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洪波作者简介:邓洪波,男,西元一九六一年生,湖南岳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国书院史》《岳麓书院史略》《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等。 |
古代书院教育制度如何影响当代?
作者:邓洪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凤凰网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己亥二月十五日丁巳
耶稣2019年3月21日
一
中国古代教育,长期官学、私学并行。书院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机构?这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一般人秉持传统的官私二分法,将书院看作是私学。书院私学说,有高级私学、正规化私学、制度化私学、民间教育体系等不同的版本,其核心是,认定书院是孔子以来中国私学传统的承接者,是有别于州县之学的乡党之学。
我们认为,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它具有积累、研究、创造、传播文化的四大功效,教育、教学不能含括其所有的功能,而只能视作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从整体上讲,书院的教育功能源出于文化传播,服务于文化积累、研究与创造;讲学、藏书、祭祀、学田是保障书院制度有效运行的四大基本规制。此其一。其二,书院是独立于官学与私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制度,它是中国士人为了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整合传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佛道教育制度的长处之后,创造并日渐完善的一种新的学校制度。
为什么说书院是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呢?这要从源头说起。书院起源于官民二途,后来也就有官办与民办两大类别。官办书院与官学同创于官府,具有同源性。这种同源性使书院拥有官府的强大力量,可以获取合法甚至正统的社会身份,克服官本位社会大环境对其造成的生存困难,从而发展壮大;它也带来了官学的影响与传统,使书院具有某些与官学相若相同的组织形态特征,形成正规化、制度化特色。民办书院和私学同创于私人,具有同根性。这种同根性,使书院可以赢得民间广大士绅留意斯文的热情与世世代代的支持,其力较之官府的强大,虽显单薄,但它绵长、持久而深厚,众志成城,可以化解官力式微或消失所带来的困境,以天长地久的滋润推动其成长发展;它也同样带来了私学的传统与影响,使书院具有某些与私学相似相同的精神风貌,形成自由讲学、为己求学、注重师承等等气质性特色。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是从官民两者的区别着眼,分开来讲。而另一方面,就总体而言,官办书院和民办书院是长期并存的,这种共存的局面,使官学与私学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传统,对书院形成既交相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合力,使其不至于从总体上变成完全的官学抑或完全的私学,进而成长为全新的独立于官学与私学体制的教育制度。可以说,书院就是官学与私学的杂交体,它与官学、私学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它拥有两者的优势基因,是一种新的教育制度。
从更大的范围考察,书院教育制度的创立,既取法于前此业已存在的官学、私学乃至禅林精舍、道家宫观等传统教育体制,广取其经验,善借其教训;又基于满足因书籍广布而剧增的读书群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由此而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更有张栻、吕祖谦、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大师们开创的总集民族文化,研究、创造、传播新理论的学术关怀的传统,自成体系。
南宋以来,书院和官学、私学鼎足而三,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事业。私学以蒙馆为主,教学程度太低,可以存而不论。从儒家内部来讲,书院与官学(包括太学、国子监等中央官学和府州县学等地方官学)都是儒家营地,作为古代社会最主要的传统教育机构,它们如车之两轮,鸟之又翼。但在政府看来,官学为主,书院为辅,朱熹、王守仁等书院的精神领袖公开都讲兴书院以匡扶官学。而实际上,庙学一体的官学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尤其是王朝中后期,官学往往流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而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的学校,书院却以辅助之身而真正承担起国家的教育责任,成为王朝学校的主体。
书院的教学内容,包罗甚广,广博深厚,可以分成普通文化知识、高深的学术研究、特种知识与技能等三大类别,形成大体与之对应的普通书院、学术型书院、专科类书院。举凡古代社会的知识体系,近代西方的科学技能,尽皆收入其中,其势开放,无官学之僵硬保守而显活力,无私学之隘小细微而呈恢宏,师生授受之知识结构具有完整性,此则正是书院涉及不同教育领域,从而自成一统,长久存在的原因所在。
