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作者简介:许石林,男,陕西蒲城人,中山大学毕业,现居深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获首届中国鲁迅杂文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主要作品:《损品新三国》《尚食志》《文字是药做的》《饮食的隐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风明月旧襟怀》《故乡是带刺的花》《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编丛书《近代学术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民族风俗卷》《晚清民国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艺术家文献》《深圳杂文丛书·第一辑》。 |
谁说旧风俗不让女人和孩子上桌?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原载于“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正月十一日己丑
耶稣2018年2月26日
关中男女不同席
前日某友问:儒家是不是主张不让女人和孩子上桌?
答:这个黑锅儒家可不背。反正我是没听说过。礼不下庶人,儒家让老百姓很自由,以礼管束的都是当官的,老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模仿,没有硬性规定。中国人的酒席,既是吃饭,更多的是礼仪交流。所以,你常常听人家说酒席很丰盛,但自己没吃饱,为什么?因为“共食不饱”,是你心里老照顾他人,礼让他人,也不能吃得太饱,不好看;若自己不顾照顾礼让旁人只顾吃,太傻。
孩子们怎么能受得了这种拘束?
至于有的家庭条件太差,置办一桌像样的饭菜,招待客人,孩子不上桌,是因为孩子太闹腾、不受拘束;女人不上桌是女人谦虚,又不愿意和别的男人在同一桌上,目光相对、身体触碰,也不愿意与男人随便交流,所以,女人不上桌更多的原因是女人主动不上桌。
你想想:家里置办得起像样饭菜的人家,哪儿会不招待女人和孩子?女人单坐,孩子也有自己吃饭的地方。
由此想起一篇旧稿子《关中男女不同席》,发出来——其实很多地方都有这习惯,不是说一定要这样,而是说曾经的习惯,现在都慢慢地变了。
关中农村过红白大事,在我的记忆中,十多年前,还是男女不同席。记得我家二十多年前“入新庄”即庆贺乔迁,家里来的八十多岁的长辈老太太,坐在床上和亲戚们聊天。你请她去坐席,她先问:外前人(男人们)都坐了没有?你若说:不管他们,您老先坐。她必然说:不忙不忙!等人家外前人都坐了我再坐。谈笑如常,丝毫不以为意。
在男女不同席的时代,年长的老太太们,还是会先被邀请入席,坐上首位。但是,老太太们自己会逊辞不就,再三邀请,才慢慢地起身,一脸羞涩地整理衣服头帕,边走还会边说:让人家外前人先坐嘛。
从前夫妻去亲戚家做客,也是分开坐席的,反而不愿意坐在一起。夫妻到亲戚家里,在外人面前,无丝毫亲昵的表现,连多一个眼神都没有,显得很生分的样子,说话甚至故意生硬,像是嚷嚷着说。外人见了,会心一笑,认为这才是夫妻。长辈见了,虽然也会表面上笑着斥责男方,但心里是很认可这种关系和这种方式的。反而那些表面流露出亲昵的夫妻,会让人笑话,当话题。
起初很多老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对男女同席很不习惯,很看不惯,你让她们先坐席吃饭,她们会很羞涩,很不好意思,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似的。现在虽然也慢慢地男女同席了,但遇到过大事,客人很多,一般还是让男性先坐,女性会自觉地后坐席,坐席则自己组合一桌,剩下的才男女拼凑一桌。基本上还保持着男女不同席的共识,只是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
从前小孩子不够十三岁,是可以和妈妈同席的,在妈妈旁边加一个位子,自己也会很自觉地不让孩子多占一个席位。过了十三岁,即全灯之后,就是成人了,出外做客,就不能和女人同席,会作为成年男人,占一个正式的席位,吃饭也会先吃,甚至会在自己的祖母外祖母辈的女性长辈们前面先吃。
当妈的会教育即将独立作为一个成年人坐席的孩子:坐席要讲规矩:坐端直、神情端庄而放松、不能塌腰踢腿吊儿郎当、坐得不能靠桌子太近、眼睛不能盯着食物、也不能漫不经心、筷子要放整齐不能一上一下,筷子不是抓起而是捉起、不能吃中间盘子对面的菜、见大人夹一次菜你才能夹一次、夹完菜将筷子整齐放下,不能将军不下马、不能夹盘子中最顶的那片菜,要从中间夹、不能翻检、慢慢嚼不能放肆大嚼大咬、吃饭嘴里不能出声、轮杯的酒壶酒杯到了你跟前,你不喝酒但要让酒具在眼前放一会儿才能端起递给下一位,不能忽然一下子就给下一位,好像你不耐烦似的、吃主食在馍盘子中取馍,不能取最上面那一个,要从中间慢慢地掏一个,同时保证让上面的馍不掉滚下来、吃饭要照顾同桌的人,最好不要先吃饱,先吃饱也要将最后的几筷子慢慢象征性地吃,等全桌的人都吃饱一起离席……
男孩子经过了这样的反复教育和训练,就有模有样了。这样一桌男人,虽然是农民,但坐在一起,自然就有了一种厚重的文雅。我是很喜欢这种氛围的。关中农村坐席吃酒,是实施礼仪而不是放肆享受、不是休闲,即关中人说的,吃席就是让人感觉很受约束,很箍扎。因此,很多人做客坐席之后,回家还要吃一碗面。
这就是旧式的关中酒席礼仪。
男女不同席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平等的,但过去的妇女为什么不觉得有啥不妥?反而很喜欢、很习惯?原因一是关中农村酒席,喝白酒实行的是传统的轮杯,即一席一只酒杯,转圈轮着喝,这样的好处是将喝酒作为文雅的仪式(见拙作《轮杯》,此不赘述),不是看谁喝得多,能控制酒量,不使做客时饮酒过多而失态,酒在这里真正成了助兴的东西。这样一来,男女就不能公共用一个酒杯,况且,酒壶就被转到女性面前,若再转给下一位,是很不礼貌的,好像女性是侍酒的一样,男人们对此也很不自在。略加考索,其实这是古老的礼仪,即《礼记·坊记》说的:“子云:‘礼,非祭,男女不交爵。’”男女,除了在祭祀中,平时吃饭是不能一起喝酒的。二是女性当着别人的面,尤其是当着别的男性的面吃饭,暴露吃相,是很不好看的,女性自己会很不自在。不在人面前暴露吃相,会让女性显得很完美。常见新过门的媳妇,一般不上桌吃饭,就是怕别人看见自己的吃相。很多女性宁愿在厨房去吃点东西,也不愿意和男性客人同桌吃席。
现在生活,城里人、公家人甚至男女间杂,呼嗨斗酒,喧哗谈笑,放饭流歠。现在生活在城市里职场的女性,最痛苦的就是与人同席喝酒,而男性又乘兴喜欢让女性喝酒劝酒。男性领导上司,让女性出面陪同人喝酒,在过去就是大伤风化的,乱人伦的。有的女人有酒量还好说,没酒量的,就只能受欺负。这是很无礼的。礼者,顶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今天自诩读过大学的、衣着光鲜的城里人,我看是真不如我那些淳朴的关中乡亲的,乡亲们嘴里说不出任何花里胡哨的词儿,但在我看来,他们就是被中华传统文明一定程度地教化了的人,是真正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的文化人。
责任编辑:柳君
【上一篇】【孙奥麟】有无与虚实
【下一篇】【吴钩】舌尖上的宋朝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