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江】为政先究风俗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经典新解系列
发布时间:2021-03-05 16:00:59
标签:知得失、自考正、观风俗

为政先究风俗

作者:李国江

来源:《学习时报》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这里的风俗主要指民意和民情。历代君王通过“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从而达致改善施政的目的。汉朝应劭《风俗通义》指出:“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为政必先究风俗”也成为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他们一方面亲历亲行体察风俗民情,另一方面借由遣使、进谏考察风俗民情,从风俗民情中了解民意民愿,将风俗民情作为制定国策的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

 

遣使采风

 

派遣使职人员到民间考察民风民俗,了解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思想意愿,满足为政需要。遣使采风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汉书·食货志》有言:“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也就是说,周王室派出专门使者在每年春季伊始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后由史官整理后献给天子,目的是让天子不出宫门就可以了解民情。《春秋公羊解诂·宣公十五年》记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风俗通义序》说:“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统治者已注意到风俗对维护统治的参照性作用,并有意识地指定人员观俗采风,以此作为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但是此时代表王权参与采风的人员范围还比较宽泛,文献记载中包括了“行人”“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遒人”“輶轩”等,当时他们是作为王权采风的直接代言人。至西汉末期出现了专职风俗使者,《后汉书》记载:“(平帝元始)四年,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这首开派遣专任使者巡行风俗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间歌谣盛行时期,当时统治者非常重视民间歌谣的作用,经常派遣身边的近侍作为风俗使者分巡天下,收集歌谣。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可以根据民间歌谣讽议,对地方官进行监督,甚至黜置。隋唐时代,尤其是唐代,派遣使职制度比较成熟,使职封号为“观风俗使”。《唐会要》(卷七七)记载贞观八年(634年)正月,太宗分遣萧瑀等十三人巡省天下,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此后几朝派遣使职考察风俗达到经常化。清朝雍正年间设立了“观风整俗使”这一特殊的使职。其主要职责是受皇帝派遣,到民间考察民风习俗,了解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思想意愿,并且整顿不良习俗、打击不法分子,维持社会稳定。遣使采风制度沟通了社会普通民众与政权阶层,统治者可以借由采集的风俗,有效收集掌握普通民众对政治、社会的观点和看法,改善施政,实现民众的意愿诉求,进而维护社会运行秩序。

 

进谏献风

 

统治阶层人士直接向最高统治者进谏民情民意。身居统治阶层人士的身份与最高统治者的空间距离为“献风”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先秦时期,处于统治阶层的贵族皆可向天子献风,以补察天子之政。《诗经》留下了当时贵族献风的不少杰作,如《小雅·节南山》中说:“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家父是周大夫。《大雅·崧高》记述:“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大臣。《国语·周语》记载召公谏厉王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先秦献风之制已由一系列行为及规则构成了常态化制度。通过向天子进献各国内部的民意民情,大大拓展了朝廷掌控的势力范围。秦朝开始形成了完整的言谏制度,西汉中期,通过察举制,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进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后世各朝关心百姓疾苦的臣子向君王反映民情是谏言的重要内容。明朝能臣王竑了解频发的灾害造成百姓困顿的民情,主动进言,请求皇帝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历朝清官能臣将民情直言谏君,最高统治者“考其俗尚之美恶”,知晓民意,这成为统治者了解民意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

 

躬察民风

 

除了遣使采风、进谏献风之外,最高统治者还主动亲自巡察风俗民情。先秦古圣贤王早就有岁时巡行制度,舜帝巡视东南西北四方,确立了“五岁一巡狩”制度。《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五年一巡狩……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以观民之好恶,志淫好辟。”后世亦继承下来,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巡行天下,实地体察民风民情。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巡行各地,考察民情。清朝康熙皇帝多次亲自出巡观风俗察民情。他曾指出,自己能够真正确切地了解百姓疾苦,主要得力于亲自深入民间巡行视察。每到一处,自己都请教询问百姓,考察当地风俗民情。他认为实地观览民风,比单纯看奏章或听臣子们的议论更能了解实际情况。乾隆帝亦极喜巡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考察民风、体察民情也是其巡行主要目的之一。

 

历世各朝沿袭的究风俗制度,成为民意采集的主要渠道。通过对风俗的观览体察,统治者往往会制定针对性政策,从而使究风俗制度在民意转化为国家政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