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论】评郭齐勇著《中国人的智慧》(张学智 白奚 景海峰 肖永明 唐文明)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19-11-20 23:49:27
标签:《中国人的智慧》、郭齐勇

张学智、白奚、景海峰、肖永明、唐文明等五先生评郭著《中国人的智慧》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十月廿一日戊午

          耶稣2019年11月17日

 

 

 

张学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郭齐勇教授的新著《中国人的智慧》是一本启发人哲思的书。郭教授主编过教材《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各派的哲学家,都下过功夫。在此基础上,再精选中国哲学家当中最具有原创性的、最能代表中国人智慧的那些思想家做精深发挥,所以这本书是他多年哲思的结晶,是同类书中的佼佼者,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郭教授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在西方哲学方面,有阿德勒、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在中国,讲中国人的智慧的书,现在也有好几本,最著名的有韦政通先生的《中国的智慧》,还有最近易中天先生的新著,还有别人的同类著作。相较之下,郭教授这本书的好处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他立意很高。他指出,坊间现在有些人鼓捣一些小聪明,把权术计谋、厚黑学这些糟粕,当作中国思想的精华。郭教授这本书就是要打破这一点。他认为,我们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有堂堂正正的大智大慧,这些智慧可以为世界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思想。郭教授这部书,选取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学术流派和著作,对其中所包含的智慧进行阐述。他选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等,涉及先秦子学、魏晋玄学、佛教禅宗和宋明理学,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墨子、孙子、孟子、庄子、惠施、公孙龙、荀子、商鞅、韩非、王弼、嵇康、惠能、朱子、王阳明,以及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典籍《周易》、《礼记》等。借这些人物和书籍,向大家介绍其中丰富的人生、管理、生态、伦理智慧。在选材上不面面俱到,而是选取最具代表性、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因为有主编《中国哲学史》教材的学术基础,他在个案的论述上深入、细致,而又简练,是在深入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再来提炼其中的智慧。所以,这本书写得比较概括,但是内容深刻而全面。

 

这本书特别好的一点是郭教授书中表现出的问题意识。他认为中国智慧中的问题意识和西方有同有异。西方是以知识为中心,以理智、逻辑论证为特征;中国哲学不同,是以生命为中心,以此展开智慧、学问、修行。郭教授在这本书中讲到中国哲学的智慧有六大特点,这六大特点,他概括得非常精到,其中有对前人的借鉴,也有他自己的独特发挥。

 

第一点,是存有的连续与生机的自然。中国哲学把宇宙视为一个统贯性的整体,一个生机的整体。它不强调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截然分离。中国哲学所重视的是一种连续性的存在,因为中国哲学认为世界的物质构成基元是气,气分阴阳,阴阳在运动和变化当中,呈现出一种连续性。

 

第二点,中国哲学智慧呈现出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的特点。整体和谐,前人在这方面阐发的比较多,比如说宇宙本身的和谐,天和人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自身身和心也就是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这些都在郭教授书里有所反应。特别是天人合一在中国思想里有不同的合,有的认为天即自然,人和自然处在一个统一体当中,自然是人生活的环境,人活动的背景,人的物质资料的来源,所以,人应当和他所居的自然环境融合为一。另一种合是说天的道理就是人的道理,天的生生不息就是人的良知、仁爱的形上根据,比如“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的一个根本的解释就是,人的善性,以及善性的表现都是来自天的。比如良知即是天道的表现。郭教授在这方面都提揭得很清楚。

 

郭教授认为,中国哲学智慧的第三个特点是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比如,《周易》的乾卦和坤卦代表天和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周易》给人的最大教训,教育人们向天道学习,天道的运行刚健不息、日新不已,君子应该效法天道,做到刚健不息、日新不已。地的最大德行是厚德载物,地承载着山河大地,地当中蕴藏着无限的宝藏,这都表现出它深刻的包藏力和承载力。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结合起来,实际就是阴阳平衡、阴阳合德,这是中国的智慧。郭教授在他的书中也提到,世界自身的永恒运动、创新、变化、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否定,日生日成、日新其德,革故鼎新、除旧布新,是中国哲学的主调。还有创新的动源等等,都是深刻而精到的表述。

