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文化书院的使命与担当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5-09-06 22:39:04
标签:

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文化书院的使命与担当

——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

受访者:陈越光

采访者:王黎  杨毅恒  郭伟

来源:《大学》杂志(2025年7月刊)

 

嘉宾介绍:陈越光,中国文化书院院长、西湖大学校董、《跨文化对话》(CSSCI 来源集刊)副主编,兼任北师大跨文化研究院理事长、杭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苏州大学国际红十字学院客座教授等。历任走向未来丛书副主编、《中国妇女》杂志编委兼总编室主任,以及《中国残疾人》杂志、《中国农民》杂志、《中国市场经济报》、《科技中国》杂志创刊主编和《东方》杂志编委会主任等。曾先后获评“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社会责任先锋”。

 

摘 要: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交织碰撞、人工智能深度重塑知识生产与传播范式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创新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战略价值。作为当代文化研究标志性机构,中国文化书院自1984 年创立以来,始终践行“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的目标,持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当代社会的对话机制。新时代语境下,书院亟须破解传统活化命题、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诉求,其围绕文化经济理论建构、公益文化传播模式探索及经典文本创造性转化范式等领域的前沿实践,正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态的演进轨迹。

 

一、破局:新时代教育需践行新理念

 

《大学》:您曾提到过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领悟生命、规范行为、 传递文化,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理念?

 

陈越光:这一观点源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将教育本质诗意地归纳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审视当下教育环境,现代教育在落实这些功能时存在显著偏差。

 

在传授知识层面,传统知识获取遵循整体积累、个体重新学习的既定规则,以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为例,后续个体无需重复探索发明。但谁都需从基础学起,因此,个体知识总是从零开始并且总是局限于部 分。但步入人工智能时代,AI个体可以拥有人类积累的几乎全部知识, 这无疑对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形成了颠覆性挑战。

 

在规范行为方面,现代课堂教育深受工业时代生产线模式的影响。 课堂纪律、学生相处规范等诸多方面都参照车间纪律 进行设置。但未来青年一代的工作状态将发生显著改变,不再长期固定于某一单位,团队临时组合将成为工作常态,甚至相当长时间中会处于个人独自工作或闲暇状态。在此情形下,现有的行为规范已难以适配,亟待调整。

 

在传递文化功能方面,其在现代教育中常被忽视。实际上,传递文化与规范行为紧密相连,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意义重大。随着时代发展,人工智能的崛起使人与智能首次分离,这一变革对知识系统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传递文化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领悟生命功能方面,其在当下教育中仅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有所体现,尚未融入教育主流。但在AI时代,这一功能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回顾历史,先秦儒家文化及西方基督教文化在发展进程中,都 曾对人的价值和尊严进行过深刻探讨。如今,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如何在教育中引导学生理解人的尊严、领悟生 命的神圣可贵,将成 为关键的教育理念。

 

因此,现代教育必须突破单一知识传承的狭隘局限,积极主动地适应时代变革。只有四个方面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践行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这不仅是教育领域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然要求。

 

二、机遇:全球化趋势呼唤中国文化新变化

 

《大学》:您提出中国文化书院的宗旨是“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全球化背景下,书院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陈越光:从内部而言,中华民族向来不以种族狭隘地定位自身,而是凭借共同价值观念划定自身范畴,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应警惕陷入狭隘民族主义的陷阱,避免被动迎合诸如“筑高墙垒小院”这类封闭思维。反之,要以更为宏大的视角审视历史,深刻认知人类文明的统一性与广泛性,在尊重多元文明的基础上,坚守自身文化的主体性。

 

在外部层面,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起源时从非洲的迁徙开始,便在重重困境中持续交融,信息流通的日益便捷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因此,人类文明走向更高层次融合的大势不会因逆全球化思潮而改变。但也需充分认识到逆全球化趋势短期内难以消散,甚至在某些方面会愈演愈烈,这必然对国际交流、贸易往来以及学术求学等活动产生冲击。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应对更为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

 

