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孔子思想研究会丙申春季“江南儒学会讲”综述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03-29 11:40:43
标签:


 

 

丙申春季“江南儒学会讲”综述

作者:严思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原载于 常州市孔子思想研究会 网站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二月二十一日庚戌

            耶稣2016年3月29日

 

 

 

2016年3月26日,由常州孔子思想研究会主办,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承办,江苏四海同方文化公司、城南书院、三益书屋、清凉书院、苏州万象书院、上海九州书院、南通知止堂、合肥秋浦书院等数家民间机构协办的“江南儒学会讲”在常州大学白云校区举行,共有来自上海、宁波、苏州、南通、杭州、无锡、常州、镇江、合肥等地三十余位高校学者和民间学人与会。在讲会上,有6位民间书院(学堂)负责人分享办学经验,10位学者进行了主题演讲。贵州中国文化书院张新民先生与河北儒教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士涛先生为本次儒学会讲发来了贺信。

 

张新民先生在贺信中说:“江南地区,历来人才辈出,风声所树,沾溉天下士人。而民风翕然,儒学广被村落闾里;仪型垂范,来者成队接踵奋起”。华夏文化虽屡经折磨摧残,尤其近一百年来学绝道丧、斯文扫地,但张先生对人性的回归与儒学的复兴充满信心,“天地变化,草木由萎而转蕃;人心向善,文化由歧而归正”,勉励江南学人“承接前贤风骨,不事浮华,不慕荣利,沉潜民间,返本经史,一皆以躬行实践为主”。读张先生发来的文字,“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高士涛先生盛赞江南儒风源远流长,“季子封于延陵,让国退耕,先师赞为君子,自是延陵故地、六龙常州,儒学蔚为大观,儒风甲于东南”。高先生指出,“儒学乃国学之本,儒家文化为中华文化之根”,期待江南学人“重树仁义礼乐之学,再播延陵君子之风”,并与燕赵大地儒门同道南北呼应,为儒学复兴事业而共同努力。

 

  


一、儒家学者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读经热、国学热已在民间持续多年,但由于文化断层,民间国学热又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背景下出现的,如今国学教育乱象丛生,耳闻目睹的是乡原式的心灵鸡汤“国学”,“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还有打着各类旗号标新立异的假国学,有怀揣各种目的的伪国学,朱子所谓“世衰道微,大经不正,故人人得为异说以济其私”。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孟子曰:“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欲正本清源,需要反求诸经典,潜心研读,领悟义理,然后依据经典讲国学。唯有如此,才能正人心、息邪说,进而匡正世风、淳化民俗。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高校研究儒家学问的学者如何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这是本次会讲关注的一个核心议题。与会人员普遍认为,儒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儒学复兴的根基在民间,这是一项先觉觉后觉、承前启后的伟大事业,需要一批儒家士君子来承担这个使命。高校中的儒家学者有多年的学术积淀,义理相对精熟,对于儒学在当代的复兴更应多一份情怀,应尽快从纯粹的学术研究者向“士人”这个角色转变,多关注与推动民间儒学的普及与发展,推动儒学生活化,使儒学从书斋深入走向民间。

 

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张戬炜先生概要介绍了唐荆川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思想。张戬炜先生认为,常州理学之根基,是杨时先生锻铸;常州理学之中兴,是荆川先生揭橥。荆川先生一生反对空谈、主张务实学风,且身体力行、砥砺气节,其高尚人格与笃实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余心久委化,何用惜良时”,荆川先生心性修养功夫几乎达于化境,故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晚年目睹倭寇在东南沿海肆掠而毅然出山,成就“抗倭英雄”美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荆川先生于孔门为己之学可谓深造而自得之。今天江南学人缅怀荆川先生,景仰他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操,应该反躬力行。如果学者们只是躲在书斋中做文章,写论文,不务世事,其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无补于世道人心,不过是囿于一己之私,实则是为人之学,与荆川先生倡导的务实学风与崇尚的安民济世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陈寒鸣先生是国内较早研究中国思想史与文化史的学者,后来关注国内儒学的发展,对泰州学派也有多年的深入研究。而泰州学派真正贯彻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阳明心学的传承脉络中为最具有平民气质的一个流派。陈先生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大陆儒学发展的现状,对现代平民儒学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先生认为,儒学的真正生命力在民间,儒学要重新回到生活,广泛深入到城市与乡村,解决人的身心安顿问题。儒家主张知行合一,儒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儒学研究在学术界的兴起不等于儒学的复兴,只有觉民行道,落实到百姓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净化上,儒学才算真正得到复兴。

 

  


二、梳理江南儒学发展脉络,启动江南先贤思想研究

 

江南地区儒风兴盛,文化底蕴深厚,以人文荟萃、群贤璀璨著称于世。尤其是常州历史上硕儒辈出,南宋陆游赞美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杨龟山先生居常州讲学十八载,将二程夫子开创的洛学传播于东南。唐荆川先生一生苦节自厉,守先待后,上承二程、龟山理学正脉,下开东林、常州学派经世致用之学风。以庄存舆、刘逢禄为代表的常州今文学派发挥春秋公羊学微言大义,倡导通经致用,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之源头。缅怀先贤最好的方式就是发掘研究其学术思想,传播发扬其精神。