 

郭教授认为,中国哲学智慧的第四个特点是内在超越,而这个特点是西方一神教所缺乏的。中国对超越事物的信仰、对超越事物的追求体现在学问中,所以中国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严格说来,中国哲学不是宗教,但它包含着明显的宗教因素,这个宗教因素就是对超越事物的追求,还有,对超越事物的追求中所体现的精诚的心态。中国学问的特点是内在超越,它是和西方不同的。中国学术界有关于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争论,大家都提到,外在超越是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西方文化中,宗教的渗透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宗教的特点是提倡人的修为最后是归依,它的形式是信仰。中国的特点是学习、体会、提升、超越,它强调的是自己的提升、自己的超越,而不是对彼岸世界的绝对者的信仰。所以,中国哲学是非常强调自立的,非常强调教育和学习。

 

郭教授在他的书里还提到,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一种具体理性和象数思维。具体理性意思是说,它不长于抽象概念,不长于对抽象概念的逻辑分析和概念的推演,它强调的是知行合一。中国人是天然的实在论者,强调事物的实在性,用概念去把握外在事物的规则。但是在中国思想里,真善美是统一的,真给人的是一种法则、规律,而法则规律可以通过人的创造性思维,如比类、联通、体证、象征等,把它转化为伦理法则,在实践伦理法则当中,得到的慰藉感、崇高感,使人具有了美的品质。郭教授认为,中国思维和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在逻辑学、知识理论方面有长处,中国思维的特点可以说是言象意的综合。比如说周易,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从周易得到的最大特点就是象数思维。象数思维主张取象、主张比类、主张触类旁通、主张各种不同东西的整体综合。我觉得这些对中国思维方法的提揭都是非常精到的。

 

郭教授认为,中国智慧的特点在经世致用与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指的是,中国哲学不尚空谈,也不特别强调书斋里的推论、论证、冥想等,而更多的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中国智慧有经世致用的精神,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经世济民,强调兼重文事武备,强调明体达用,反对空谈。中国哲学不是口耳之学,也不是概念游戏,而是关于人的生命的学问。这些说法,对于中国智慧的解释是非常准确和精到的。

 

郭教授还提到,中国哲学对世界文化可能有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关于这一点,冯友兰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曾提出,中国哲学将来在世界上要大放异彩。中国哲学的方面很多,郭教授认为,中国哲学智慧最突出的是天人的互动,中国的智慧在于,它不把天和人割裂开,而是追求天地人的统合,主张有机的自然,把人放在天道中观照,把天作为修德的参照,天人不二。这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化可能有的一个贡献。

 

另外一点,他认为是中国文化中理想与现实的贯通。儒家讲极高明而道中庸,佛家讲平常心是道,道家也要把对真人、至人的追求放在具体的生活当中。特别儒家,它倡导通过教育,把儒学推向民间,比如说通过蒙学、家训、家礼、乡约、行规等,把以仁爱为中心的核心价值,比如说五常、四维、八德等等,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伦理。这一点,郭教授认为也是可以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

 

在郭教授看来,中国智慧特别强调人生的意境,他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追求人生境界上。通过修身的实践功夫,可以由尽心知性而知天。比如道家的空灵、逍遥、放达的智慧,佛家的解脱、无执的智慧,儒家都吸收在自己之内。前人总结说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后世儒释道三教并行,郭教授认为这三家其实都既可以用于治世,也可以用于治身和治心。

 

郭教授最后总结说,中国的智慧有天地人之间、物我之间和谐的思想,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这些都可以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有用的资源。中国哲学表达了自然与人文的和合,人与天地万物的和合,它其中包含着宽容、平和、兼收并蓄、博大恢弘的品格,可以贡献给全人类。

