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书院,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独特形式
作者:方铭 郝菲钒(北京语言大学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六年岁次乙巳四月初三日己巳
耶稣2025年4月30日
书院是中国独特的民间教育方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就是书院的最初形态,汉儒的精舍、魏晋的清谈,都看见书院的影子。科举制兴起以后,广大举子为了参加科考,给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自唐代确立书院之名,经历宋、元、明、清各代,某一个书院虽有兴衰沉浮,但总体而言,书院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
在中国历史上,书院承载着教育和研究学术的双重文化功能,既传授知识,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对读书人君子人格的培养,更是一以贯之的宗旨。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张栻《岳麓书院记》说:“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决科利禄计乎? 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 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唐宋以后,书院的学子虽然有明确的科考目标,但书院却从没有放弃自孔子以来的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宗旨。明代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门联就是书院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写照。
书院曾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但在20世纪西学的冲击下,已经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书院这种独特教育形式的重要意义,有志之士也在积极倡导恢复书院的教学方式,某些大学也在建立书院制教学单元。因此,书院研究也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产生了不少研究书院和书院历史的著作。2024年9月,孔子研究院孔祥林先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界书院研究》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可以看作是这些年有关书院研究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世界书院研究》一书共有四卷,200余万字,系统研究了中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意大利和美国等10个国家的书院。在整体的世界书院研究框架中,每一部分下又设置多个章节,并附附录,对这些书院的历史、类别、运作模式以及建筑都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文献资料丰富。既收集和整合了各历史时期世界范围内关于书院的丰富文献资料,包括书院的结构、功能、书院的课程、老师、学生等,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又注重对每个阶段书院兴衰演变原因的分析和总结。书中对世界其他地域书院的研究更是对当代书院研究的重要补充。
《世界书院研究》一书是近年书院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填补空白之作,更是把书院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将书院溯源至孔子,认为孔子开办私学已具有书院之实,在功能上与后世的书院并无本质差别。作者通过对历代官学和私学实际运作情况的把握,对比官学与私学在“是否纳入国家要务、是否设置学官、是否由国家设置学生名额、是否向国学推荐学生、学生是否参加科举考试、学生是否享受国家优待、学校经费来源”七个方面的差异,使读者对书院总体上未受国家制度的支持的情况有清晰了解,明确“书院的性质是私学”的观点,并对书院进行了定义,认为书院是进行教育活动且没有被纳入国家教育体制的私学。进而,作者从成人和成材两个方面总结了书院的教育目标:一是培养具有道德理想的圣人君子,二是培养具有儒家情怀且爱国惠民的官僚。作者对书院的研究对象采取“名实并重”的立场,将具有“书院之实”的私学教育形式都纳入研究范围。这不仅是对当下学界书院研究中重要问题的回应,更彰显了孔祥林先生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世界书院研究》一书记载的是中国书院的发展变化史,同时又展现出书院的兴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的相关性,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史和兴衰史,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衰史也与中国国运的兴替、人民生活的现状息息相关。例如书中提到汉代书院式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伴随着经学的兴盛,这与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表彰六经有密切关联;北宋四大书院的发展与当时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三朝书院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王阳明心学的新发展;明代初期书院的衰落与朝廷颁布科举考试的参加资格必须出自官学有关,明宪宗之后朝廷由盛转衰,书院则再度兴盛;元清两代初期书院官学化也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等等,都可见书院的兴衰与传统文化兴衰的同步性,与时代大势密不可分的特征。
《世界书院研究》这部书把书院溯源到孔子,抓住了中国文化人的文化使命的根源。孔子创办私学所用的教材是孔子删订后的六经,而《诗》《书》《礼》《乐》《易》《春秋》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中国传统文化兼备众善众美之纯正,它有着“载道”的使命,承载了传自轴心时代并体现人类文明方向的核心价值,这些核心价值包括爱人为本、天下情怀和士人责任、底线意识和知止有定等,有别于中国过去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中国固有的文化。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孔子开设私学招收学生,不论等级,使普通平民通过学习可以成为文学之士,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仅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学的繁荣,更具有开创有教无类、学在民间的新格局的意义,彰显了独立的文化立场。后世虽经历改朝换代和战乱纷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历久弥新。《世界书院研究》这部书既研究了具体的问题,同时又寄托了作者对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情怀,不愧是当代读书人文化使命传承的接续之作。
世界书院部分的研究是本书的一大创新之处。从书院这个窗口,作者梳理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和传播史。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谋求人类的幸福,体现人类的共同价值,本身具有普遍性、世界性和永恒性的特征,因此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也具有兼容性。《世界书院研究》二、三、四卷着重介绍中国以外世界各地的书院。以朝鲜、日本的书院为例,这部书不仅呈现了朝鲜、日本书院自身的发展轨迹和特色,更可见朝鲜和日本的书院发展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书中提到,朝鲜、日本在书院制度上采用中国箴规,学规内容也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人格的培养;朝鲜推崇朱子学,这也在书院上有所体现:朝鲜奉祀人物包括孔子和中国的先贤(包括箕子、伯夷、叔齐、颜回、二程、朱熹和诸葛亮等),奉祀人物方式、祭祀礼仪与中国差别也不大;日本也主要奉祀孔子及孔门弟子、后世理学家、心学家等先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这部书呈现的世界范围内书院发展的地图也是文化的传播地图,由此也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得与失。
《世界书院研究》一书体现了作者严肃的学术态度和求实精神。这部书对中国和世界的书院进行了广泛的搜寻,其中朝鲜、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书院相关资料十分难得,同时也有语言上的困难。附录的中国书院大事记、朝鲜书院大事记、日本书院大事记、唐代诗文所见唐代书院一览表、方志所见唐代书院一览表、五代十国书院一览表、北宋新建书院一览表、南宋新建书院一览表、金代新建书院一览表、元代新建书院一览表、明代新建书院一览表、清代新建书院一览表、建设年代不详书院一览表、朝鲜半岛书院一览表等,可以看出作者网罗丰富,用功之勤。这些大事记和一览表,同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性。
早在2011年,孔祥林先生就已著有《世界孔子庙研究》,对世界范围内的孔子庙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在当时的研究中风格一新。十三年后,《世界书院研究》继承《世界孔子庙研究》的研究风格,填补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关于世界书院研究的空白,有极高的学术水准。这部著作的诞生,离不开孔祥林先生重视掌握一手文献资料的学术精神、力求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生命力的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