 

同济大学陈畅副教授阐述了孙慎行先生慎独学的义理结构。孙慎行为唐荆川先生的外孙,是晚明东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东林学派之集大成者。其学以慎独为宗,从《中庸》首章之中和说入手,由喜怒哀乐之未发已发为奠基,再扩展成“隐见微显之独”和“慎独功夫”的构架表述。陈老师认为,研究孙慎行之学对于我们理解晚明思想史发展非常重要,他的慎独论对于晚明大儒刘宗周先生的思想转型有着绝对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刘宗周晚年所建构的庞大慎独学体系,正是对孙慎行慎独论的扩展、完善并系统化。

 

江苏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孙钦香女士对阳明学在江苏的传播进行了梳理,分别从阳明先生为官南京时的亲自授徒讲学活动、亲炙阳明的江苏籍弟子对阳明学的传承、阳明再传弟子在江苏聚徒讲学对阳明学的弘扬等三个层面进行展开。孙老师认为,相对于两宋时代程朱理学在江苏传播的薄弱而言,阳明学在江苏的发展是极为兴盛和辉煌的。

 

同济大学李阿慧博士对清代经学家张惠言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张惠言作为经学家,其主要贡献是对《易》和《仪礼》的研究,他以易学名家,著《周易虞氏义》九卷,将虞翻对《易》的解说发挥到极致。同时张惠言又是常州词派与阳湖文派两个学派的开创者,在文学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州大学哲学系朱光磊老师分享的主题是“《明儒学案·师说》‘邓先生’考述”。《明儒学案·师说》“罗近溪汝芳”章有“邓先生”语,而无具体名字,朱老师经过考证分析认为“邓先生”实则是“邓元锡”而非“邓定宇”。

 

苏州、无锡、常州为江南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吴歌老师就“苏锡常三个中心城市的形成与文化差异”这个主题进行了阐述,对三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定位等进行了纵向梳理与横向对比研究。吴老师指出,苏锡常三个中心城市伴随着竞争与合作、发展与变迁,三个城市的性格也逐步定型。

 

  


三、搭建思想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平台

 

举办江南儒学会讲的目的是要为本地区儒学研究者、民间学人搭建一个学术思想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平台。如果说儒学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学问,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是要入脑入心,融入到生命中,实现由为人之学向为己之学的过渡,这就要求儒学学者向士人转变,才能承担起弘道的责任。那么民间学人创办书院,立志培养人才、弘扬儒学,首先自己就要踏踏实实做个读书人。如果不能深入体贴经典中蕴含的义理,那么对于儒学的热爱之情和对古圣贤的崇敬之心也不能深沉与持久。此外,读经、行古礼、着汉服以及各类形式的感恩与孝道教育,这些活动在推广过程中都出现种种问题而饱受争议,原因在于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能搞运动式的普及与推广,不能像开连锁分店那样模仿照搬。唯人能弘道,传统文化复兴需要有内在义理的支撑,明理而后践行,才能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上海跨学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定一先生宣讲的主题是“《大学》五疑序正而皆消”。刘先生基于逻辑分析对《大学》的文本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原本《大学》“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这段文字是论“学”,正是在阐述格物致知,值得学界重视。

 

来自合肥秋浦书院的范必萱女士亲炙蒋庆先生十余年,协助蒋庆先生创办贵州阳明精舍。蒋庆先生坚守儒家“学在民间、道在山林”的传统,克服重重困难在贵州修文县创建了阳明精舍。范女士对蒋庆先生的儒学思想、创办阳明精舍的缘起与心路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无锡茹经书院李素洁博士介绍了唐文治先生生平与学术思想。唐文治先生毕生致力于儒学研究,同时他躬行实践,坚持“以至新之心理,发明至古之道德”,主张运用儒家思想培养国民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学激烈冲击的大背景下,毅然创办无锡国专,其办学宗旨为“正人心,救民命”。

 

上海九州书院山长谭耀华先生分享的主题是“新时代儒学传播思考以及实践分享”。谭先生认为儒家思想在当代传播应结合时代的新特点,儒学的价值观念要融入时代精神之中,并服务于当下的社会实践,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谭先生重点对如何运用互联网推广儒学分享了九州书院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对于儒学如何深入社区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与思考。

 

来自南通知止堂的刘艳萍女士分享的主题是“民间儒学推广新尝试——立足社区,形成互动”。刘女士对知止堂的成长历程,对学堂的日常教学、管理与运作模式进行了介绍。上海正心学堂主事黄瑾先生对于推广儿童读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宁波天一学堂李忠军先生结合近几年的实践,着重对于国学馆如何在少年儿童中恢复儒家礼仪教育分享了自己的办学经验。

 

来自苏州田家炳中学的青年才俊褚宏达老师即兴宣讲的主题是“经典缺失的时代”。褚老师将“经”的特征概括为:权威性、公共性效力和现实性指涉。他认为,对当下中国思想状况的一个直接观察就可以得出这是一个经典缺失的时代,表现为思想的混乱与信仰的危机。孔子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唯有立根于“一致”与“同归”,才能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反之,缺失同一性与统一性的所谓思想的多元与个性的彰显,都不过是个体性脆弱与无力的表现。(严思 供稿)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