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对“明哲保身”和“杀身成仁”的认识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3-07-19 23:05:38
标签:


 

 

对“明哲保身”和“杀身成仁”的认识

作者:徐燕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

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7月19日

 

 

 

老师提出一思考题:“明哲保身和杀身成仁这两个观点都是儒家提出来的,有矛盾吗?”起初觉得不好理解,通常明哲保身是指精明的人为保全自己的利益,回避原则斗争,是个贬义成语。而杀身成仁是指为了正义宁可舍去个人的生命,是褒义词。两个成语意思绝然相反。为什么都是儒家提出的处世原则呢?

 

查了资料,明哲保身最早出处在《诗经大雅烝民》。周宣王的辅佐大臣尹吉甫赞美仲山父“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说仲很有见识,敢于直谏,得到大家的敬重。“明”,为明察善恶曲直,“哲”为辨明事理。仲山父明哲保身聪明智慧明事理,高风亮节声名长久。

 

“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说的是为维护正义的事业,牺牲自己成全仁德。因此在古代,这两个成语都属褒义的。都是儒家提出的仁爱的高境界。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舍生取义者数不胜数。多少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为民族大业,为黎民百姓舍生取义,报效祖国。屈原、岳飞、文天祥、刘胡兰、赵尚志、黄继光……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用自己的热血谱写了无数感天动地的篇章。

 

儒家对“明哲保身”的看法是,明智的人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作无谓的牺牲。孔子认为,作为诤臣,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要考虑以己之能劝谏昏君是否会引来杀身之祸。因此臣子要学会聪明机智,既保全了自己,又成功地辅佐了君王。

 

孔子又说,比干为社稷计冒死诤言。以他的高官地位和纣王叔父的身份,他的死会起到震慑昏君的作用,其本性是仁。这就可称为“杀生以成仁”。

 

孟子说,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可以不死的时候,需要有保身的明哲;而到了生命和道义非选其一不可的时候,则需要舍生取义了。

 

十年浩劫中万马齐喑,一柔弱小女子面对大批老干部蒙冤受屈,拍案而起铮铮直言,遭到非人的迫害,死得何等惨烈;开国元勋洋洋万言,字字忧国忧民,句句赤胆忠心,却被打成“里通外国”的反革命分子,惨死狱中;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候”,“六四”天安门广场上莘莘学子为祖国的命运前途,血溅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英雄、伟人,都有过人的胆识,他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挽救民族危亡,明知前路会粉身碎骨,却义无反顾地往前走。用他们宝贵的生命为人们诠释了舍生取义的真正的内涵。

 

“明”、“哲”、 "仁"“义” 是圣人独有的真知灼见,一般民众肉眼凡胎难有这样的眼光。在那个年代,亿万混混沌沌人子随波逐流,以为这样便是一片赤诚。多少年以后反思英雄的血泪才噩梦初醒。

 

                                          2012古典文学基础班  徐燕

 

评语:

 

本文个别认识有误,但整体不错,出自一位老年学员之手,大不易,特推荐。

 

余东海2013,7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