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继文】基础教育建言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1-03-29 08:00:00
标签:
     
     
     
     
     
    基础教育建言
    作者:邸继文
    来源:作者赐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花费了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大量的心血,勾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欲望,牵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心。这个事情本身是国家之福、民族之幸。
    
    但,以笔者愚见,现在这一切还没有跳出西方现代教育的陈式定见,更多的是一种态度的宣示,老问题的新强调。几大问题并没有清晰解决,或可能再次坠入以前教改的老路,正如国家曾搞过七次大的机构精简,但最后还不一样。
    
    我国的教育事业需要大破大立,需要从文化思维、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材编写、学教方法,考核评价上作整体变动。说白了,应当坚定回答“钱学森之问”,培养出更多与世界人才争锋的有极高人文修养的,爱亲、爱家、爱国、爱民族的各个行业与领域的大师级人物、顶尖人才。
    
    一、负责教育的各级管理部门要变权本位为责本位
    
    教育部及各级文教管理机构应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振兴意识,要有一种天降大任与我等的观念。我国的教育再不能原地踏步,唯西方现代教育马首是赡了,我们要更多从祖宗文化教育中寻找智慧与力量,办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我们与西方文化教育至少应是平起平坐,决不能像上个世纪一百年来,我们一直处在西方文明中心视野下的从属地位,臣服于西方文化教育而不自知。一言以蔽之,要像中国古代的教育一样给从事教育事业的管理及实践者们以更多的责任意识,而不是更大的权力。其个人价值及经济利益的实现是间接的社会给予,而不是直接的政府拔付。
    
    二、应以古典人文教育范式作为基础教育的主流
    
    时至今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主流思维仍然跳不出西方基础教育的思维观点和制度设计。什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其实与之对应的我国古代教育称之为蒙学、小学、大学。按中国古典教育法,在人文领域内一个十二岁左右小孩的学养水平远远超过了现在的大学生,并因其在人文方面的功底和智力训练原因使其在两三年内即可通学初高中六年的数理化专业知识。关于这一点早已被清末和民国初年新旧教育交替期的学生证明了,那个时期落实国学人文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学人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在各个领域的脊梁。伟大领袖毛泽东从小就只在农村接受过中国经典教育,后来也仅仅上过一个相当于现代中专建制的师范学校。但其一生的文化功力使其撼动了整个二十世纪。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人文大师季羡林等从小也接受的是私塾经典人文教育。甚至白话文大师胡适、鲁迅从小也是从诵读国学经典文言文开始的,不是从学白话文入手的。所以,我们应以孔子时代创立的经两千六百余年历史检验并一直延续和完善了的中国人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流,彻底反思和放弃近八十年来西化运动中推行的所谓现代基础教育思维,至少在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五六年期间主要推行经典人文教育,并经艺并重,文武双学,耕读互动,男女有别。这对于习惯了当代教育思维的大多数人来说,不啻于冬天雪地里扔下了一个大火炉,习惯上不好接受,但理性分析必须如此,立即如此。
    
    三、变教育经费由教育官员直接控制为适龄学生家长或监护人持教育消费券
    
    国家的教育经费要占GDP的4%,可喜可贺。但再多的钱一旦被官员控制,直接支出,总是要产生出一系列问题。而且解决这些问题就像砍桌角一样,为剪除一个桌角却生出了两个桌角,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
    
    既然国家是为培养学生投资,那直接给学生投资好了。但为防止其挪作他用,发行成专门的教育消费券,学生持券选择学校,学校凭消费券再到教育主管机构兑换银行存款或现金。
    
    我国现在急需扩大内需,把庞大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内需,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一次世纪盛宴,人人有份,而且用在文化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上,多好。这样又可催生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则中华民族的未来不可限量。同时也符合了十二五期间我国转变发展方式、重视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高层宣示。
    