书院的教学程度具有多层性,从低到高,各个层次都有,既有大学一级的,也有中学、小学一级的,而且大学、中学、小学又各有高下之别。这种层次的丰富性,历代皆然。到明清时期表现更加突出,尤其是清代,由家族、乡村、州县、府道、省会乃至联省,书院构成了一个事实上的完整的等级之塔,自成体系,差不多承担起国家的全部教育任务。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满足读书人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并在这种满足中赢得自身的壮大与发展。此则正是书院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与官学、私学相比而特立独行的表征。在清末,书院教育的层次,被光绪皇帝等一代君臣所洞察,宜乎诏令改全国书院为大中小三级学堂,使古代书院通过改制,而与近现代学制血脉相通。
二
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当代意义,可以从很多层面来总结,在这里,我们只谈三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充分调动官民两种力量,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也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民间力量进入科教兴国的行列,但总情况是官多民少、官强民弱,不尽如人意,民间力量在国家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的比例太小太弱,民办教育还没有覆盖国家教育事业的全领域,有很多断点盲点,可谓势单力薄。此其一,就整个教育事业而言,民间办学力量亟待加强。其二,就书院而言,21世纪以来,它一直走在复兴的路上,重建与新办的书院估计已经超过3000所,远远超过明代书院的总数,可谓盛矣。但考其重建和创建人,则十之七八来自民间,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与省一级政府的参与度不够、投入建设的力度不够,与古代官民各占一半的情形相距甚远,这是官方力量的缺失。而对照书院教育千年发展的历史经验,观照民营经济发展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雄厚实力,可知只有官民两种力量同时重视,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大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其次,书院教育可以与现代教育体系相融、并行。当代书院与古代书院的性质与使命基本一致,都是亦官亦私,在体制内外之间运营,为中华文化的积累、传播、研究与创造而不懈努力。所不同的,只是它们的时代特色。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凡具有教育教学功能的书院,与古代书院一样,为了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层次读书人的文化需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型和等级。如以陈忠实白鹿书院为代表的一类书院,依托民办高校运作,与主流教育体制保持一定的距离。张炜的万松浦书院滨于渤海,在创造诗意、传承书院理念的同时,借助与高校的合作而想进入现行高等教育体系。山东尼山圣源书院立足农村,针对当地民风民俗的实际状况,从“孝道”这一人们最基本的关注点出发,积极开展“乡村儒学”教育,这些年已取得了相当成效,它基本运行于现行教育体制之外。河南嵩阳书院在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作用的同时,积极与郑州大学合作,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试图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中国文化书院创办三十余年,曾经辉煌一时,弟子数万,以其孤悬于现代教育体制之外,如今虽然式微,但还在坚守理想,等待重光。创办七十年的新亚书院,维持香港中文大学创校成员书院的地位,它放弃了独立组织教学的权力,致力于院中师生的修身养性,努力以“诚明”为标志构筑其具有宋明理想的精神家园,如今也成了特区高校的一个鲜明特色。生存状态最好的要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它以正统自居于现代大学,拥有博士、硕士、学士授予权,在现代高等教育体制内开展教学与学术研究,保持了古代高水平书院培养高级人才、研究高深学问的全部功能,而且以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身份投身旅游经济,获取进一步发展的经费,进而可以谋求相对的自主与独立。前几年它又获准创建中国书院博物馆,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天下书院的研究、展示与陈列中心。凡此种种,足可以表明,当代书院完全可以自立于现代高校之林,并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多样性增添光彩。
第三,书院教育的理念、宗旨、方针和方法等,都是现代学校创新性发展的优质资源,值得我们借鉴、利用与传承、发展。如南宋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以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为五教之目,定学、问、思、辨、行五者为为学之序,再三强调的则是修身、待人、接物三者构成的笃行之方。以明伦即处理人间各种关系为教育目的,讲求方法,强调实践,八百年来,它由一院之规变成了天下书院的准则,至今还在朝鲜、日本流行,有强大的生命力。又如清代王文清制定的《岳麓书院读经六法》,以正义、通义、余义、疑义、异议、辨义为为学进阶,不迷信权威,追求学术自由,放之四海而皆准,几百年前很先进,几百年以后也不过时。凡此种种,都是我们创新前行的文化资源。
责任编辑:近复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