 

以上郭教授讲到的内容,全面而深刻。郭齐勇教授《中国人的智慧》在吸收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人的智慧总体、对中国人的智慧中所体现的天道、人生、治国、修养等等方面的思想,都有深刻的提揭,简明而深入。所以,我向读者大力推荐郭齐勇教授的《中国人的智慧》。

 

 

 

白奚(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各位好!我参加今天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非常荣幸。我以前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被要求推荐一本介绍中国哲学智慧的普及读物,可是我每次都不知所措。从专业的标准来看,严格的中国哲学学术著作非常多,但是理想的普及性读物却很少。想要找到一本既深入浅出,又规范严谨的推介中国哲学基本知识的作品,并不容易。在我心中还没有一本符合这种标准的读物。前辈学术大家,比方说钱穆先生、梁漱溟先生,曾写过关于中国文化的普及性读物,但这些书毕竟年代久远。当代学者的著作,大都专业性太强,深入有余而浅出不足,并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坊间大量售卖的有关中国哲学的一般读物,多是对某一家某一派或某位古代思想家的一般性介绍,缺少对中国哲学进行全方位把握的作品。此类普及读物,其作者的门槛都比较低,大多不是专业出身,他们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古代经典或思想做随意的发挥。他们的话题也往往集中在孔子、老子、《周易》等少数热门人物和热门话题上,在专业上并不严谨,所以我不敢轻易向人推荐。

 

我年幼时喜欢读一些科普读物,很是引人入胜,后来才知道这些科普读物的作者大多是一些大科学家,也只有大科学家才有能力写出这种深入浅出的,既准确又引人入胜的,优秀的科普读物。同样的道理,中国哲学的普及读物也应该由学术大家来写。郭齐勇教授的新作《中国人的智慧》,从各个方面看都符合上述标准,适合初学者、非专业的爱好者阅读,也值得哲学专业的学生和年轻学者参考,以后我也可以放心大胆的向爱好者们推荐。

 

在这本书的自序中,郭齐勇教授特别提到了,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是在写作《西方哲学史》的基础上,写出《西方的智慧》的,郭教授自己也是在撰写《中国哲学史》之后,仿效罗素的方式,写出这本《中国人的智慧》,所以他写起来很有底气,可谓得心应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推崇智慧的民族,哲学则是智慧中的智慧,或者说叫核心智慧。写《中国人的智慧》,当然就是要写中国人的哲学智慧。中国人的哲学智慧,是中国文化的底蕴所在。

 

郭齐勇教授认为,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国人最重要的智库。这本书的主体部分是论述诸子百家的思想,下迄朱子、阳明,所选的内容非常精炼,大体涵盖了中国哲学最具代表性的原创性学说。在写法上,他力求深入到我国主要的哲学流派与大哲学家的思想宝库中,发掘其中的主要珍宝,尤其是具有原方法学意义的智慧。郭教授这里提到的原方法学,我的理解就是要讲出中国传统学术最为强调的要旨,即各学派的核心主张、标志性的思想或者原创性的理论,可以说这本书的写作实现了这一初衷。

 

本书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意识。例如在《老子的智慧》一章的最后,安排了“生态智慧”这一节;在《王阳明的智慧》一章的最后,阐释了阳明学的现代意义;在《礼乐的智慧》一章中则有“生态的伦理”的内容,如此等等。特别是安排《中国的管理智慧》一章作为全书的收尾。这些内容在同类的学术著作中是很少见的,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本书的结语是全书的点睛之笔,郭教授提出中国智慧中的“问题意识”这一深刻的话题,总结出中国哲学智慧的六大特点,列举中国哲学智慧的优长与对世界可能的贡献。这些问题都是他常年关注的核心问题,这个结语可以说是凝结了他多年的深入思考,也使得这部原本旨在推荐中国哲学智慧的普及性著作,具有超出预期的理论高度。

