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核心就是“诚”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6-10-18 20:46:58
标签: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核心就是“诚”

作者:乐黛云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十六日辛未

          耶稣2016年10月16日

 

 

 

10月15日,由中国文化院和北京三智文化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40余名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大陆、台湾的阳明心学顶尖学者和政府领导出席论坛,企业家代表、社会各界精英以及阳明心学爱好者千余人参会,共同探讨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当日下午的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就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乐黛云先生在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

 

我今天想讲的题目很简单,就是想讲一下,我们当前社会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将人心和人的根本追求,从利益、功利转变成“爱”和“良知”。

 

我们大家日常做事,大多是以功利为出发点,有利益就做,有多大的利益就花多大的力气。现在最根本的,就是要让我们国家的道德整个出现一个新的面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使得我们对于功利、利益的追求,转变为对于“爱”和“良知”的追求。所以我想,王阳明的思想,之所以现在这么为大家所看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太缺乏这种“爱”和“良知”,反而是用对功利的追逐代替了一切。

 

怎么样才能用“爱”和“良知”来取代对于功利的追求呢?我觉得王阳明说得很好,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还讲“知善知恶是良知”,知道善、知道恶才有良知,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记住一个“诚”字,要诚心。很多先生都谈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个人觉得“知行合一”最根本的一条是“诚”,要诚意正心,我们心里想要做的就是要做的,而不是为了私利和个人,这是王阳明最基本的要求。

 

在中国,“诚”是非常核心的价值,就是要“诚”,从一开始就讲“诚之者人之道”、“不诚无物”,而我们现在一直都还谈不上。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诚”,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说假话,不说真话,已经成为一个常态,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一天到晚说了多少真话,说了多少假话,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如果不能“诚”的话,就不能让良知转化成善行,因为你是诚心做你想做的事,为善的行为,因为知要变成行,要从良知变成善行,这里面根本的转化点就是“诚”,如果对人不能“诚”,对人讲话不能“诚”,一切都谈不上。“诚者,天之道。”没有“诚”不行。我们谈天人合一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是要用一个“诚”字,《大学》一直继承下来的“诚”字非常重要。所以要把传统的“诚”的思想和王阳明的关于“致良知”的思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诚”,“良知”也好,“知行合一”也好,都没用。

 

说大话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要把整个心思转到“爱”和“良知”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克服这种说一套做一套,说假话、说大话的社会风气,这个要改变过来,这是很重要的。我刚才听了那一段,就是我们的企业家谈到怎么样把他们的知变成行,我这里是非常感动的,他们真正做了,而且做出来了,有了社会效果。所以这一点我就觉得,在我们的社会知行最不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三智书院所做的一切,当时已经有很多了。很多企业家是三智书院的学员,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三智书院所追求的,他们讲得非常好。

 

除了这些大的考虑以外,还有小的。小小地做,哪怕是从身边一点事做起也非常好。比如我知道三智的一个学员,也是一个企业家,多少年来他一直支持着很多老兵,抗日老兵,他们退休以后生活很艰苦,他每年都照顾他们的生活,所以这样他就做了他的善行,把王阳明的良知变成了善行,而且他每年都做,起了很好的作用。

 

还有一个女企业家,她在河南很偏远的村庄里头照顾留守的儿童,他们的父母都到外面挣钱,自己家庭里也没有人管他们,生活很困难。她看到了这一点,也想解决这个问题,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给留守儿童每人发一套制服,一个学校穿一种制服,有了制服以后,小孩就有了自觉性,他们是学生,这样对他们的心灵和作为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的院长王守常先生也曾经到很偏远的地方,给没有人管的这些儿童,每人发一套服装,都是我们企业家资助的,看到那个照片很让我感动,这种事很少,但是得有人去做。

 

做类似事情的人很多,比如三智有一个养生的专家,他每天无偿给大家提供建议,这个气候下应该吃什么东西,不应该吃什么东西,也带了一个食谱,吃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你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多少年如一日,就我知道的也已经快三年了,这个对我自己很有帮助。看到天气变化了,冷了会加衣服,天气变化了,植物的成长也有变化,吃得可能会不健康,所以每天开个食谱给大家。当然不可能完全按照他的食谱吃,我可以做到他开的就吃,不开的不吃,这个对我是很有帮助的。这个是公开的,只要有愿望都可以做,什么小病小痛他也无偿提供帮助,这是三智非常重要的亮点,两年以来非常有帮助。大家知道了每个季节吃什么,也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是给大家做的好事。

 

我知道的还是很少,三智的这些学员,刚刚五位讲的大的设计,小到这些小节,他们是用心体验王阳明的良知,用这个良知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一点三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也做了表率。

 

