系。


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口号的提出,儒家思想的发展环境趋暖,大陆新儒学的相关论述也在对经学和康有为的研究中丰富拓展,并且在与港台儒学的对话中表明了自己在问题意识、学术范式和经典谱系方面与牟宗三、徐复观诸前辈先贤的不同取向和意趣。


也就是在2016年,儒学研究界部分学者在多种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宣称,这些所谓大陆新儒家其实应该叫做大陆新儒教,他们自己才是大陆新儒家。郭齐勇、李存山、吴光、黄玉顺、梁涛、赵法生等认为他们对儒学和民主关系的认知,对儒家思想的哲学化表述传承着五四以来的传统和港台新儒家精神气质。但是,大陆新儒家并不只是在大陆的港台新儒家或现代新儒家,它应该意味着与此前儒学论述具有某种特色的新论述。


无论如何,这一争论表明儒家儒学的概念基本已经完成了去妖魔化的过程,而在这一旗号下相互批评,则应该可以视为儒家思想光谱丰富和儒家思想阵营壮大的标志。


(二)“回到康有为”以重思近现代中国立国之道


在晚清与民国的大转换中,康有为因缘际会地对帝国转型诸问题有着最为清醒的把握,即在维持疆域不改变、群族不分裂的前提下实现现代国家和国族建构的目标。近年来,大陆新儒家在问题意识、学术范式和经典体系上日益成熟成型,也越来越清晰地体认到康有为的重大思想史和现实意义。也因此,一批大陆新儒家被冠名为“新康有为主义”或自名为“康党”,甚至一些被认为是左派立场的学者也对康有为表现了极大兴趣。


2016年,《原道》等刊物连续刊发“回到康有为”专题,重磅推出系列文章,从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近代史未竟任务出发,求解近现代中国立国之道。论者既包括儒学界的“康党”,还包括所谓的“工业党”乃至左派,在所属学科建制上也较为广泛,涉及儒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相关单位还举办了专题学术会议。


“回到康有为”命题的提出表明,越来越多的学者们体认到,问题,而不是主义,才是当代中国学者所应坚持的品格,更是当代中国治理所应立足的原点。



(三)是否应“老实大量纯读经”,民间少儿读经第二次大讨论


     


因一封民间读经少年的来信,同济大学柯小刚教授对王财贵先生的“老实大量读经”理论和做法提出质疑,引发了自2004年以来的第二次读经大讨论,各方空前关注和争论,儒家学者内部也进行了认真讨论。


这次讨论与上次读经争论不同之处在于,争论各方并不反对少儿读经。正如这场争论的当事人之一柯小刚教授所讲的,他的批评并非针对读经本身,而是针对某种读经方法的批评,这种批评的目的在于促进读经教育的良性发展,避免因不当方法引起的对读经教育的整体否定。


若说十年前因蒋庆先生而引发的读经大讨论是第一阶段,今天的读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争论的是该不该读经,第二阶段争论的是该怎样读经,是为进步。故而,此次讨论有助于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弘扬儒家教育理念,有助于推进对民间读经的深入认识和了解,也有助于促使民间读经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河北省15名人大代表联名建议恢复县级以上“文庙”建制


  


2016年1月12日,在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高士涛等15名河北省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关于恢复县级以上行政区划“文庙”建制的建议》,建议全省县级以上城市恢复“文庙”建制,认为这是弘扬中华文化和树立民族自信心的迫切需要,以使弘扬中华文化工作有场所依托。


对这次河北省人大代表率先在全国提出恢复文庙建制的举动,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主任陈明教授认为“适逢其时,刻不容缓”,希望政府能从善如流,采纳儒家学者和人大代表的意见,顺势而为,高度重视孔庙的特殊文化地位,激活其原有的教化功能,充分发挥孔庙应有的作用,推动中国文化复兴。


在中国文化复兴日益从思想潮流、民间呼声发展成为执政党文化自信源泉的背景下,恢复“文庙”的建言是一项值得期待的制度性行动,是当代儒学与公共领域互动的宝贵探索。



(五)《孔子研究》创刊30周年


 


2016年4月2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十三五”学术规划研讨暨《孔子研究》创刊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召开。钱逊、牟钟鉴、陈来、郭齐勇等著名儒学专家,以及全国知名学术期刊代表二百多人齐聚北京,共商儒学发展与中华文化复兴。与会专家学者对《孔子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孔子研究》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以“引领儒学复兴”为使命,无论题材选择、发稿标准还是编排质量等方面,都是名副其实的一流学术刊物,已成为全国儒学研究的一面旗帜。


此次会议公布了《孔子研究》创刊三十周年“特别贡献奖”“优秀论文奖”,通过了新一届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选举产生了学术委员103人,推举了顾问29名。陈来被选举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中江、李存山等被选举为副主任,饶宗颐、许嘉璐、冯其庸、杜维明、成中英、张岂之等被推举为顾问。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十三五”学术规划》。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发展的总目标是:力争在儒学研究、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方面,实现三个“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引领儒学复兴、深耕精神家园”的重要阵地。