 

 

 

景海峰(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郭齐勇教授的新作《中国人的智慧》,是一本非常严谨也比较全面的谈论中国智慧的著作,我读了以后非常受启发。

 

熊十力先生曾说过:知识不等于智慧,他对“知”与“智”做了分辨。西方近代有主客二分的前提,是将外部的世界推出去看待和言说,与人的主体性存在有着明显的间距,很难融合。而这种对峙性的主客关系在东方思想里面是很难找到的,或者说这两者之间的鸿沟不是那么的明显,所以对世界存在的理解和解释,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不是纯粹外缘性的知识探求,而是不断在摸索即存有、即实践、即认知的圆融的实境。这种智慧,是要靠生命的践履、日常生活的体味和长久的文明浸润与积累,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的,而不是通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掌握。

 

受西方近代哲学的影响,人们谈论智慧往往是从知识论入手的,或者用知识的掌握来代替智慧的理解,将二者搅混在一起。这样一来,谈中国的智慧也往往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的,注重客观的认识、注重知识的增长、注重逻辑的系统,总觉得这方面中国很不够,比之西方乏善可陈,常常产生自卑的情绪。加之近代以来的文化颓势、衰败国运和胡适所说的“万事不如人”的现实境况,用功利主义的眼光和尺度来衡量,就觉得中国的智慧是很难表述的,甚至无从说起。

 

所以西方人很早就写了有关自己文化智慧的书,有很好的总结和宣示,像阿德勒、罗素等人的著作影响就很大,也早已流行。而中国现代受反传统风潮的影响,反省的多、批判的多、自贬的多,从正面来认真思考、深入挖掘、加以总结,又有一定分量的著作却很少。尽管也有一些对中国智慧描述表达的文字不时出现,像当代新儒家的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等,但比起批判者的音量来,分贝要小得多,社会的流行度也远远不够。而系统的著作,仅有台湾韦政通先生和大陆张岱年先生领衔编的几种,大多正面肯定与总结的文字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陆续出现的。

 

郭齐勇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他是在充分吸收了各种谈论中国智慧的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对中西方文化做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尤其是用了几十年的心力来体味中国精神和先哲智慧,将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做了深入挖掘之后,才写成的。而从正面来书写、全面的肯定和描述中国智慧,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总结性的著作,是中国文化走向复兴、中国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新的时期的一个代表性作品,它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这本书的优长很多,我很赞成上面两位仁兄的意见,只补充一点印象比较深的地方。

 

先说“结语”部分,这些归纳可以说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几十年来人们不断思考,经过很多大家的反复论证和阐释,并且形成了高度共识性的观点,因而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很强的说服力。理解中国智慧,是要有问题意识,有中西比较的前提和人类文明史的宏观图景,有现代性的眼界;有这些才能把中国文化的特点讲出来,才能揭示出中国智慧的独特意义,才能对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一些大问题具有解释力。这里所归纳的中国智慧的六大特征,是从哲学的高度来讲的,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根本性概括,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都在反复讲、反复论证,实际上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能传之久远的根本支柱。从这些特征,我们讲中国智慧的独特性、讲中国文化的价值、讲文化自信和贡献,才是有本有根的。

 

书中的内容,有历史线索,但不是流水账、不是编年史、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有重点、有详有略,有的展开较为充分,有的则高度概括,甚至一笔带过;所以,这本书的结构和资料与“中国哲学史”有些相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中国哲学史。从材料来讲,虽然涉及到了诸子百家,先秦以后的主要思想线索也都有,作者的立场也并不是“独尊儒术”;但全书又明显的偏重于儒家,对儒家的思想资源挖掘的最深,阐释的也最为精彩,像《周易》、《大学》、《中庸》,特别是讲“礼乐”的一章,都讲的很深刻,充分说明了儒家对中国智慧的根本性贡献,中国智慧的本源是在儒家“六经”。

