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这是我听到的关于父母责罚孩子最正确的评论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 “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三月十七日戊子
耶稣2019年4月21日
纲常
上海17岁少年负气跳桥一事,朋友圈转发的公号文字,至今几乎全是一个腔调:谴责父母对孩子太严厉。且言辞煽情、文艺腔满满——文艺腔和鸡汤体,是当今世界两大害,它们让人不用学习、不加思考就能瞬间获得貌似开悟了的肤浅感动。其实就是温柔地割断了人的慧根,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莫此为甚。
的确,现在的孩子,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
但这并不能证明孩子就对。
请一万个放心,你就是把所有应该端庄严厉的话说得越像情话似地甜糯软媚,也阻止不了这种事儿……
你们鼓噪的孩子有自己的权利云云,是最害人家孩子的话。
我的朋友楚兄对此事的评论,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精当的话——
“中国自古讲究严格教育以至体罚,为什么古代没有这种父母子女在教育养成上的尖锐甚至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纲常没有了。父母首先要潜移默化的树立在道德价值观上的榜样,权威,变成抽象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子女教育要从洒扫应对开始的‘父母命,须敬听’为基础去浸入这种抽象价值观,以至成为不加思索的本能,即便不理解父母之训斥也会恭敬遵从。现在这些内在的东西都没有了,仅剩下辱骂责罚,父不父,子如何子?”
是啊,现在的问题是,天下没有了纲常,即所谓父不父、子不子。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全没谱了,全靠空洞的什么平等啊、权利啊、爱啊等等不靠谱的词儿像鼻涕一样苟且地、临时地黏连着,貌似光堂,却随时都有崩开的可能,变脸比脱裤子都快,始乱终弃在分秒之间转换,这种人与人的关系,稍微有一点口水,就能给你冲开了,反目成仇,还各自不服,双方都很委屈,越琢磨越深仇大恨似的。
这种问题,扩大了理解,就让我想起一句话:无义而不受辱,欺天乎!
羞死
某生问:许老师,会唱陕北民歌《露水地里穿红鞋》吗?
答:一套词儿,两种唱法,都会——
你妈妈打你你跟哥哥说,为什么要把洋烟喝。
我妈妈打我无处说,因此上就把那洋烟喝。
你妈妈打你你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
倒灶鬼的红鞋没穿法,滴上一点露水挨过打。
你穿红鞋硷畔上站,把我们年轻人心扰乱。
我穿红鞋我好看,与你旁人啥相干?
红鞋扎的绿花花,你把哥哥眼耀花。
你再不要忽撩忽撩地跑,奴妈妈打得奴活不了。
生:为什么妈妈打女儿,女儿就喝洋烟?
答:喝洋烟就是喝鸦片自杀,从前的女子,会害羞,不管伤害和羞辱来自谁、不管示辱的对方有无道理,只要是自己受辱、蒙羞,就认为自己无理由再苟活了,爱脸面,自杀。这就是传说中的羞死了。这种死,跟现在的赌气死,性质完全相反。过去的人羞死,是为尊严、体面地死;现在的赌气死,是不要尊严和体面,是赖死。我推荐你看电视剧《九九归一》,有一场戏,王馥荔演的那个太太,被汉奸诬陷,次日面临被日本人审讯,她不愿意被审讯,认为那是羞辱,就在头一天自杀了,那场戏,可谓惊心动魄,编得非常好,演得也非常好,那场戏我可以背出来。电视剧是可以创作出这种类似传统戏曲经典折子戏一样的品质的。