《孔子研究》见证了三十年来儒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在下一个三十年中,儒学将进一步以新的光彩见证并参与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


(六)学者联合倡议中国高校设立儒学一级学科


      


2016年6月11日,“中国儒学学科建设暨儒学教材编纂”座谈会在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复性书院举行。来自陕西、湖南、山东、四川、重庆等地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众多学者专家,围绕中国儒学学科的建设、儒学教材的编纂以及儒学人才的培养等问题进行研讨。


刘学智、朱汉民、王钧林、舒大刚、颜炳罡等知名学者联合倡议在中国高等院校设立儒学一级学科。座谈会就此达成初步共识,并形成了《设置和建设儒学学科倡议书》。与会专家认为,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中国学术的中坚,在经典体系、发展历史、 、文献积累、信仰体系、道德伦理、实践功能、教育经验等方面有自成体系的完整设计,完全具备设置一级学科的各项条件。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设置和完善儒学学科,时机成熟,迫在眉睫。儒学一级学科的倡设,不仅将为儒学研究提供建制化的安身之所,更将为中国学术提供本土化的立命之基。



(七)中马青年回儒交流峰会在山东曲阜开幕


   


2016年8月13日晚,中马青年回儒交流峰会在山东曲阜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儒士社联合禅道商学院、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马来西亚国际回教大学校友会、传承中国游学会以及知崇文化联合主办,论坛主题为“不同的文明·同一个未来”,会议围绕此主题开展华夏传统礼仪展示、两国礼俗讲解、儒伊文明学术交流、中马学者对话、中马青年领袖讲演、参谒孔庙和尼山圣境等系列活动。


论坛立足于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互动交流,致力于中马两国青年友谊的植根与延展,旨在促进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之间的互认互知,构建和谐的种族关系。论坛签署了持续推进世界文明交流宣言,就尊重文化多样性,秉持对话与合作精神,持续举行文明交流论坛,文化交流促进经济交流等六项内容达成共识。


积极开展文明对话与回儒交流,不仅是对现时代文化多元与文明冲突格局的因应,也源自儒学兼容并包、恢弘气象的文化基因。


(八)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成立


  


2016年9月3日,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聘请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担任上海儒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教授谢遐龄担任理事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是从事儒学研究和传播的学术机构,为复旦大学校设研究院,以继承和阐扬中华文明传统、探索江南儒学的学术精神、推动儒学现代化、确立儒家思想的全球地位为使命。


来自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湖北、四川以及香港、韩国、日本等地的70多位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围绕“儒学与世界文明对话”“儒学与传统文化创新”等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自2006年中国大陆首家国学院于北京成立以来,以上海儒学院为代表的儒学高端研究机构的不断涌现,为儒学发展注入了学院派的生命力,也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


(九)第二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发表《东湖宣言》


  


2016年9月10日至11日,“中华国学传统与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书院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郭齐家、唐翼明、郭齐勇、王守常、林安梧、舒大刚、赵法生、邓洪波、肖永明、刘强等25位知名国学专家,来自海峡两岸的40家书院负责人以及相关国学机构代表近百人,先后在经心书院和问津书院交流切磋,探讨当代书院如何赓续人文传统、提升办学品质、担当新时期的社会责任。


与会的40家书院形成共识,联合发表了《东湖宣言》,呼吁在办学宗旨上端正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经典为中心,延续传统书院的自治、自由、自立、自重,坚持独立性、批判性、化民成俗的纯粹性与理想性,因应时代,返本开新,把书院办得更健康,让传统文化的精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此次活动由湖北省国学研究会、经心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


书院和文庙都是儒家传统道场,民间书院或者半官方半民间书院的日益壮大和自律发展,是儒学复兴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力量。


(十)学者联名呼吁保护乡村传统丧葬礼俗


 


2016年11月3日,澎湃新闻发布了由余敦康、牟钟鉴、张祥龙、林安梧、李景林、黎红雷、解光宇、傅有德、黄玉顺、王爱平、颜炳罡、王琛发、韩星、鲍鹏山、赵法生、杨春梅、干春松、梁涛、方朝晖、吴飞、刘乐恒等二十一位学者联名发表的呼吁书,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和强烈关注。


呼吁书指出,有的地方政府以殡葬改革的名义取消农村传统丧葬立意,强行废除中华文明中延续三千多年的丧葬礼仪,不但剥夺了村民以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悼念逝去亲人的权利,也必将构成对于中国大陆仅存的儒家人生礼仪的致命打击。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民族精神家园的今天,这种做法令人深感诧异。为避免对岌岌可危的乡村传统文化造成更大伤害,呼吁有关部门立即制止上述不当举措。


生养死葬,礼之大本。传统丧葬礼俗可以因时损益,但慎终追远之礼义不可废弃。此次呼吁和数年来类似建言联名者众,涉及面广,充分说明儒家礼义的持久生命力与广泛影响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