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教中,天人合一是基本信念,信命、信道、信经典相统一,希贤成圣是人生理想,经学思维是基本思维方式。天授和受命、奉天和尊神观念,与天不变道亦不变观念,构成董仲舒儒教思想的核心信念;用有宗教性能的天人感应论为“三纲”制度提供理论说明,是董仲舒儒教思想的现实目的。
如何看待不断兴起的国学机构?少儿该不该读经以及如何读经?进入网络化、数字化、碎片化的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应该如何进行?诸如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国学热”背景与语境之下进行“冷思考”。
张新民先生从事史学研究近四十年,在地方志、阳明学、区域史、黔学、清水江学、文献学、文化史、思想史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张新民先生的史学成就进行初步总结,以展示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张新民先生之佛学研究因缘乃受中国文化热之时代影响,其直接原因是对生死问题之追问,并在博大精深之中国文化智慧海洋尤其是佛学中找到了解决人生迷惑与生命迷惘之答案,而走入了佛教之历史、文化和思想研究新天地,且走进了中国文化之意义世界。
孙应鳌是王阳明第二代弟子,系黔中王门集大成者,一生著述颇丰,多达二十余种。《四书近语》是孙应鳌关于“四书学”和心学理论的代表作,在阳明后学中建立起颇具特色的“仁本”心学思想体系,包括“仁本论”、“求仁论”、“工夫论”。通过对《四书近语》一书的研究,具体探析孙应鳌“仁本”心学思想的内涵、特点,及其在阳明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先生的儒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维度,注重天命直觉的内在体验,讲求汉宋佛道的贯通和大小传统的互动,主张以活泼泼的生命境界为导向的政治生活秩序的建构。
本文通过对比殷周两代的信仰因素及殷商与西周的“天命”信仰的异同,总结出殷商迅速灭亡的必然性以及西周制度和文化的创新,解释其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基本格局的原因。
这是一份辑者当年在杭州、徐州居住并留心收集、阅读马一浮文献并拟写一本有关马一浮的书时所辑的文献目录,辑成于2007年底,并发布在孔子2000网“林桂榛文集”里,后研究兴趣发生转移而终止续辑及撰写该书[记得已写成五六万字,但底稿不知何去矣],且首发此目录的孔子2000网早已关闭。
在宋明理学中,王霸之辩主要围绕掌握公共权力的统治者具有何种动机才更为正当的问题来开展,在这一论域中,王霸之辩又转化为公私之辩。传统王霸之辩在建构政治理想、促使政治家注重个人品德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现代政治哲学具有启示意义,但在解释公共权力的来源、约束和运行等方面,缺乏更为深入的解释能力和有效的现实措施。
一方面,船山持守“明德为本”的传统解释,并指出“明德”之所以“为本”就在于“明德与新民”为“理一”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对“慎乎德”的论述揭示“新民”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原则与规范,并通过对“教化之权下移”的论述,特别是对“德化天下”的批评,体现了他对儒家政治哲学的某些反思与批判。
关于《礼序》一文的作者,自南宋至今,有“程伊川作者说”与“朱子作者说”两种说法。本文对两种旧说提出质疑,并举出五条证据,即内容之一致、篇名之吻合、《礼记》著作之有无、思想内涵之相符、卫湜《礼记集说》之引用,考定《礼序》作者乃程伊川门人周行己,《礼序》即今本《浮沚集》卷四所收《礼记讲义序》。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基于耶林式的法权观念批判旧伦理与旧道德,并以此建构新的社会伦理。但他并未因此而完全否定了旧伦理与旧道德,而是基于新的权利义务观念对旧伦理进行规范性重构,将旧道德淬厉为新道德。
历代荀学史重要书目清单
「存有三态论」融摄儒、道、佛三教及西方宗教哲学,而以「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与「存有的执定」三者为体系建构支柱,它重视在现代化(外王)的历程中重新调适公民正义与心性修养(内圣)的方法途径。一方面恰当的调适而上遂于「道」,另方面则具体而落实于「生活世界」之中,在「多元」中调理出「一统」。
儒家正义论的当代重建是儒家哲学现代转型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热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是林安梧所建构的“公民儒学”与黄玉顺所建构的“中国正义论”。
在今中国文哲界,身体学、工夫论是显学,本体论、心性学亦是显学,新书迭出,新论纷见,不可不了解学习。
《乐记》是中国首部专论歌乐舞的乐论专著,系汉武帝时刘德与毛生等所作(公元前130年前)。西汉末年刘向校《乐记》得23篇,11篇于东汉马融时编为《礼记·乐记》,另西汉褚少孙采《乐记》补《史记·乐书》,余篇散佚。郑玄说“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乐记》要义为何?“乐”字当作何解?
判定“四有说”的依据不在于是“至善无恶”,还是“无善无恶”,而在于“有善有恶意之动”。相对以“先天正心”为理论基础的“四无说”,“后天诚意”是龙溪语境中“四有说”的基本内涵。“四有说”体现了龙溪对阳明“四句教”的特定理解和定位。
2019年11月3日,海峡两岸(首届)孔子后人与朱子后人对话“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价值”论坛在福州举行,台湾学者朱高正作主旨发言,分享了他对“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孔子与朱熹的精髓与异同”“新時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强基础、补短板”等问题的看法,以下讲稿授权凤凰网国学发布,有所删节。
“孝”在儒家传统中发挥着双重功能,既是公共生活的规范,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个人美德。作为公共规范的“孝”,往往意味着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品格和家庭伦理生活的顺从关系,被统治者所关注、舆论所监督、公权力所保障,由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孝道”可能演化为一种“道德表演”。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