    四、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
    
    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抛弃八十年代来西式基础教育下的不东不西的人文文化内容,抛弃“五四”文化逆流中的所谓“打倒孔家店,取消文言文,废除汉字”等极端思维和“文革”文化自宫流毒,强调国学人文教育,给全民族找回民族文化自信和共有精神家园,注入中华美德的血液,恢复我中华几千年文化道统中的“文(书面语)不动白(口语白话)动”特质。展开对台国学教育良性竞争,(听说台湾国学古文占语文教材总量已近65%,阿扁时代去中国化尚有45%,而我大陆仅15%)。
    
    在近八十年西方文化的隐性侵略下,西方化、现代化、科技化、时尚化以一往无前的力量摧毁和打压着东方化、古代化、人文化、经典化,广大国人被西化而不自知,对东方的、古代的、人文的、经典的文化极尽嘲讽、歧视、诅咒之能事,甚至在很大一部分人心目中已经没有了东方的、古代的、人文的、经典的文化概念。
    
    当前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杀亲人、屠小学生等反人伦变态现象与全社会的国学人文缺失,信仰缺失,道德沦丧有直接关系,追查历史缘由,教育难辞其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理应从重视人伦与自律的国学入手。通观近3万字的《规划纲要》,在这个意思上的着墨偏少,海外孔子学院都建得热火朝天了(当然现阶段主要是学语言),国内怎就没有大的动静呢?以我之见,主要是习惯思维和利益作祟,应从毛泽东主席当年的狠斗“私”字一念间和邓小平总设计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反习惯性思维的思维上入手,从上而下,顶层设计,思维大换血。
    
    基础教育理应从语言、识字、技艺模仿,人伦、审美、历史、安全、责任、权利意识的树立入手,进行儿童智力的开发、情商的养成、人性的解放、道德的教化、思维的训练、习惯的养成。中华有高人,若重编义务教育教材,相信为民族振兴,是有大批仁人志士愿为此付出心血与智慧的。
    
    五、高等研究性教育应当走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时的道路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优势在基础教育,因为中国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文化。比之西方,人文是我们的强项。只有打好人文基础底托,高等研究应用性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陈寅恪论王国维治学精神中有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大学就应当是大人之学,是拥有和产生大师的地方。但显然我国目前的大学整体上还处于粗放型发展状态,大学生数量多,质量差;大学楼堂馆所多,科技文化创新差。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高等教育呼唤当年西联大时的那些有科技文化精神的科技文化专家来治校治学。
    
    每年诺贝尔奖望眼欲穿,只有从现在起痛下决心,扎实学习,用20年左右的时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我们才可能在文化与科技上引领世界,获取诺奖。
    
    六、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健
    
    现在的教师很辛苦,对社会也作出了一定贡献,有些老师的事迹也很感人。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近几十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对民族文化教育事业而言,很不合格。社会道德问题、诺贝尔奖问题、钱学森之问……所有的问题,50%以上能指向教师队伍建设。知识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文化思维狭窄、德行修养见差。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学生,钱穆是从一个乡村小学教师发展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创办人的,而当前大多数小学、幼儿园教师教了十几年语文,不能教数学,教了十几年小学,不能教中学。更有甚者,为一己之私利,利用教师的地位、资格和影响,强制补课,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败坏全民品行建设,潜移默化中毒化着民族的灵魂,后果不堪设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大批既有杰出才学,又有坚定文化志向的人才来支撑。这与政权创建,经济刺激时需要调动的因素大不相同,必须转变观念,扭转过去因打江山与经济重建时确定国家战略后而衍生的思维定势,搞清战略与规律的异同。
    
    七、当前教材教法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材编写与学教之法存在与基础人文教育严重冲突的地方。在一片西化思维的笼罩下,教育战线的顶端人物也未能摆脱西方现代教育的束缚,视不正常为正常,看奇怪为当然。有十大问题值得深思,但恐长期浸润在当代教育体系内的专家与官员不会谦虚接受。比如笔者曾于2009年参加过一个经典教育的论坛。语文教材编写组一位专家对上海孟母堂发出批评,认为太极端,在西方媒体面前曾指责孟母堂不学现代课程,只学古代之书。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该专家想当然地认为孟母堂不学现代课程。其实,人家不仅学,而且学得更好,学得更快,人家践行的是一种文化教育思想、文化教育理念、文化教育方法,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内容,这位当代教育专家太想当然了!
    
