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兵】论礼乐的自然哲学基础 ——以《礼记》之气论为中心的探讨

《礼记》之气论的自然哲学意蕴,主要体现于阴阳五行框架内的物理性之气、生理性之气以及二者与礼乐的产生、实践及义理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形成“以气释礼”的礼学解释学传统。而在礼学经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其以气论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与春秋以来日益强烈的人文理性精神相汇通,构成了推动中国思想与历史理性化发展的重要理论···

【高海波】冯友兰早期哲学方法观及其转变

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之后,冯友兰接受了实验主义和新实在论的影响,在开始阶段,更倾向于实验主义方法,1926年前后则转向了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法。在这个过程中,冯友兰对科学理性方法的坚持是很明显的。

【杜保瑞】冯友兰《贞元六书》中的工夫理论与境界哲学

冯友兰以四境界说谈哲学体系的分类系统,其中的最高境界即是觉解的结果,但仍须有一持守的工夫以使境界常住,这就是冯友兰系统中的境界哲学与工夫理论问题的交涉之处。

【陈静 朱雷】一统与正统——公羊学大一统思想探本

大一统理论不仅强调整体的形式统一,更强调政统自身的正义性:是否真正奉持了“天意”,自正以正人,造就出内在凝聚的整体。统之正,是汉代公羊学诸家论说大一统的共同关心,是大一统理论的核心。因此,如果要简略概括《公羊传》和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应该为“大一统”补足语义,其意涵是“大其一统于正”。“统正”,才是公羊学所“大”之···

【吴飞】经学何以入哲学? ——兼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哲学应该讨论本源问题,但并不认为本源问题指的就是逻辑-语言的本源问题,而应该是生活经验的本源问题。无论在中西文明中,经学都不止是回答本源问题的范例,而且构成了生活经验的骨架。笔者将经典分为原始经典与创作经典两类,认为原始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往往溢出理论的解释;创作经典虽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却基于原始经典···

【王晓娣】儒学民间化:阳明后学“觉民行道”的社会伦理建构

阳明后学通过乡约制度的建立,将内涵心学伦理教化的儒家伦理制度和规范呈现出来,使得民众自觉形成对人伦之理、教化之道的伦理认同。而对发展经世致用之实学的提倡,促进了经世济民实用儒学的民间化发展,繁荣了国计民生。阳明后学自觉进行“传学脉”“觉民众”的儒学民间化社会伦理实践,对重建晚明社会伦理秩序,重拾道德人心具有积极的···

【伊丽娜】俄罗斯学者视野中的儒学

俄罗斯学者出于了解中国、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以及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等目的给予儒学以特别关注。他们对儒学本身的价值内涵、儒学是否为宗教、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当今中国治国理政中所包含的儒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视野中的儒学研究···

【廖晓炜】性恶、性善抑或性朴:荀子人性论重探

以性伪之分为逻辑前提,荀子认为在没有伪的作用与干预的自然状态下,人性与恶之间具有必然性的关联,这可说是荀子言性恶的确切意涵。此说既是荀子驳斥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也是其论证礼义之必要性与国家起源诸说的理论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论的理论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说、性朴说与其性恶论分属不同的理论层次,相···

【陈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华民族:基于文明论的理解

“教”与“俗”、“政”与“宜”是一种有着位格层次的结构关系,“教”高于或先于“俗”,“政”高于或先于“宜”。这与现代社会国家认同先于文化认同、公民身份先于族群身份颇相契合。效率与秩序的稳定平衡、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所有执政者都重视追求的。中华政治文化明这样一种整体性智慧及其优势,相对于左右两种分别以个体和阶级为中心的叙事可···

【陈来】孟子辨义利思想的现代价值

陈来《孟子辨义利思想的现代价值》,是他为导读《孟子》而写的《孟子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一文中“辨义利”这部分。该文有四个部分:一、辨义利;二、重民本;三、申教化;四、倡王道,从多个方面谈了孟子思想的精华。由于这里要集中讨论“义利之辨”,所以只选取了该文的第一部分。叶小文先生的六文是六篇读书笔记,这六篇都是围绕着“···

【林桂榛】荀子《性恶》定本全文(附荀子诗赞二首)

