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勋伯格】从猿到人再到超人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9-08-15 00:29:02
标签:人、猿、超人

从猿到人再到超人

作者:亨利·勋伯格

译者:吴万伟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七月十四日癸未

          耶稣2019年8月14日

 

本文认为,我们的下一步是学会接受自我。

 

弗里德里希·尼采(Frederich Nietzsche)的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同名主人公从山上下来的时候,相信人类找到了更新和更好地做人的方法。“对于人来说,猿猴是什么呢?一个笑柄或者令人感到痛苦的羞耻。而对于超人来说,人也恰恰应当如此:一个笑柄或者令人感到痛苦的羞耻。”

 

查拉图斯特拉此言不虚。

 

如果使用认知进化论的术语,尼采的超人(the Ubermensch)概念并非简单的乌托邦意识形态。我们已经从不会思考的小型毛皮哺乳动物最终演变为拥有自我反思意识的智人(Homo sapiens)。我们有能力认识到自己在周围世界的地位,而且这种能力在不断增加之中。以为这个进化的故事到此终结的想法不过反映了一种倾向而已,即我们总是对自己估计过高---正如当很多历史书宣称过的那样,黑格尔也宣称历史终结了。但是,让我们感到的好奇的是,如果我们还没有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那清醒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下一步是什么呢?

 

答案或许在于,动物通过情感生活最初开始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后来具有了自我意识,并能够思考自己的存在,最终逐渐与自己存在的事实达成和解。

 

我们人类还没有达到这一步,就“这是我们的处境”而言,我们还没有与自己达成和解。我们还没有像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那样生活,此人在这个世界上感到随心所欲完全自如。相反,我们还在梦想离开这个世界进入天堂或者梦想过上更美好的日子,对自己的生活或者相互的生活感到沮丧,并为此耗费掉大量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们继续因为坏习惯做违背自己切身利益之事,如做事拖延,不能充分利用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等。这些都表明,我们还没有充分拥抱或者习惯于生活本身。我们似乎部分生活在动物祖先时代还不善于反思的梦幻状态,还不能充分掌握自己的处境及其含义,还不知道该如何据此采取适当的行动。

 

等到消失了之后,你才会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

 

当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一小群刚刚与死神插肩而过的人,随后成功地将这个转变变成按自己的方式拥抱人生后,我们天生缺乏充分接受现有生活的这个特征就变得特别清晰了。请想想那些患上心脏病的人,以及刚刚被医生从死神门前拉回来的人。这个经验通常激发人的深刻转变,激励他们对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

 

根据包括《实验存在心理学手册》(ed. by Greenberg, Koole and Pyszczynski, 2004)在内的考察近距离遭遇死亡而心理成长的众多著作的说法,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让人痛切地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死掉。这种经历有时候伴随着引起争议的来世体验,但这是另外一种接近死亡的体验的现象。本文谈论的是合理的理解方式,近距离遭遇死亡会让我们的世界观彻底改变。这种遭遇能让人接受生命的局限性以及生命的脆弱,通常还意识到痛苦并不是最糟糕之事,而是让美好的人生成为可能的东西。人们通常会说,他们不再害怕死亡了,他们现在的倾向是更关心如何好好地活着。他们变得不再那么热衷物质利益,更亲切地感受到与他人自然的亲密联系。他们不再放肆地浪费宝贵的时间做事,而是更好地利用机会好好活着。他们不再担忧别人会怎么看自己,相反坚定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拥有的利他主义目标更加清晰。换句话说,人在本质上是有自我意识的,意识到自己终究会死能让人对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

 

海德格尔与真实的生活

 