    简而言之,问题(主要针对语言文化及学教思维)如下:
    
    1、教材内容零碎,不系统。不能在儿童脑海里建立起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外语学习也不能在学习者大脑及口耳中建立起一个语言反射系统。而古代四书即是一个小的文化系统,四书五经又是一个较大的儒家文化系统,十三经二十四史又是一个更大的经史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则是一个完整的东方文明系统。
    
    2、教材变动频繁,几十年变了十几次。而古代六经教材一传就是二千年六百年,四书教材一传就是一千多年,一个字也没有变。
    
    3、学教方法变动频繁,几乎年年有教学“创新”。而古人“六经六艺”之学习方法,先蒙学读音认字,后小学识字,再大学明理悟道,最后经史参合、经世致用,千年以传,恒久不变。不想人家古人符合了最新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右脑开发、全脑学习”的认知规律。
    
    4、培养顺序颠倒。眉毛胡子一齐抓,什么也往小学课堂塞,尤其科学领域中的抽象思维知识过分前置,却忽视了人文修养和做人学习。古代教育以德为先,人伦、审美、知识三位一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才去学文。学生七件大事,前六件是讲做人的,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才去学知识文化,现在小学数学比发达国家难了2-3年,不知是为孩子们还是害孩子们?
    
    5、学习顺序不科学。就学生学习而言也有一个整体与部分的次弟问题,现在的教育遵巡“杜威理论”,由易到难,实际上是由部分到整体。使学习者老是找不到记忆的坐标,做了许多作业,最后什么也记不住。而古代经典教育先整体后部分,使后来学习的部分知识在整体框架坐标中找到了对应的位置,很好记,越学越省劲。
    
    6、学习主体错位。现在的学习模式基本上沿袭了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办法。中心表现者是老师,大脑激活者是老师,这是高等教育表现在基础教育上的影子,是西方那一套。而我国私塾教育中,一直强调诵读学习,以学生的诵读模仿、描红模仿为主,强调学生的自悟,而不是所谓的立即理解。
    
    7、学习者感官应用不全面。现在的学习者学习基本上是用眼睛看、右手写、左脑想。而古代人学习则强调摇头晃脑,全身摆颤,耳听、眼看、左手动、右手动、左脑想、右脑记。
    
    8、教材编写花而乱。现在的教材印刷字太小,插图太花,又废眼睛,又给人一种散乱的感觉。古人读书强调大字、白文、素读(不求理解地诵读),那是因为古人的学习法中强调先记忆,而现代人习惯性的误以为应该先理解,其实记忆是信息,理解是规律,没有信息,谈何规律?
    
    9、太过重视所谓语法。“五四”白话文运动学了一些西方的好东西,是进步。但更多的是“被西化而自知”,语法是印欧语系的产物,中国古代语言文化很少谈这个,我们语言文字的特质性决定了我们更多谈论的是语感、文字、语意。但现在课堂上、考试中语法这个“西货”还是占很大比重,却越来越弱化了语感训练、文字学、语意想象训练。
    
    10、学教培养思想工厂化。工厂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代表物,其反映到文化教育上就是组建现代学校。现代学校对于知识文化的快速大量传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这种视学校为工厂,教室为车间,老师为工人,学生为产品的教育工厂化思维明显忽略了人的灵性问题,视人为一般规律的物种,到几岁时应做啥、优胜劣汰、一刀切……《三字经》云“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人的发展个体差异很大,每个人的个性也很不相同,现代学校教育不可能全部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大力支持发展现代私塾教育,让民办(非现在民企办现代教育的那种)基础教育真正有竞存空间。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