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建构社会儒学作为儒学重建的应有之义,阐述了社会儒学的内涵、建构社会儒学的意义和如何建构社会儒学等元社会儒学问题,并立足于多元一体角度对社会儒学的本质规定、基本内容、建构的可能性和方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本书广泛讨论了国学在当代的主要意义、国学的内容与分类、近代国学的发展过程、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复兴时代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各种与儒学史相关的思想。本书作者以国学大家的身份,以小篇幅的学术随笔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阐发,是学术大众化的典范。
《儒学近代之境--章太炎儒学思想研究》(作者张昭军)注意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的结合。如何实现微观与宏观、整体与个案研究的结合,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难点。该书没有停留在就人论人的水平上,而是把章太炎儒学思想与时代思潮的关系辩证地结合在一起,指出其政治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对我来说,真正的经学在今天依然气若游丝,似乎已无力承担如此“重任”;但经学既然已被符号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那么这种质疑的出现便可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当然,对于迫在眉睫的具体事宜,文化的讨论似乎“远水解不了近渴”,但现实问题又总会传导到文化领域中来。这是因为,尽管国际国内的不少问题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从根源···
作者在书中呼吁西方的政治家和政客们应该比以往更有必要了解孔子。作者认为,孔子的著述蕴含着适用于任何时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人文观,无论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孔子学说都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时空的特点,孔子过去重要,未来也同样重要。
阳明学不仅在明中后期的思想界掀起了巨浪,而且对后世的学术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阳明整个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异类’”,自小不受绳墨约束,不喜“儒家四平八稳的那套”,喜兵法韬略,有经略四方之志,后又对道教、佛教感兴趣。然真正“折节”做起正统儒家学问来,冲突、波折不断,困顿、挫折接连,好奇和怀疑促使他不断思考,最终构筑起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阳明学。
《大学》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为“四书”,位居“四书”之首。是古代贵族子弟的启蒙书。宋元时期进入科举考试,对中国人的精神形成巨大影响至今。宋代朱熹认为,应先读《大学》,次读《论语》。
“礼”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是我国古代“礼”文化的主要载体。“三礼学”在中国古代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阳明整个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异类’”,自小不受绳墨约束,不喜“儒家四平八稳的那套”,喜兵法韬略,有经略四方之志,后又对道教、佛教感兴趣。然真正“折节”做起正统儒家学问来,冲突、波折不断,困顿、挫折接连,好奇和怀疑促使他不断思考,最终构筑起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阳明学。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伦理秩序,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的使命。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授陈泽环认为,为了践行这一使命,要从“文化自信”即中华文明的视角来探讨和分析,关键是传统伦理学的基础,也即“小文化观”和“小伦理观”,与体现中华民族性的“大文化观”“大伦理观”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在学术论证上的辩证统一。
本论文集收入的文章主要包括三类:对陈来先生哲学史研究的评析(包括对陈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现代儒学思想研究等方面的总结、评析);对陈来先生哲学贡献的评价(包括对陈先生仁学本体论、儒学美德论等方面的评价);与陈来先生交游的记述(包括师友辈同陈先生交往的印象,弟子辈对先生教诲的回忆及在先生门下的求学经历,陈先生对中···
在早期儒学的研究过程中,文献与思想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一直以来,早期儒家文献的研究与早期儒家思想的研究,皆可谓“显学”。“文献”是“思想”挖掘的重要支撑与基础,而“思想”又是“文献”研究的延展与深入。在儒学研究中如能兼具“文献”研究这一基石与“思想”研究的视野,或许会让人耳目一新。
梁漱溟先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无法忽略的人物。他一生关心中国文化的前途,秉承孔子精神,致力于孔学重光,无论是讲学、著述,还是乡建、从政,都以一颗赤诚之心黾勉从事,深深参与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本书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士不遇赋》等董仲舒的主要作品中选出200多段语意完整的名言,分为《春秋》辞义、经权常变、慎微重始、原心重志、忧患意识、天人合一、君随天道、君行王道、无为而治、爱民利民、任贤养士、选官考绩、更化改制、德主刑辅、灾异谴告、畏天敬神、深察名号、人性善恶、王教之化、治学为师、三纲秩序、五···
本书为第一个礼制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的结项成果,是对先秦至近现代礼制变迁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总结。分为先秦编、秦汉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辽宋金编、元明清近现代编四册。
本书从宋明理学家的问题意识出发,以“万物一体”“格物致知”“致良知”“一统于万”等理学基本问题为线索,进入其中责任—伦理问题的哲学讨论脉络。考察宋代二程基于“识痛痒”责任感的“万物一体”本体论,以及责任感的性质、分限、存在理路,探析朱熹“格物致知”的政治哲学与工夫论所强调的士大夫与君主的责任之“位”
本书以文艺活动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王阳明的艺术人生历程,进而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王阳明:他不仅是中国明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一位知行合一而又多才多艺的文艺家。
《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一书在哲学—观念史进路的引导下,化用“历史学的理想类型”与“社会学的理想类型”,提出孟子文化精神脱胎于源远流长的礼乐文明与诗书文化,从两线(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六点(仁且智、经而权、士则仕、学孔子、距杨墨、尚诗书)呈现孟子文化精神的具体内涵,从历史维度、多元视野厘定孟子文化···
《俞樾全集》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由复旦大学教授汪少华、东南大学教授王华宝主持,以凤凰出版社影南京博物院藏光绪末增订重刊《春在堂全书》本为底本,用时近10年时间整理而成,全书近千万字,共计32册,是对俞樾学术思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