咱们引申开来说,比如现在微信群里混的女子,有那种喜欢借机装纯情淑婉的,仿佛受不得丝毫的粗俗,她们在群里发现谁的言语粗俗、粗暴,便自己出来阻止并斥责对方,这是很愚蠢的做法。聪明的女子是这样在微信群里处事的:发现有人说粗话、脏话,受不了。千万别自己出来艾特人家并指责,你以为你此刻就一定真理在握?不会遭反击?不会遭到羞辱?不见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失掉了一个女子应该有的智商。失去智慧比失掉真理还麻烦。你应该请一位男士出面,替你清污除垢,自己别出面。男人是干嘛的?就是替女人干难办的事、抵挡污秽的嘛。女人就应该专心享受,去驱使男人乐颠颠地干粗活累活儿。你只须娴雅地抿嘴儿微笑,坐享其成就行了。这是天经地义!蠢女人自己出面指责别人,纯粹是找羞辱。因为你很可能被认为是阴阳不调装清纯——因为真正的清纯,就是像上面陕北民歌里的女子那样,受到不正确的对待和辱骂、责打,自己就会去寻死,喝洋烟儿。
越爱与人辩论的,越不会喝洋烟儿;会喝洋烟儿的,不跟人辩论,甚至不随便艾特陌生男人。
总之,你别看这首陕北民歌,这其中的意思可深远了。听戏、听民歌,不仅仅是简单肤浅的娱乐,那也是功同读书。
仁心
某综合娱乐节目,一位学了23年京剧的刀马旦演员,用一首流行歌曲参赛,宣布跟自己付出青春汗水而学习的京剧告别。
非常悲情!
打动现代人,悲情管用。
演员说她自己一个月的收入不到两千元,台下观众一阵发自内心的惊呼,惊呼中有痛心和震惊。
评委们也被震动了。
其实,就是类似台上评委们,夺去了戏曲演员的饭嘛——别急,这里不是说具体指这些评委几个人,而是说整个娱乐界就是这样。
现在的人不吃苦了,不吃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认可吃苦学来、得来的东西有多可贵。
学习要吃苦,一个字念不好,老师同行观众一定不拿好话形容你,难听得,一句话就能让你去喝洋烟儿。
可是,你演个电视剧,胡编乱造的、十三不靠的、见了丈母娘叫大嫂式的、老虎闻鼻烟式的、雀儿拉鸡屎式的……没关系,没人跟你计较,你不但不会获得丝毫的批评,只能或多或少地获得追捧。
你看现在写小说的,也不吃苦了,除了床上描写活龙活现以外,对于小说中应该有的环境、人物衣着、饮食、礼节等等,全不会描写,就是对话和旁述,对话和旁述还是一道汤,一个味儿,分不清谁是谁。
话剧也一样,台上几个人直撅撅地站着说话,你眼神儿不好再坐得远,你都分不清是谁在说台词儿。
这就是不下苦了,不愿意琢磨更细微动人的东西了。只要台上能搞笑就行,谁欣赏你行坐卧止的身段儿啊!
所以,我认为评委们应该趁机鼓励大家每年至少进剧场看一次戏,哪怕是慈善式、为支持而支持式的。这就是为万世开太平——凡事,多为他人想一分,为公为国多想一分,就是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今儿这话说得有点儿大!
那就索性再大一点:为了民族文化的生态多样性、丰富性,不管你此前对戏曲、曲艺等民族民间艺术有无了解、有无接触,但你应该多留个心眼儿,多一分担待。
你这个留,是为后面的人留可能和空间,那么请你:
一、不要听从自己现在的审美水准,要知道自己还可以扩展和增长,所以先别轻易否定、反对;
二、就当是像减肥跑步一样,主动去受罪,一年也要主动进一次剧场、看一场戏,万一喜欢上了呢?
三、自己一生也没喜欢上,也别说它该消灭,万一你的后代有缘获得戏曲的滋养呢?
所以说,万事多留一份心,是为仁。仁者,生命的种子:果仁、麦仁……还有眼睛仁……
你有了仁心,才能做人事。
从前的教育,是“兴于诗”,包括戏曲在内的艺术的作用,就是兴于诗,培养人生命的丰沛和人格的完善,而不是现在的会吃喝拉撒、精明算计、工于心计、功利计较的机器人。
如果是仁者司法、判案,那么张扣扣就不会……算了,下回再说吧。
2019年4月21日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