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昌作者简介:王瑞昌,字乃徵,号米湾,西元一九六四年生,河南鲁阳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长期主讲儒学经典及中国哲学于高校及民间公益文化机构。曾访学北美、台湾,研习人文,传播儒学及中国文化。著有《陈确评传》《追望儒风》等。 |
儒家“淡泊”是因大道无形,需要有担当的民间资源支持
——在“儒学重光”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言人:王瑞昌
来源:作者授权 发表
时间:西历2016年7月28日
编者按:2016年5月26日上午,由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心、 、敦和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儒学重光”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在京的儒家学者陈明、姚中秋、方朝晖、王瑞昌、彭永捷、慕朵生、姜志勇、田飞龙等人出席,并做了精彩发言。发言录音整理出来后并经发言人订正,现予公开发表,以飨读者。
我的发言主题是:人心不死,常道日新。刚才诸位讲了很多,有比较大的理论设想。其实每个人的能力、处境不一,每个人做本分的事情就好。我讲三个方面:第一点是我个人在弘扬儒学方面所做的一点小事情;第二点是二十年来从我直接接触的周边从事儒学人士那里所获得的一点感受;第三点是向社会各界对儒家资助之道的建议。
我是教师,之前先后在西南政法学院和北京大学学习法律。后来我个人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衰落以后,仅靠法律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加上觉得个人性情也不太适合做法律,再加上蒋庆先生的影响,于是在硕士毕业以后放弃了法律。工作几年后半路出家,回到北京大学,师从楼宇烈老师学习中国哲学,并逐步走上传统文化教育这条路。
为什么人心不死呢?我的个人体会:中国文化的大道在尧舜禹时期已经非常发皇,经过孔子整合以后,成为常道。先后经历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一直到清,都是中华民族命脉所在。从晚清、五四到现在这100来年,是历史上中国文化最衰落的时期。所幸的是,近些年儒学从民间开始慢慢复苏,倒逼官方也开始重视起来,这就是人心不死。官方提倡的、大学课堂呈现的文化教育,并没有深入到我们内心。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在家庭内部并没有特别重视、强调孩子在正统意识形态、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对传统文化,则非常重视。现在很多读经学习,都是家长花了很多金钱让孩子去参加的。甚至还有家长让孩子从公立学校中退学,去参加读经的。这些现象说明传统文化的精神、人心和大道不死。只是经过了长期的压制,慢慢淡忘了。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会死而复生的。
这种情况下,个人能做点什么呢?我本人先是自己读书、体会,然后通过讲课把这些儒学观念渗透到教育中去。以前这样做,是比较危险的,现在则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势头,反而有些名正言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有可能是最早以弘扬的态度在大学开设《四书》课程的人之一,从90年代便开始了。北京大学有一位哲学系毕业生逄飞,办了个一耽学堂。我曾每周六从家里往返坐四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到那里给年轻朋友讲《孟子》,足足讲了两年半。做了两年半的义工,把《孟子》全书讲一遍。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感觉到传统文化的大道不死,需要弘扬,我内心感受到了来自这方面的某种力量的感召。现在我除了日常的讲课外,业余时间就去引领有这方面兴趣或志向的学生读经典,主要是《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我办了个绿洲学园读书会,坚持六年了。人数不多,也没有什么影响,也不求什么影响。但是做点力所能及的本分的事,是有意义的。引导人用心去体会儒家经典,这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关于现在的传统文化弘扬,我有三个浅见。
第一,只要一个人有赤子之心,不带偏见地去了解我们的经典,并且将这些内容精神融入到身心和日常生活中去,你就能成为一个好父母、好子女,这本身就是在弘道,你就是一个载道之体。颜回他没有做什么大事情,但是孔子十分欣赏,因为他全身是道。他日常与人沟通接触,就是在以“无所为而为”的方式发光。
第二,历代大儒办义学、办书院,依靠人格力量、交际能力、人脉等调动资源去从事些“义举”,如救死扶伤,助贫济困等,这体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事业。
第三,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大的区别是所谓现代性,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法人”这种组织形式,比如现代社会出现的基金会。传统社会似乎没有这些理性建构起来的组织,更多的是以个人的力量。这些以法人组织为主体,比如敦和基金会这样的组织,所做的事情以后可能长久存在,因为它不受自然生命的限制,也不怎么受伟大人格条件要求的限制。所以,我觉得弘扬传统文化,除了直接的以身载道、弘道之外,另外可以通过间接的社会组织的力量来做一些事情,比如可以通过商业创业来为传统文化事业提供物质保障等。
第二点,关于我所熟知的周边的人。蒋庆先生和陈明先生等都是最早的一批。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结识蒋庆先生,并逐步进入儒学学习的圈子。虽然不是核心力量,但是加入这行列也还是比较早的,所以结识了一些同道。像在座的陈明先生、任重先生、慕朵生先生等,还有不在座的如周北辰、任文利、杨汝清、段炎平等朋友,都接触有一二十年了。秋风先生稍微晚点。从这些人身上我发现一些特点:他们是真心信奉,勤勤恳恳,拿到一份钱,就花在刀刃上。尤其是任重,赤手空拳办起了 等系列事业,我觉得这是在儒门之内花最少钱办最多事的一个例子。而相比较而言,一些官方的儒学组织机构,经费可能很多,但是不知道那些经费花了后,是否起到相应效果。
第三点:是向社会各界对儒家资助之道的建议。现在,各种各样的基金会发展很快,需要资助的方面有很多,但是我感觉在教育方面的资助,可能是最根本的。其他方面,比如资助救灾,只是解决了一时之忧,但是教育是百年大计,尤其是民间的儒学教育事业,更需要支持。关于资助对象,现在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国学一下子很热,到处都是做国学培训的人。我认为,只有经历过考验的个人和机构才最值得资助。比如说我刚刚提到的这些人,都是经历儒学发展的低谷时期并挺过来的人,他们才是真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一批人,对他们的支持肯定会更稳妥,也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相比于其它传统文化,我觉得儒家是最为纯粹的,历来也是为真正有真知灼见的人所认识和肯定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一般的老百姓可能对儒家没有太多的认识,所以儒家显得比较淡泊。我觉得社会各界要能够认识到儒家之所以“淡泊”,其淡泊,并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它把大道运用于无形之中。它不显山露水,也不做秀。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有担当、有见识、有能力的民间资源来支持它。这样,中国的民间基金会和儒家事业,必定会日新又新。
【上一篇】【姚中秋】儒家文教超越族群职业和信仰
【下一篇】第九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在武夷山圆满闭营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