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作者简介:慕朵生,男,独立学者,曾创办中国儒教网暨儒教复兴论坛并任总编。 |
过洋节会把中国人变成“香蕉人”吗?
——就西洋节日泛滥中国答丹麦《政治报》记者问
作者:慕朵生
来源:中国儒教网
时间:2013年12月13日
日前,丹麦《政治报》记者采访我对西洋节日流行中国现象的看法,现将电子邮件回复内容公开如下:
1.您怎么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
答:我对中国泛滥西洋节日,比如所谓的“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情人节”、“母亲节”、“愚人节”等,感到非常的忧虑和痛心。我接到贵报采访邮件的时候,正在鲁西北的偏僻乡村陪侍生病的父亲。我发现,尽管离“耶诞节”还有近20多天的时间,但小县城甚至是乡镇的商店里,早已或多或少摆上了种类繁多的“圣诞节”用品,如“圣诞树”、“圣诞贺卡”等,有的大商场甚至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播放“铃儿响叮当”的西洋音乐。这表明,“圣诞节”已经由繁荣的城市,侵袭至偏僻的乡村,成为中国当下一种非常时髦的节日,大有浩浩荡荡、不可阻遏之势!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西洋节日泛滥中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圣诞节”等西洋节日,既裹挟着西方强大的文明优势,又巧妙借助商业化包装,借此传销中国乃至全世界——我曾去过希腊、韩国、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发现这些原本非“基督教”的国家,也都很流行过美国式的“圣诞节”。一个是中国悠久的传统节日乃至整个文化传统,近代以来迭经颠覆和破坏,早已支离破碎、魂飞魄散,既无法有效捍卫自己的尊严,又无法有效阻止西洋节日的入侵。这种现象,不仅让人忧虑和痛心,还让人感觉悲哀和愤慨!
2.您对中国流行西方节日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
答:毫无疑问,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儒教徒,我对西洋节日泛滥中国的态度是十分消极的,采取坚决抵制和反对的立场。原因很简单,一种异质的、他者的节日及其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必将严重破坏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生态,最终会导致中国的“西洋化”。所以,我一再提醒中国人的那样,节日看似只是个时间节点,甚至只是个娱乐化的形式,但其背后也隐藏着西洋的宗教文化、价值观念。西洋节日泛滥流行,中国百姓日用不知,长此以往,其宗教文化和价值观念就会渗透到我们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观念,最终中国人会变成一种“香蕉人”,即皮肤或生理上虽然是黄色的,但内心或价值上却是“白色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事实上,我已经看到了中国人变成“香蕉人”甚至是“基督徒”的苗头。近几年,我回鲁西北过春节,发现大街小巷不少人家大门上要么不贴春联,要么贴的是“赞美主”的春联。还有的家庭不放鞭炮,不祭祀祖先,不给亲朋好友拜年。原因就是,他们都成了“基督徒”!
更重要的是,在西洋节日及其文化的冲击和渗透下,原本五彩斑斓的世界多样性文化,会变得越来越单一化、同质化,甚至会造成人类文明因趋向同质化而越来越缺乏活力,最终走向枯萎。就此而言,抵御西洋节日,捍卫自身传统,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促进人类文明生机的必需,不仅是中国文明的一大任务,也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尤其是非西方国家,或者说非WASP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任务。
3.面对西方节日的流行,你认为该怎么做?
答: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一样,应对方案和措施也不一样。就中国而言,我觉得有以下三点尤其需要注意:
首先,给西方节日“正名”。比如,“圣”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很高的称谓,带有信仰的性质,比如我们称孔子为“孔圣人”。如果一个中国人不信耶稣,就不应该把耶稣的诞辰称为“圣诞节”,而是应该称为“耶诞节”,同理要呼“耶教”、“耶经”、“耶诞树”,而不能呼“基督教”、“圣经”、“圣诞树”等等。“万圣节”也应改为“鬼节”或“万鬼节”。再比如,“情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本是“有情人”的意思,但在现代文化中,则是“出轨”或“婚外恋”的意思。所以,西方的“情人节”对中国人而言,在名字上就是一种误导,对中国主张配偶之间要彼此忠贞的婚姻家庭文化也是一种严重的冲击,所以也需要改个名字,比如叫“瓦伦丁节”等等。
其次,过好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名目繁多,因近代以来惨遭破坏而式微,现在急需重新予以激活和保护。比如,中国人的“春节”可以对应西洋人的“新年”,“孔诞节”可以对应“耶诞节”,“七夕节”可以对应“情人节”,“中元节”可以对应“万鬼节”,“孟母节”可以对应“母亲节”,等等。此外,中国的风筝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还是西洋所无法对应的节日,更应该提倡和保护。当然,在现代社会,过好传统节日,既要坚守传统,也要创新形式。在这方面,要向西洋节日学习,特别是在节日法定、商业包装以及更人性化、更适应年青人需要等,作出探索和创新。
第三,回归中国文化传统。前面我提到,节日的背后有着宗教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支撑。这一点很重要,否则节日无法流传久远。近代以来,与中国传统节日衰微相表里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没落。这倒不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不好,而是说她遭遇不解、误解甚至是曲解,因此呈现出整体性崩溃的特点,出现了“去中国化”的悲剧。要抵御西洋节日,过好中国节日,必须从根子上恢复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觉和自信,要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中国的“再中国化”,即使中国成为一个“文化中国”、“儒教中国”。当务之急,是要将孔子诞辰日在官方法定为“中国教师节”,在民间推动为“中华圣诞节”。特别是,要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经典,纳入到大中小学教学体系,使之成为一门必修课、考试课、学分课,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孩子们种下一颗“中国心”,增进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自觉和自信。
以上几点实行起来都有难度,但我对中国传统节日乃至整个文化传统的复活,抱以强烈的信心——中国文化延续五千年,期间曾经历无数磨难,但愈久弥香,愈久弥坚,远非小小的西洋节日所能打垮和压服的。从长远来看,中国人不能,也不会变成“香蕉人”。
责任编辑:泗榕
【上一篇】【张祥龙】我为什么倡议建立儒家文化特区
【下一篇】【慕朵生】除夕不放假伤害春节文化传统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