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乾阳 著《儒家往事》出版暨曾振宇序
《儒家往事》
刘乾阳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5年
内容简介
历时四载的《儒家往事》(刘乾阳著)已于近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曾振宇教授主编“曾子文化丛书”之一种,得到了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以及曾子研究院的资助和支持。全书30余万字,讲述了孔子、曾子、孟子、董仲舒、韩愈、周敦颐、朱熹、王阳明、康有为、梁漱溟、牟宗三等25位历代大儒的100余个故事,展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是实现中国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任务之一。很多介绍儒家文化的著作往往通过对儒学文献的深入解读、对儒家思想的哲学分析,来揭示儒家文化的内涵和特质。这些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对于当代读者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儒学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学问,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体系。如何更好地彰显儒学的这一特色?曾振宇教授曾经尝试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以较为通俗的方式将儒家文化带入大众的视野,其主编的《儒家故事》于2012年7月由泰山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全国30多位学者编撰而成,旨在采用一种新颖的角度讲述儒学史,使读者能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厚重的儒家文化。
摆在读者面前的《儒家往事》不是《儒家故事》的翻版或再版,而是一部几乎全新的著作。相较于《儒家故事》由曾振宇教授领衔、多位作者合作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儒家往事》则是刘乾阳博士在曾教授的指导下,重新选定人物和故事情节,凭借一己之力完成的作品。它在继承《儒家故事》通俗易懂、史论结合风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故事的可读性与思想性,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儒家思想的历史场景与人物风貌加以生动再现。
《儒家往事》以人物为中心,选择儒家从先秦到近现代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以他们生动感人的故事为主要叙述对象,意在凸显儒学大家的人格风范、思想特质与学术成就。总体来看,全书呈现如下特色:首先,故事性强,引人入胜。《儒家往事》中每个故事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情节性,作者用2500字左右的篇幅,还原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致,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儒家人物及其思想。其次,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儒家往事》表述平白浅易,避免采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和精髓。同时,作者还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塑造鲜活的形象、描绘生动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从而切身地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最后,思想深刻,启迪智慧。尽管《儒家往事》以故事为载体,但并没有忽略儒家思想本身的深刻性。该书不仅展示了儒家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还努力引导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人生、道德、社会等重大问题,启发和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使儒学不只是故纸堆中的教条,而是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生命哲学,最终达到让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的目的。
《儒家往事》涉及人物众多,为了全面准确地呈现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人物风貌,作者参考了大量古籍资料和前辈学者的研究著作。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人物、年代和事件的考证、甄别等问题,作者也都尽最大可能保证其真实性与准确性。该书力求在学术性与通俗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不排斥合理的想象空间。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秉持着一种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与学术的严肃态度贯穿于全书字里行间。正是这种敬畏之心,使作者在面对儒家重要人物与事件时,力求还原其真实面貌,避免流于空泛的赞美或片面的批判。
由于是独立完成,《儒家往事》的语言、叙述和思考体现出了较为鲜明的个性色彩。作者在叙述中不拘泥于传统学术写作的框架,而是通过细腻的描述和富有情感的表达,展现出自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但作者深知个人的能力和视野比较有限,从接下《儒家往事》的写作任务,到完成书稿、进入编辑出版环节,五载时光,寒来暑往,其中甘苦,刻骨铭心。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学术“工程”,作者表示时常感觉力不从心。但笔下的历代大儒,他们以传承儒家仁义精神为己任,以赓续民族文化为目标,以重建社会秩序为追求,以改造人心人性为旨归;当面对各种困厄和坎坷时,他们依然保持昂扬的姿态,发扬进取的精神,阔步前行,义无反顾。在与历代大儒的“对话”中,作者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追随效法先贤,努力塑造刚健有为的精神品质,培育深厚博大的家国情怀。正如书中所展现的那样,儒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的体系,更是一种生命的力量。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作者没有放弃,而是时刻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激励自己,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总之,《儒家往事》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代儒学大家生命史中有代表性的故事,力图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读者全方位了解思想家的成长历程。当然,任何一本介绍传统文化的著作都只是在春天播下的一颗种子,它只有融入到生生不息的宇宙大化之中才能彰显生命的力量。正如曾振宇教授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的那样:“读完《儒家往事》之后,能激发起读者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正是本书作者目的之所在。”期待这本书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儒家文化这片幽深的森林,在其中探寻智慧的光芒,品味文化的芬芳。
作者简介
刘乾阳,男,1987年生,山东邹城人。201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儒家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儒家往事》序言
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已深人人心。这一理论在追求普遍性和统一性的同时,难免显露削足适履的缺陷。由于过于追求同质性,忽略了各个文明形态的独创性。譬如,在先秦诸子诞生之前,存在着长达数百年的“六经”发生与传播时期。无论赞颂“六经”,抑或批评与嘲讽“六经”,“六经”都是诸子百家知识结构的源泉。“六经”的价值在于凸显自西周文王、周公以来萌生与播扬的人文主义精神。
但是,根据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关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时间划分,显然无法涵摄“六经”发生与传播时期。但是,如果我们将“轴心时代”视为一种启发性框架,而非历史的分期,还是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在我看来,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念的价值在于强调精神的突破和人类思想的觉醒。有鉴于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的不足,艾森斯塔特提出“第二次轴心时代”理念。他认为人类文明史并非只有一次轴心突破,不同的文明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可能发生了几次“精神革命”。艾森斯塔特“第二次轴心时代”的时间范围是公元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涵盖了伊斯兰教兴起、基督教宗教改革和中国宋明理学。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文明同样发生了超越性的突破。
具体而论,面对佛教的挑战,中国诞生了宋明理学,问题意识、思维方式和哲学高度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王阳明“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命题,将中国古代哲学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物”是意之所在,世界是心的产物,心的边际就是宇宙的边际,生命意义由心赋予。人挺立于宇宙之间,从而具有不言自明的责任与使命。如果将王阳明哲学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相比较,我们发现东西方两种哲学之间存在着许多契合之处。王阳明哲学蕴含丰富的自由意志和启蒙思想,这种启蒙思想不同于外在启蒙,而是一种具有现代性价值的内在启蒙。正因为如此,日本学者认为王阳明哲学塑造了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国民精神。
古人常言:读其书,识其人。《儒家往事》将儒家思想家生命史中颇具代表性的故事描绘出来,旨在使读者在阅读一个个血肉丰满、爱憎分明的人物故事之后,不仅加深了对思想家的了解,而且激发出进一步阅读思想家著作的兴趣,
是为序!
曾振宇2025年4月2日于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