此外,与以往人类发明作为人的功能延伸不同,如今许多人认为智慧工具与人类脱离的趋势必然出现。 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关键在于为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贡献独特力量;世界文化走向中国,亦 如佛教文化传入并融合于中国文化体系一般,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正是中国文化书院在全球化背景下矢 志不渝推动文化交流目标的意义所在。

 

三、担当:为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中国方案”

 

《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在新时代有哪些使命和责任?在激活传统、回应时代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

 

陈越光:在当代语境下,中国文化书院承载双重使命:既要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以应对现代性挑战,又要构建具有主体性的文化阐释体系。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传统资源与现代性转化的学术框架,为全球化时 代的文明对话提供中国方案。

 

例如,中国文化书院成立文化经济分院并提出“三个面向”,核心任务之一是回应著名的“ 韦伯命题”。100年前,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指出,中国儒道结合的哲学无法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提供支撑,这暗示着现代工商体系难以在中国建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在此背景下,中国学术界、思想界以及知识界有责任从文化视角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明确中 国文化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支撑性。

 

在实践推进方面,随着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企业家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冯仑在《野蛮生长》中描述了中国企业家阶层早期的“野蛮生长”发展状态。但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这种“野蛮 生长”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因此,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肩负着造就一代有文化准备的企业家的重任。此外,文化发展与社会进程相互影响,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如孔融让梨体现的互让精神便是在家庭中培育而成。而在现代社会,企业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如何构建以企业为支撑的文化发展新模式,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命题。

 

四、融合:“中西结合”践行公益与文化使命

 

《大学》:如何理解公益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书院在公益文化传播方面有哪些规划?

 

陈越光:“公益”这一概念在中国的发展中融合了中国传统仁爱慈善思想与西方现代慈善理念。其现代含义先由19世纪末国外译介引入。公益的利他性、民间性特征既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和基督教慈善的影响, 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推动社会建设从熟人互助转向公共福祉。

 

在文化建设的大框架下,公益与文化相辅相成。一方面,文化作为所有公益行为的底层逻辑,为公益活动注入灵魂。每一项公益行为背后,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精神与公益慈善精神。现代慈善已将公益涵盖其中,文化在公益行为中扮演着根基性角色,指引着公益活动的方向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公益的投入与运作方式,为文化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与传播渠道,助力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推广。

 

依据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书院以社团形式存在,与基金会等共同处于公益赛道。目前,书院在公益文化传播方面已有切实行动与规划。一些学者和机构计划在中国文化书院设立慈善文化专业委员会,书院也正积极推动落实。通过该委员会的设立,书院有望整合各方资源,深入开展慈善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探索公益与文化融合的创新模式,将公益精神与文化内涵更广泛地传递给社会大众,促进社会各界对公益文化的认知与参与,进一步强化公益与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此外,在全球化视野下,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公益文化传播也存在内在联系。文化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民族性层面的文化无优劣之分,不同文化规范并塑造着不同民族。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大,而是坚守文化主体性,发扬自身优势,改进落后之处,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中国的“谦卑”文化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主体性与包容性兼具的文化自信,要在积极参与公益文化传播等活动中,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五、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大学》:当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热点话题,中国文化书院在这一过程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陈越光: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必须牢牢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从历史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例,在三个层面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在观念世界的第一层,儒家秉持“天人合一”等理念,构建起独特的精神体系;在国家治理的中间层面,儒家思想贯穿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与施政治国的重要依据,这也是 小农经济结构下中国能建立庞大帝国的关键因素之一,使得官员无论身处何地,执政方式皆有章可循;在修身齐家的第三层领域,儒家高度重视伦理关系,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 。

 

但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面临诸多新问题。部分国学爱好者认为回归传统礼仪便能解决一切问题,实则不然。例如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父子、夫妻关系遵循特定礼数又“互以对方为重”。而现代社 会强调个人主体平等,传统的差序格局已不合时宜。如何构建适应现代身心健康公民的新伦理,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这既需要吸纳世界文化中的平等观念,又要立足中国文化本位“互以对方为重”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此过程中,中国文化书院应发挥积极凝聚作用,汇聚各方学者、文化爱好者,共同深入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探索如何在平等主体间实现相互责任,为个人面对这一时代课题提供思想资源与交流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