 

讲中国智慧,不是靠泛泛的印象和有限的个人经验,而是要根植于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和丰富的思想积累,要靠典籍和学养,这也是书中数次提到的目前流行的坊间读物的问题。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学术性是比较突出的,与很多似是而非的时流之论划清了界限,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智慧问题的可靠读本,值得推广。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

 

郭齐勇先生的大作《中国人的智慧》,强调和凸显了中国哲学与人文传统的主体意识,引人注目、发人深省。这本书深入挖掘《周易》等经典意蕴,探得先秦子学、魏晋玄学、佛教禅学和宋明理学的堂奥,论述了作为我国文化基因的主要学术流派儒、道、墨、兵、法、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与方法,重视对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大思想家的深入探讨,从中可以体会先圣先贤的问题意识、提问与思考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理论与实际困境难题的应对之方,能帮助读者走进具有原创性的古代大哲的心灵世界。本书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邃的人生、管理、生态、伦理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去细细咀嚼、思考,相信读者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启迪,用以滋润自己的生命。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阅读的体会。

 

第一是“情怀”。郭先生主张走进具有原创性的古代大哲的心灵世界,学习、理解作为我国文化基因、历史上主要学术流派儒、道、墨、兵、法、名诸家的重要代表的主要思想与方法,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正是将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内化为自身的精神生命,并用以指导他们行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智慧。作者有着中国哲学的深厚学养和智慧,又能用平实有力、生动活泼的语言娓娓道来,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情怀,亲大众、接地气,能满足有志于了解中国智慧的管理者、执政者、教育者等广大国学爱好者的需求。

 

第二是“特色”。郭先生在书中总结了中国哲学智慧的六大特点:一,存有的连续与生机的自然;二,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第三,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第四,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第五,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第六,经世致用与知行合一。这些中国哲学的智慧,不是讲堂教授的知识游戏,而是具体人的活生生的人格生命,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智慧,也是在中国历史和社会中历练出来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智慧。这些智慧值得珍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仍能为全世界的现代人提供借鉴。

 

第三是“会通”。郭先生在阐释每位思想家和学术流派绚烂多彩的哲学智慧时,在凸显他们各自思想特点的同时,特别注重思想之间的异同、联系、会通。这不仅揭示出中国人的智慧是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激发的,也说明中国智慧的创新与发展,就是在共同交流中求同存异、显示个性与突出自身特色的。

 

第四是“力量”。中国智慧从何而来?圣贤好学不倦、薪火相传、创发不已。因此今天我们阅读此书,既能感受到往圣先哲们智慧的强烈感染力,同时也特别能感受到郭先生用自身的生命去体认、实践中国哲学智慧所产生的振聋发聩的力量。简单地说,中国智慧有力量,讲授中国智慧的人有力量。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我们在阅读此书时不时能感受到。

 

近些年来国学热的兴起,郭先生常常风尘仆仆、振臂疾呼,不断传播人生智慧、管理智慧、儒家智慧等等,做着正本清源、好学力行的学问,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学问”的追求,既注重高远精深的思想追求,挖掘“极高明”的学问,又主张“平常心是道”的“道中庸”理念,不刻意追求外在超越的理念,而是将其生命的智慧纳入日用常行之中,从而使人喜闻乐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拜读郭齐勇老师《中国人的智慧》后有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从该书的自序和后记可以清楚地看到郭老师写作这本书的关切与志向。他一再提到他在书中讲的不是作为处世之术的雕虫小技,而是成己成人的大智大慧。现在民间社会对于中国哲学有较大的需求,相应地也催生了大量面向民间、以普及和传播为主要目的的著作。但正如郭老师所注意到的,很多这类书籍要不是在权术计谋的眼界下解读中国古人的智慧,要不就是在心灵鸡汤的层次上描述中国古人的智慧。郭老师以儒学研究界资深学者的身份写作这样一本《中国人的智慧》,就是有感于这种状况,可以说,充分表现了儒家学者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不朽之追求的淑世情怀。