本荀子《性恶》定本综合四种重要宋本及前贤成果而得。本校定始于2008年5月13日校者于该篇“性不善→性恶”之义理与修辞推定。周炽成先生2007年发表《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的同年,校者亦明确指出荀子论性“多是指自然之性………‘性恶论’系后人篡改”。2016年校者强调受周说影响:“一般学者只知荀子说‘性恶’,但无视荀子说‘材朴’,···

【王琦】经义、君德与治道* ——宋代《论语》经筵讲义研究

《论语》从仁宗时便已成为宋朝诸帝经筵必学的经典,尤其是在高宗、理宗朝被反复进讲。《论语》中蕴含的为学明道、正心修身、孝悌爱亲、仁政德治、节用爱人、学为圣人等思想,是经筵官们借助经义诠释引导帝王以“学”明“道”成“德”致“治”的经典依据与价值源泉

【程苏东】《汉书·五行志》体例覆覈

《汉书·五行志》旨在纂合董仲舒、京房、刘向、刘歆诸人的灾异学著作,建立起一个新的儒学灾异论体系,其中尤以向、歆父子所纂的两部《洪范五行传论》最为班固所倚重。不过,这两部《传论》所据《洪范五行传》版本存在重要差异,而向、歆父子对于多种灾异现象的定性亦复不同。《汉书·五行志》在纂合二书时,以刘向《洪范五行传论》作为···

【孙向晨】家:中国文化当代最切近的形式

随着文化自信的回归,人们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化传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越来越多中国元素的出现,古典的建筑、中式的庭院、流行的汉服,发达的饮食文化,人们为这种熟悉氛围的回归而欣喜;在遍布海外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也有其固有的某种形式,挂灯笼、舞狮子,贴窗花、包饺子、学书画、打太极等等,人们为中国文化的活跃而高兴···

【专访】朱汉民:理学·湘学·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与教育传统

张栻在《岳麓书院记》中提出了“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理学教育宗旨,强调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这对宋元明清的书院教育均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教育宗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传道”,即内圣方面的修身以道、讲学以道;其二是“济民”,即外王方面的爱民、利民。二者合起来,就是张栻在《记》中希望的“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可···

【王楷】当代儒家伦理研究的方法论省思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后果论、义务论、德性论三种伦理学进路下的儒家伦理阐释各有所当,亦各有所偏。相对而言,儒家伦理与德性论在理论旨趣上表现出更为深刻的契合性。有鉴于此,当代学者做儒家伦理研究,在方法论上有必要保持自觉的反省意识,对西方伦理学理论的意义和限度应有足够的警醒,从而得以在两种不同的伦理学传统的哲学会通中···

【黄勇】程颢的美德伦理学:超越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争

与当代西方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不对同感为什么是美德做进一步说明不同,程颢将万物一体感与儒家最重要的美德即仁相联系,认为只有仁者才能与万物为一体,而仁又属于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人性。所以万物一体感之所以是美德,是因为它是人之为人或人之为健全的、没有缺陷的人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又可以将程颢看作是个理性主义美德伦理···

【肖芬芳】“使由使知”新诠与宋代庶民教化理念的发展

宋儒缩小了庶民教化的范围,认为“知之”不是圣人教化庶民的任务,这有待于庶民自觉自知。宋儒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新阐释,不仅为此种庶民治理方式确立了王道依据,而且为其确立了合理的边界,并且为明代心学“觉民行道”的教化实践铺垫了理论基础。

【姚海涛】引“经”、据“典”与“新”诠:荀子“福”文化的言说方式与思想意蕴

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经典之中均有关于福的相关论述。其中儒家的荀子论“福”比较有特色,大大拓展了中国福文化的内涵。

【姚海涛】荀子《疠怜王》答谢书索隐

有清以来,围绕《疠怜王》答谢书真伪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否定派与肯定派。此书信在《孙卿书录》《荀子》《韩非子》《韩诗外传》《战国策》《风俗通义》《春秋后语》《长短经》等典籍中均有记载。通过梳理《疠怜王》答谢书的不同版本,大致可以分析出彼此间增减损益的传承相关性。由此可推知,答谢书当为今本《荀子》所逸失之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