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勇】文艺复兴,不妨从“学以成人”做起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3-29 08:51:46
标签:
戴志勇

作者简介:戴志勇,男,《南方周末》评论员。

文艺复兴,不妨从“学以成人”做起

作者:戴志勇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西元2018年3月22日


  


中国经典里的很多资源,不仅不与做一个“现代文明人”矛盾,反倒可以对源自欧洲的“现代性”有所救正。相济相生,好过非此即彼,才叫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图为南京夫子庙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夫子庙举行“开笔礼”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开始新学期的第一课。(东方IC/图)


中国经典里的很多资源,不仅不与做一个“现代文明人”矛盾,反倒可以对源自欧洲的“现代性”有所救正。


余英时曾说,我们不存在西方所谓的文艺复兴,因为没有像他们那样从神权到世俗的过渡。这话可能不全对,我们固然没有一个神权时代,却经历过传统文化的全盘断裂,曾被彻底的激进主义与物质主义所俘获。能有一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慢慢走向认肯常情与常理的中和之道,在社会上培养起带一点超越性的人文精神,还是很切题的。


“整理国故”很有必要,但只有让涌动在其中的精义,如恻隐之心、浩然之气、天人合一,乃至墨子的兼爱非攻与庄子的逍遥无为等,活生生地提撕阅读者的生命,这场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才算接到了地气。几个月后,2018年的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主题是“学以成人”。学问与生命合为一体,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所在。


可能有人说,主流的传统文化不是君权、父权、夫权为代表的“三纲”与等级秩序么?玄之又玄的“天人合一”,跟现在又有什么关联?怎么学以成人?这些跟个人权利为基础的“现代性”相差太远。


不完全是这样。将传统经典中的一些说法,换成现代人耳熟能详的词语,会更清楚些。


去世没几年的德沃金有本遗著,叫《没有上帝的宗教》,书中讨论了现代人的信仰问题。经过启蒙运动后,他认为人依然需要对超越性与无限性的终极追求。孔子说“天何言哉”,《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孟子说“尽心、知性、知天”。“天”始终是中国文化里一个核心的要素,它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有很强烈的终极维度,区别于西方启蒙式的“世俗人文主义”。通过十五志于学,到四十不惑,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努力去实现“天性”的过程,就是一个成就自由人格的过程。它与基于权利的自由不完全一致,但却可以大致包含后者。在坚守权利与“民胞物与”中,人与天慢慢同声共气。天人合一,是不是也可以这么理解?


“民胞物与”的说法,是宋代张载的发明。2015年,马英九跟习近平在新加坡会面时,就引用了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民胞物与是与天地万物打通的精神。我们与他人,与大自然,不是物我对立的关系,不仅是赛先生意义上的主客对立。天地生了人,然后人对天地也负有一种责任,不可以无限榨取。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人对天地的责任。这个共生共济的责任承担,也需要人的天命之性的实现。


这个天命之性,不是某些人特有的。孔子把君子或士由身份变成一种人格修养,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在人性论上承认人的平等,人人存在“可以为尧舜”的潜能。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公共生活中的体现,就是每个人都有自我做主的权利。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人人都有自我治理的潜能的结论吗?这个潜能的实现,自然是要参与各个层级的自我治理,在实践中学而时习之的。


有一种常见的意见,认为公共治理领域,公民自我治理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自由。其实,在“天命之性”的意义上,它不仅是一个手段,也是人的天性的实现。在家、国层面,都需要经由自己思考判断,来决定和行动。


可惜,人往往并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天命之性。所以,坏的民主容易变为一种民粹。这又正是中国传统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虽然承认人人都有成尧成舜的潜能,但儒家区分了“君子”与“小人”。人在德性、智力、才干上肯定会有差别,选出德才兼备的精英来治理,显然更具合理性。现代的合格治理者,甚至一个积极的公民,也最好是德才兼备的。学以成人,不是光读书就可以,还需要将所读的道理,落在自己的公共活动上。


《大学》说“修、齐、治、平”,“平天下”将这种学以成人带到了更普适的宽广之域。顾炎武说,“亡国”跟“亡天下”不同,易姓改号,叫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叫亡天下。在主权或者社稷的维度之上,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天下的维度。学以成人,是在人类文明的意义上,成为一个人。


中国经典里的很多资源,不仅不与做一个“现代文明人”矛盾,反倒可以对源自欧洲的“现代性”有所救正。相济相生,好过非此即彼,才叫中国式的文艺复兴。


对中小学生来说,读这样的经典,是要比读一些没有营养的课文好。但怎么读才能“学以成人”而不是“记诵之学”呢?这是另一个问题了。


(作者系媒体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