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祭孔大典祭文撰写者王钧林:字斟句酌,520字祭文足足写了半个月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21-09-28 18:55:56
标签:王钧林、祭孔大典祭文

祭孔大典祭文撰写者王钧林:字斟句酌,520字祭文足足写了半个月

受访者:王钧林

来源:《济南时报》

 

 

 

图为庚子年(2020)祭孔大典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9月28日上午,作为“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重要活动的辛丑年祭孔大典将在孔庙如期举办。每年的祭孔大典上,诵读祭文都是压轴项目,自从2008年“一代武侠宗师”金庸撰写祭文后,历年的祭文撰写作者也成为新闻追逐的焦点。今年受邀撰写祭文的是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特聘教授、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会长王钧林。虽然是第一次撰写祭文,但王钧林已经连续十多年参与祭文创作研讨,写起祭文来可谓驾轻就熟。

 

9月26日,王钧林接受新黄河记者专访,接到邀请后他前后用了半个月时间来完成创作,出于对孔子的尊重、敬畏,他的这次写作还开创了自198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来的“两个回归”。

 


连续十余年参与祭文研讨

 

对于王钧林而言,接到撰写祭文的邀请并不意外,因为每年祭文会邀请一位作者撰写,幕后还会邀请四至六位专家组成研讨小组,对祭文进行讨论和修改,“我每年都参加,大概有十几年了,可能他们(组委会)已经对我比较了解,就找我来写今年的祭文”。

 

王钧林回忆,大概在一个月前收到邀请来创作,他只用了一天多时间就起草完了初稿。“因为我对祭文是比较熟悉的,基本格式、基本内容都大同小异,写的时候就不需要在内容方面过多考虑。”他的写作习惯是先起草完然后放一放,等专家讨论给出意见后,再回过头去进行修改,这次的祭文写作从起草到定稿加起来花了半个月时间。

 

王钧林对曲阜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从胶东的莱阳来到曲阜师范大学求学,1982年毕业后正式开始研究孔子文化,曲阜也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从事孔子文化研究近四十年,又连续十多年参与祭文研讨小组,带着对先贤的敬畏,王钧林还是想做出一些“与众不同”。

 


尊重传统、回归传统

 

王钧林介绍,这篇祭文大约520字,新黄河记者通过他的描述总结出了历年以来的“两个回归”。

 

第一个是增加了“四配”的内容,让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陪同孔子享受今人的祭祀。据他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期祭孔之后,祭孔一直是只提孔子不提四配,但是今年王钧林把四配重新纳入祭孔大典。

 

第二个和以往不同的是,王钧林明确把祭孔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祭孔的情景,比如礼仪、配乐、来客等;第二部分是祝文。他特意强调四字一句的文章,不叫“祭文”,而是叫“祝文”,“这个祝文是读给孔子听的,讲给孔子在天之灵听的,祭文不能读给孔子听,这个我作了一个明确的区分。”

 

除此之外,以往的祭文中多次出现现代词汇,而尊重传统的王钧林在全文创作中用的都是比较典雅、优美的古汉语,以此来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之情。“这也是我尊重传统,回归传统的一个表现”。

 


五个自然段层次分明

 

起草初稿之前,王钧林脑海中就建立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框架,用五个自然段来赞颂当今社会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弘扬以及继往开来。

 

第一个自然段,赞颂孔子诞生在中华大地,并且提到了泰山、黄河,暗含了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这样的意思。

 

第二个自然段具体是歌颂孔子倡导的中华美德,有意地把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包含在其中。

 

第三个自然段赞颂孔子的思想学说,“我特别提到了孔子的‘中正’思想,‘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及孔子创造了‘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

 

第四个自然段赞颂孔子的为政思想和为政成就,“因为这方面内容对我们当今的治国理政具有启示意义”。

 

最后一自然段着重表达了“启后”和“开来”,也就是当代社会对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弘扬。

 

今天的我们更需要孔子的智慧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点,学习孔子文化将带给我们什么?谈到这个问题,王钧林稍作思考回答说,“我想到1988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达成一个共识: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年前去寻找孔子的智慧。这句话当然也是有争议的,但是这句话本身我是非常认可的,人类社会包括我们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都需要孔子的智慧。”

 

他进一步表示,“我最近几年写文章都不大提孔子的思想,因为孔子思想是2500年前形成的,我更重视孔子思想所包含的一种智慧。孔子本身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叫‘礼崩乐坏’,旧秩序崩溃了,新秩序急待重建。在这种大变局的时代,孔子却看到了不变的东西。”他举例说,孔子讲治国理政的“文武之道”“圣人之道”,人的本性没变,在人性基础上所建立的这种圣人之道、仁义之道也不会发生变化。“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今天无论发生多大的变化,人民最基本的需求也没有发生变化,就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这种愿望,那么我们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人心,抓住了民心、民意。赢得人民的尊重和拥护,这一点恰恰就是孔子的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经典文化的学习,对此王钧林深感认同,但他也建议家长学习传统文化不能进入靠死记硬背这一传统方式的误区,“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好的,但我不提倡大量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我认为应该根据儿童每个年龄段的心智发育情况,有针对性地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可一概而论。”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