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群忠、孙虹钢】“孝”是一种文化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5-03-15 21:04:04
标签:
肖群忠

作者简介:肖群忠,男,西元一九六〇年生,陕西彬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孝与中国文化》《传统道德与中华人文精神》《中国民众传统人生智慧》《君德论--[贞观政要]研究》《中国孝文化研究》《道德与人性》《伦理与传统》。

 

“孝”是一种文化

作者   受访者 肖群忠、孙虹钢

           采访者 刘硕 陈弘毅

来源:半月谈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正月初九日甲辰

           耶稣2015年2月28日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百善孝为先”是国人最熟悉的社会伦理观念。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并弘扬“孝”,如何把握“孝”的时代特征,为此半月谈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和清华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孙虹钢。

 

记者:如何理解“孝”文化?

 

肖群忠:“百善孝为先”,说明“孝”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处于首要地位。“孝”还被认为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中国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展开的精神基础和起点,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基础,是社会教化和学校教育的根本,对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民俗、艺术,乃至国民性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孝”文化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其一,尊祖敬宗,这是“孝”的初始意义;其二,善事父母,即要对父母做到有“爱”“敬”“忠”“顺”。“爱”为体,“忠”为用,“敬”为德,“顺”为行;其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要把组织家庭、生育子女当做义不容辞的义务。这三个方面的内涵,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体现出对于祖先和生命本源的尊重,对于现实价值的呵护,对未来的希冀和信心。我国古代哲学家还把“孝”进一步升华到爱国报国、天下为公的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这使“孝”的涵义更为深化。正因为有“孝”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

 

孙虹钢:“孝”的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从文化的关联性上来看,教育的“教”字左边是“孝”,右边是文。我认为“以孝为文化”就是教,我们要认识到“孝”在传统文化中的源头地位。

 

记者:应该如何认识“孝”的源头地位?

 

肖群忠:中国传统社会可以说是建立在“孝”道之上的社会,因为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习惯于把家与国、亲情与政治结合起来。“孝”德在产生之初,就是亲情与政治的合一,尊祖敬宗的目的之一就是和睦宗族,加强政治统治效力。“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立国根本与社会根基之所在。

 

在我国社会文化与传统道德形成过程中,“孝”是一个区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独特观念,具有异质文化不具备的丰富文化内涵。以“爱、敬、忠、顺”为精神本质的“孝”是一切道德的内在精神源头和基础,是“行仁”“行德”的起点。

 

记者: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扬弃“孝”文化?

 

肖群忠:“孝”从其产生至今,历经时代变迁,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孝”被赋予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审视“孝”的各方面意义,摒弃“愚孝”等具有时代局限性的思想糟粕;要对“慈孝”等观念大力弘扬,让其回到家庭亲子道德的本来位置上,让人们感受到“孝”的“元德”和“首德”意义,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孙虹钢:“孝”不等同于对父母无原则的服从,更不能被固化成等级观念,变成某种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甚至臣属关系。

 

“孝”是一种“爱”加“敬”的特殊情感,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相处的核心理念,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观念。“孝”必须要与“慈”对应,才是一个完整的、辩证的关系。每个人都应当把对父母、孩子、兄弟姐妹的态度,推广到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之中,以“博爱”和“大爱”推动人与人之间形成互相理解、礼让、支持的相处方式。

 

记者:如何认识和迎接“孝”道的现实挑战?

 

肖群忠: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节奏明显提速,家庭居住结构发生变化,人们敬爱父母、孝敬长辈的方式也出现了很大变化。

 

当前,“孝”的观念受到外来思想和现实社会变革的冲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传承的障碍。现实社会中,出现的诸如拒绝赡养甚至虐待父母长辈等极端行为,说明“孝”的观念确实面临着不小挑战。

 

孙虹钢:如果一个人在家能成为一位好兄弟、好姐妹、好父母、好子女、好亲戚,那么面对诸如“老者倒地扶不扶”的问题时,我们心里必然自有一杆秤。因为按照“孝”的推爱原则,看到长者倒地需要帮助,伸出援手本是天经地义的事。

 

为什么存在“不孝顺”等问题,其实还是我们的教育对于“孝”等基本价值观的传承存在缺失。“孝”需要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再教育自己的孩子,推己及人,身教重于言教。

 

记者:如何建立新的“孝”道文化?

 

肖群忠:我们要遵循时代规律,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建设新的“孝”道文化。具体来看,首先要做到人格平等,不再以父尊子卑、父主子从的不平等关系作为“孝”的基础;其次,还要提倡并行互益,而不是单方面要求“自损尽孝”,要真正做到父慈子孝;此外,还应强调自律性的培养,避免外在的他律给“孝”道传承带来过多框架束缚,要让“孝”道内化于心。

 

责任编辑:姚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