非常有趣的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几乎在一个世纪之前,从理论上推演出与死神擦肩而过激发如此深刻的个人转型意味着什么。海德格尔认为,人们需要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以便充分认识到我们可能死亡的后果。除了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的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之外,濒临死亡的体验的研究当时还不是很多,小说中讲述了同名主人公在临终病床上对死亡问题的思考。海德格尔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1927)的注释中提及这个小说。他写出了人们如何激活自己的独立理论---后来经过实证性科学试验的证实,那些亲身经历濒临死亡体验的人的叙说。海德格尔的思考是,要真实地生活,幸福地生活,他就必须面对死神随时都会降临的事实。他论证说在意识到我们随时都可能死去,我们对生命的意识就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有一种倾向,在日常生活中忽略自己的必死性,为了忘记个人自我,我们就像其他任何人一样行动,持续处于“众人的世界”,努力压制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恐惧。通过遭遇我们即将到来的不存在,生命变成了已经确定之事,不需要按照不断变化的众人世界一天一天重新解释。死亡将我们的存在“整体化”,然后再投射到我们身上一种特别的身份或生平故事。

 

当我们不能知道完整的身份,我们或许能明白我们有潜力充分实现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当然,一旦我们死掉了,是否实现了自我,是否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也就不重要了。但是,为了说明我们能说自己还活着,我们是这个或那个人,就必须首先将我们的眼光放在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上。因为死亡将揭示我们是谁的整体效果,我们对死亡的思考必须对人生有指导性影响。你想让人在你的墓碑上写什么呢?

 

那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或许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接受这个作为存在的基本前提。这或许能够让他们克制自己避免经常落入日常生活一致性的“众人的世界”,那里人生受制于趋势潮流和他人意见的支配。克服了死亡恐惧,这样的人已经接受生命将最终终结的事实。因为清晰地认识到死亡将返回到他们一直在过的那种人生的人,比如意识到他们是没有充分生活的人,或者实际上利用了生活提供给他们的机会的人,他们有责任支配自己有限的生活。这是独立、坚定、真实生活的人的先驱,有清晰性和意义,且接受生命的局限性,因此也能理解其可能性。这样的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众人世界,而不是潜藏这个世界中。他们更热情地关心他人,重要的不是他们从这个时刻到那个时刻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而是他们虽然身在集体世界却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

 

普通人或许坚持认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有限,它随时可能终结,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暗示海德格尔的的观点是正确的,即这种清醒意识未必时时刻刻都在场。比如,有人或许说他们有一个目标,要写一本书,但他们的生活显示实际上在走向这么做的轨道上吗?据此,海德格尔得出结论说,很多人并没有面对自己的必死性,这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的充实的、真实的人生的必要条件。(海德格尔自己的生平故事暗示他自己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一个人真正拥抱生命可能随时被掠走的事实,这种考虑将成为行动的指南,难道不是吗?

 

将学到的教训用在生活中

 

在思考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的时候,尼采和海德格尔似乎拥有一些共同点。他们达到了一种共识,即有一种能更好理解人生的方式。让我们从他们的思想中得到灵感,无论是通过研究,还是栩栩如生地想象自己的死亡或者其他方式。我们开始形成一种清醒意识到人生的智慧,以便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的风险,那的确是至关重要:我们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环境带来的威胁,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分裂给幸福带来的风险,当然还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日益严重的威胁。通过提高智力水平并开发能清醒认识自我的高超能力,我们或许能够像祖先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幸存下来那样经受住这些威胁。差别在于生命意识的教训是可以讲授的,但自我意识则是生物演变的过程。这样看来,生命意识发生在文化演变的过程中。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经说过,“任何问题都不能在创造该问题的同一意识层次上得到解决。”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以及进行理论研究的人向我们显示,我们的确有潜力从现有的、自我意识层次的存在层次上提升自我。我们能够竭力成为具有清晰生命意识的个人,能够展现出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以便活出最好的自己,大大超越从前的自我所能提供的空间。

 

作者简介: 

 

亨利·勋伯格(Henrik Schoeneberg)住在哥本哈根,拥有科学哲学硕士学位。

 

译自:From Ape to Man & Beyond by Henrik Schoeneberg

 

https://philosophynow.org/issues/132/From_Ape_to_Man_and_Beyond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