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速食年代”,人们总会忍不住提出“有没有一本书,读完即能如何如何”之类的问题。同样,无论是长期深耕公益慈善的业内人,抑或希望对中国慈善作一综观与速览的行外者,也多多少少会好奇:“有没有一本书,看了之后能够对当今中国慈善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可以想见,写这样一本书并不容易。它既要求作者对中国慈善的发展有着长···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经汉、唐至宋,理学家朱熹将之合为一体,遂有《四书》之名。朱熹等理学家对《四书》进行编排、训释、诠解,使其逐渐具备了单篇所无法比拟的理论力量。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四书》学的渊源及在两宋时期的演变与发展,探讨了宋代《四书》学与理学思潮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从经典诠释学的角度阐发了朱···
卞俊峰,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儒学与企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教授,安乐哲儒学大家团队成员,已出版《豁然:一多不分》(中文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一多不分”》。
非常感谢我的朋友陈家宁将《孔子之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After Confucius: Studies in Early Chinese Philosophy)译成中文。鉴于我几乎所有的学术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的,而且这本中文版的出版给了我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将它们介绍给中国读者,因此我很期待了解他们将对我关于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观点作何回应。我只能想象家宁教授绞尽···
易学在清代经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著作十分丰富,超过了任何此前任何一个朝代。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毛奇龄注重文献考据和训诂,开启了清代易学的序幕。乾嘉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惠栋、张惠言和焦循,则聚焦于汉代易学,试图恢复汉代易学的传统,还原古易的本来面貌,但缺乏理论方面的建树,又意味着清代易学由高峰走向衰落。
本书阐发了易之五义和易的本体世界,建立了周易哲学的本体论与诠释学的系统架构,为本体论诠释学提供了一个经验及体验的起点以及思考和理解的方法与方向。书中提出了象、数、义、理一体同源说;用“观”的观点说明了易的符号系统及其*早寓意的形成;并在易学基础上解说了占卜的含义、区分了道儒本体论。
书稿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儒家伦理与杜威的伦理学对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安乐哲教授从爱默生、詹姆斯、米德等人的思想切入对自我的本质的讨论,并进入对杜威自我观念的探究。第二部门讨论了杜威和孔子在宗教方面的思想。安乐哲教授提及杜威的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而杜威则在35岁时停止了去教堂。杜威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宗···
《诗经》中的动植物充满了象征蕴意,它们是诗的一部分,其象征意义、比兴效果,使诗意大增、意境丰满。如果没有这些生灵,没有了感知的对象,就缺乏灵感,就难以产生诗歌。本书详细介绍了《诗经》中的114种动物和137种植物,作者从训诂学入手,借助现代生物学知识,对每种生物精心考订,力求做到名称的古今沟通、中外沟通,以真实可靠···
全书包括四卷:《道论》《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四者既脉络相通,又各有侧重。以史与思的交融为进路,“具体形上学”既基于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又以世界哲学背景下的多重哲学智慧为理论之源,其内在的旨趣在于从本体论、道德哲学、意义理论、实践智慧等层面阐释人与人的世···
本书在作者2003年以来发表的10篇论文及1篇访谈录的基础上加以修订整理而成。全书以对中国哲学方法论的探讨为核心,以如何治中国哲学,特别是如何从事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工作,作为贯穿全书的基本问题意识。作者指出“文献基础”“西学素养”“国际视野”是研究中国哲学乃至确立中国哲学主体意识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本书聚焦晚明到清初之 ,基本上与“明清思想的转型”这一个大论述息息相关,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问题,所处理的人物、材料、主题,往往能拓展新的视野。由它们可以看出整个“明清思想转型”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分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作者尝试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它们或···
由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之一《礼记(节选)》,于2020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礼记》是我国传统的重要经典之一,本次出版的《礼记(节选)》由郭齐勇、刘依平、吴龙灿等解读,选择了《礼记》中重要的篇章段落,加以注释与点评,即透过文字典故的疏通,浅显的解释与评论,以期读者理解、把握礼乐文化的器物层面、···
本书是对美国哲学家安乐哲教授的访谈录,主要围绕儒家哲学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问题而展开。安乐哲认为,儒学在中国伦理、家庭、合作、宗教感、汉字和语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儒家礼学、以关系构成的人物、整体性传统、全景性思维对西方哲学具有借鉴意义。在访谈过程中,阐述了儒学在伦理、家庭以及合作方面的基本观点和应对模式,比较了···
这本书充满着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和新鲜的思考,表达了其对中西文化某些普遍观点的大胆质疑。这种域外视角对中国儒家传统的当代重构,不仅勇敢地刷新了西方人对其自我传统的麻木认知,同样也给予我们中国的研究者以巨大的冲击和启示,而这必将在更新的高度上开启中西方哲学的交流。
本书梳理了孔子及其思想走向西方的过程,依托丰富翔实的史料,对西方人的孔子认知史及孔子在西方形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展示了孔子思想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融合,以及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这部《东亚朱子学新探——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是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13AZD024)的结项成果,并于今年被认定为是优秀成果。全书共由四篇三十七章组成,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国际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前沿的成果。
《唐文治集》全18册六百余万字,由澳门大学邓国光先生主持整理,含《文集》6册、《经学论著集》6册、《性理学论著集》3册、《文章学论著集》3册,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图书,现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如期出版,唐先生的可佩事迹、精神旨趣、 乃至心迹情感得以完整呈现。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次成为我们这代人所面临的···
本书为尼山圣源书院主办的“尼山新儒学论坛——儒学与政治”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由牟钟鉴先生任名誉主编,郭沂任主编,杜维明、牟钟鉴、钱逊、安乐哲、王殿卿等海内外知名专家任编委。全书分“中西比较中的儒学与政治”、“现代化视野中的儒学与政治”、“中国历史中的儒学与政治”三个主题
近代以来的朱子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领域的研究都受到西方的学术范式与知识体系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在给中国学术研究带来新的理论、范式与方法的同时,也存在着遮蔽中国哲学自身的内在体系与理论内涵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既自觉地将自身建立在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消化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也自觉地避免套用西方哲学···
本书不是概论式、泛化式的研究,亦不是思想史、学术史的简单梳理和再现,而是将程门后学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活的历史存在,一个思想分化与问题争论相互交织的学术共同体进行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研究。以是时程门后学关注和探讨的学术问题为线索,依据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渊源—推阐—建构—转化”的思想演进脉络,对程门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