 

其次,说实话,要用30万字来写一本《中国人的智慧》,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郭老师在他已经写过广受欢迎的《中国哲学史》之后再写这本书,可以说是基于他常年研究和教学中国哲学史所积累起来的深厚学养。从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在叙述每一思想流派的哲理与智慧时,郭老师都有准确的描述和明确的分析,都做到了抓重点、抓要点、重体系、重联系。

 

第三,这本书的可读性也很强,我想这是因为郭老师充分考虑了该书的写作定位,即,主要是写给想了解中国人智慧的大众读者看的。拜读其中的一些章节,我们很容易注意到,郭老师对于中国历史上那些深邃的思想,在引用重要的原文后,一般都会有一个紧贴文本的解释,让读者一目了然,马上可以理解文本的意思,对于进一步思考更为抽象、玄妙的义理有直接的推助作用。

 

关于这本书的特色,我简单谈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这本书的经典意识。郭老师在书中明确指出,大智大慧,必然从经典中来。所以我们看到,本书的章节安排其实也是以历史上的经典作为基本线索。而且,郭老师在谈到某一经典时,往往连带介绍经典的流传情况以及好的注本,包括现代注本,这非常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的经典探究。读者循着郭老师他提示,就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经典研习之路。

 

其次,是这本书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现代人文科学的最基本的意识,这一点在郭老师的这本书中体现得也非常充分。虽然不同于更为学术版的《中国哲学史》,其中必然会对于思想的历史变迁着更多的笔墨,但郭老师在看起来各自独立的章节里还是呈现了明确的历史意识,比如说,在谈到孔子的智慧时,最后一节特别叙述了孔子思想对汉以后的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其用意则在说明,“儒学落实在政治制度、社会风尚、教育宗旨以及私人修养之中,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结晶,是朝野多数人的信念信仰或所谓安身立命之道,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又比如,在谈到朱子的智慧时专门辟一节论“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在谈到阳明的智慧时则专门辟一节论“阳明学的现代意义”。

 

第三,是这本书的现代意识。可以看到,郭老师将他的鲜明的现代意识贯彻到了这本书的写作中,其中的一个表现即是引用了不少现代人的研究成果。我想,这是郭老师有意为之。对于郭老师继承现代新儒家前辈企图弘扬中国传统智慧以成就现代、转化现代的努力,我非常钦佩,尽管对于现代以来关于中国哲学的一些流行的研究结论,我并不能够认同。

 

第四,是这本书的价值意识。乍看之下,或许我们会以为郭老师这本书对于肇发于先秦的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儒道释三家,都是客观的叙述,并没有将自己的评判呈现出来。细看之下,其实不然。比如关于法家的智慧,郭老师在叙述完之后又提供了司马迁、王充、诸葛亮、王安石等人的评价,实际上是提供了一种来自历史的评价:“从以上历史学家与思想家的批评可知,法家只讲功利,鼓吹暴力专制,严刑峻法,刻薄少恩,以赏罚二柄驱使人民,不讲道德价值与终极信念,虽可以行于一时,然不可以长久,非长治久安之正道。”这其实也是郭老师自己的价值意识的呈现,为了与叙述的客观性不相妨碍而以这种方式得以表达。

 

第五,是这本书的文化本位意识。郭老师讲到中国人的智慧何以与西方人的智慧不同,并力图展现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进路。在比较的张力中从原来以西释中的主流进路到现在强调中国文化的本位意识,这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一个调整,尽管随着国力的强大,一种文化盲信的情绪似乎也正在滋生。而同时破除文化自卑与文化盲信,仍需要同时发挥信仰的热诚与理性的严谨。我认为这正是郭老师在这本书中所表现的。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