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利】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暨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会综述

栏目:快评热议
发布时间:2015-05-15 15:48:53
标签:
任文利

作者简介:任文利,笔名温厉,男,西元一九七二年生,内蒙古锡林浩特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现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东方道德研究所副研究员。著有《心学的形上学问题探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治道的历史之维:明代政治世界中的儒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等。


 

 

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暨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任文利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光明日报》2008年7月28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三月廿七日辛卯

           耶稣2015年5月15日

 

 

 

由中华孔子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今年适逢蒙培元先生的七十寿辰,“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问题是蒙培元先生长期以来一直关切的问题,主办方希借此为蒙培元先生献上一份生日祝福。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大会主题发言主要是围绕着两方面的问题展开的,其一、如何理解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其二、对蒙培元先生相关研究的学术评价与学术定位。

 

关于如何理解儒学中的情感与理性问题,与会学者大多认为,情感与理性问题的确是儒学乃至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但在对于该问题的具体理解上,学者们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主要有以下观点:(1)在儒学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该问题的具体体现有所不同。先秦儒家可以说是“情理合一”的,而宋明儒家就其主流而言则是“重理轻情”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提出就是这方面的体现。(2)情感在汉唐儒学中基本上是否定意味的,与欲望有较大的关联。在宋明儒学中情况则有所变化,如理学家多以孟子的“恻隐之心”谈“仁”。同时,情感之发动又有一个“度”的问题,“理”的作用至此也就凸显出来了。(3)就儒学的发展历史讲,“情与理”相融以及对于情感的重视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4)“情感”与“理性”相融是一方面,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张力,其具体表现即“情”与“礼”的矛盾或者说二者之间的张力,对于此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儒学的现代化问题是息息相关的。(5)儒家所说的情感内涵的丰富性,除了一般意义上所强调的道德情感之外,儒家也同样关注形形色色的生活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不仅仅是儒家特别关切的问题,也同样是中国思想中各家各派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与会学者还分析了中国思想史上不同流派中的情感问题。

 

关于蒙培元先生的学术评价与学术定位问题,有学者指出蒙培元先生的学术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宋明理学的研究,蒙培元先生以《理学的演变》与《理学范畴系统》同张立文先生一起成为中国大陆上世纪八十年代宋明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第二阶段为九十年代的心性论研究,心性论问题是港台新儒家普遍关切的一个问题,而在九十年代与之相对照的大陆心性论研究方面,蒙培元先生可以说是唯一代表或典范。至于此后的第三阶段,蒙培元先生此时不仅关切儒学中的情感问题,同时也非常关心中国哲学生态观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在蒙培元先生的阐述中是有内在关联的,而不是孤立隔绝的。还有学者认为蒙培元先生从早年的宋明理学研究到后来对于情感与理性、生态观问题的阐释,体现了从一个哲学史家向一个哲学家角色转变的自觉。而情感问题、生态问题的提出,则是对中西哲学对话中“以西解中”的传统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的摆脱,是中国哲学主体、自我意识提升的进一步表现。

 

还有学者从蒙培元先生的学术渊源出发,指出蒙先生对情感与理性的探讨与他的老师冯友兰先生对情感问题的关切是一脉相承的。有人指出“熊十力-牟宗三”一系的新儒学继承的是宋明理学传统中的“心学”一脉,但却富有很强烈的理性主义倾向,“冯友兰-蒙培元”一系虽更多地承传了“理学”一脉,更关切的却是情感问题。也有学者指出,蒙培元先生之关注情感问题,应该说受港台新儒家的影响比较大,以牟宗三先生为代表的港台新儒家同样把情感问题置于重要的地位,性体、心体、诚体与道体之间的上下贯通就是这一点的集中体现。

 

会上还有学者对于蒙培元先生的相关研究提出商榷性意见。比如有学者在认同蒙培元先生以情感问题概括儒学的核心问题、以情感界定人的存在的同时,对于蒙培元先生从哲学的进路解释儒学表示某种程度的担忧,以为用哲学涵盖儒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一定的偏颇的。

 

责任编辑:葛灿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