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这世界的光——安徽师范大学赴肥西县“爱的教育”主题支教

栏目:高校社团
发布时间:2017-07-27 09:33:25
标签:

每个孩子都是这世界的光——安徽师范大学赴肥西县“爱的教育”主题支教

作者:朱文静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初四日甲寅

      耶稣2017年7月26日

 

“老师,我的爸妈常年不在家,怎么孝顺他们呢?”孝文化课上,一名留守儿童的问题使我心中一痛,不知如何回答。对留守儿童传授孝文化似乎是个伪命题,但是,“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孝乃为人之本,百善之先,教导留守儿童珍惜孝顺父母的机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所幸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刘河小学的支教过程中,我看到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爱”和理解,优秀的孝亲文化在这群特殊的孩童中依旧“光彩夺目”。

 


由于团队的主题是“传播优秀孝亲文化”,因此,教授《弟子规》就成了重中之重。为了教好《弟子规》,我用了一天时间准备教案,希望能为支教活动赢得开门红。然而,事与愿违,学生们在第一节课异常活跃,可怜我的嗓子喊哑了也鲜有人回应。看着台下调皮捣乱的学生,我对自己的无能满心气愤与羞惭,不觉眼眶湿润。“老师哭了!”一声惊讶的大叫,教室顿时鸦雀无声。“你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听课!”,我顿感无力。“老师,我爸妈已经几年没回来了”,一位男生低头解释道。“我们也是,所以根本没机会孝敬他们”,教室里一呼百应,而我的气愤却早被心疼取代。小小的年纪就已缺失了父爱母爱,孝顺对他们来说似乎成了纸上谈兵。“孝顺是一种心意,即使远在千里,一个电话依旧可以表达”我努力纠正孩子们的看法“况且,你们可以孝顺爷爷奶奶呀”孩子们逐渐安静下来,点头称是。看着他们稚嫩的面庞,我顿时燃起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雄心。果然,孩子们没有让我失望,接下来的孝文化课,他们都无比认真。

 


“同学们认为怎么做才是孝呢?”我试着了解学生们心中的想法。“老师,我会每天给奶奶做饭洗衣服,为她捶背”一位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老师,我会好好学习,为父母争光”……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但是,我注意到刘湘一个人默默低着头,仿佛我们的讨论与她无关。做课间操时,她一个人伏在桌子上,肩膀轻轻地颤动着。“刘湘怎么了?”我关切道,她抬起头,双眼噙着泪水,脸上满是泪痕,“老师,我的爷爷生病住院了,我怕……”她不停地啜泣着。“别怕,老师一直都在”我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老师,我想要好好孝顺爷爷,可是……”她没有说下去,我却已经泪水氤氲。我同情她的不幸,也感动于她的孝心。柔弱的肩膀,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生活的多难使她更加坚强,而爷爷的生病却能让她忧心忡忡,泪流满面。我多么希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永远不会降临在她瘦小的身上,孝亲之梦永不破灭。

 

《弟子规》课程结束之前,我让同学们在纸上写下对父母的话,发现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想和你们团聚,永远不分离……”,这些留守儿童内心的呼唤使我心酸。他们愿意每天为父母洗衣做饭,愿意用优异的成绩博爸妈一笑,他们尊敬并思念着父母,从未改变。

 

放学后,许多老人都主动和我们谈起孩子们,“乖巧懂事”是最多的评价。“孩子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很少和我们吵架了”以为老爷爷笑道:“他学会了尊敬我们”。

 

“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优秀孝文化,它早已内化于中华人民的骨血,成为日常的道德规范。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即使与父母相隔千里,孝心却从未缺席。我也始终相信,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一个纯洁的天使,中国传统孝文化在他们身上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