这样的情况下,我回想到三智的时候,就想到汤一介,他是三智的创业人之一,像高斌、王明亮,今天在座的好几人都是他当年的伙伴,还有好几个,都是他当时一起创业的。我觉得他有一个信念,王阳明的“知”就是要做,就是要“知行合一”。我既然知道了最大的信念,就是中国的复兴。中国将来的振兴,应该依靠三种力量,一个是政府的领导,一个是企业家的创业,还有一个是知识分子的拥护。知识分子对学理和文化传统的研究,他深信这一条是我们国家创业的开始,是我们国家转换的一个很重要的契机,所以他就建造了这个三智书院。到现在已经快8年了,当时也是不容易的。

 

他当时建立三智书院的时候也是特别强调,我们应该把儒、释、道三家传统学问结合起来,传播起来。因为这个做起来很难,国家还来不及,想不到这么细的东西,那时候全靠三智的企业家。比如我现在想起来的是王明亮等等,他们不是很大的企业家,一个人捐了一百万,那时候他们还不是发达的企业家,这一百万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一人捐了一百万,还有小的企业家,捐了少一点的钱,用不到一千万的钱就先做出来一点样子,然后向政府申请基金。如果没有第一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开始,所以这一点他感戴这样的企业,他为每个人写了一幅字。

 

这个字就是儒、释、道三家的,一个是“转识成智”,我们的知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把知识转化为我们的智慧,这是我们佛教里经常教诲的。从道家来看,就是要看得开一点,不要老想到自己的事。这第二句话就是“道法自然”,我们要像大自然一样,这样是为我们的生活。第三,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儒家的至善,“止于至善”,我记得非常清楚,这是对他们有非常高的希望。三智书院就这样办起来了。

 

后来三智书院,以儒、释、道为中心,还有真善美几方面也作为他们的中心,变得非常成功。他应该感到非常欣慰,他看到他所提倡的,中国必须是有三者的力量——政府、企业家、知识分子的力量,今天开了这么大一个会。汤一介最后的十年,已经有了肝硬化,他又不肯休息,他是累坏了,一天也没有出去修养过。一个是三智书院的工作,另外,他还要创建什刹海书院,他不是很狭义地说佛教就是佛教,他认为应该把儒、释、道三家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所以他做了一个什刹海书院,老汤也花了很大的力量在里面,每年他们都举办一个国学延展的论坛,他们有儒、释、道、医,除了儒、释、道还有中医的医生,传授中医的知识也是从底层做起。

 

三智的学员也在传播养生的知识、中医的知识。他们还建了国学少年班,还有一个班是专门给大家讲中医对于人体的基本知识。所以他们经常讲中医对人体是怎么看的,跟西医有什么不同,不完全是西医那一套,还有中医的一套。在什刹海书院,每年都有儒、释、道、医的国学讲座,很受欢迎。

 

他们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这么好一个书院,这么大的地方,有这么多顶级的教授给他们讲课,所以很看重这个资源,北京市教研局就把培养中学教师的国学知识交给他们,每年都要开展一两个月的中学教师的国学班,这个是很重要的。国家的栋梁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对国学怎么看,他们的文化素养怎么样,就取决于这样的老师。所以我觉得北京市政府也抓得非常紧,每年都要开办这样的中学老师的培训班,就由什刹海书院来做,这样每年都可以做。

 

汤先生当时的理想,就是要政府的领导和企业家的发力,知识分子的研究,和他们对于知识的转化,“转识成智”,成为国家的智囊,跟这样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他是这样做的。今天看到这样的情况,看到三智的欣欣向荣,遍及全世界,他们有儒、释、道,有中西文化的交流,每年都会组织,学习埃及文化就到埃及去学习,讲希腊文化就到希腊去学习,他们办得很有声有色,所以我非常的高兴。

 

不管怎么样,今天开这样的会,再回想到汤先生作为三智书院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从1986年开始,对中国文化书院创建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知道是讲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总是要有诚,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诚信,我们讲大话、讲假话,天天都在讲,却不以为羞耻。我也经常感到自己会这样讲话,这样的情况下回想起来,我会想起我的老师。这个事情应该是我们学的,说了也白说,我说了以后可能也没有用,也是白说的。可是白说没有用也要说,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他对我始终是有影响的,我始终按照他说的做,有些话明知道说了没有什么好处,会对自己不利,知道说了也是白说也要说,就是这样,这种精神我的老师是很坚持的。

 

我也常常会想起来季羡林先生对我们的教诲,他最后的几年里头跟我谈到,我们对政府不能拆台,我们的政府很不容易,不能拆台,我们应该是补台,怎么补呢?假话不说,真话要选择的说,真话也不能都说,因为环境不好的时候,形势不好的时候,有的话说出来起反作用,所以真话不能全说。假话不说,真话不能都说,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不说,条件不成熟先不说,以后再说,我也遵循他的教诲,这几年我做事情就是遵循这个观点。

 

真话不可以全都说,全说了之后就是跟当前的很多做法抵触,没有好处。假话绝对不要说,随大流的这种话我是从来不说。这样,也许对我们“致良知”“知行合一”“以诚为本”做更好的努力,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