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昇:家训总结起来就是诗礼传家
记者:沈河西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闰六月初一日辛亥
耶稣2017年7月23日
复旦大学韩昇教授最近出版了《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一书,此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韩昇认为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智慧。
韩昇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的学者,在央视“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盛唐的背影》《寻找曹操》《风云唐太宗》《中华家训》等系列节目。这几年他最受人关注的是通过生物遗传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联合研究,找到曹操宗族基因,走出了文理科合作研究中国历史的新路,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及教学大奖。
韩昇在《百家讲坛》谈中华家训。
韩昇专治中国古代史,为什么会研究家训?因为韩昇幼承庭训,父亲是历史学家韩国磐。父亲的教导,使他对于家庭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而父母两家皆为江南大姓,涌现出许多在各个领域的精英,这也促使他从自身家族的角度出发考虑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问题。此外,韩昇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研究,这一时期是世家大族崛起到衰落的重要时期,丰富的历史记载以及后世的诸多家族文献给了他重要的启示。
7月22日,韩昇携新书做客全国新书发布厅第72期活动,与读者分享了他的家训研究,澎湃新闻记者对韩昇进行了专访。
【对话】
有家训的时候还没有儒家
澎湃新闻:孔子庭训是最早的家训吗?
韩昇:不太好说是最早的。现在说家训,还得从周公讲起。周公教导他儿子到鲁国去,怎么治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国家,家形成得很早,家训应该就形成得很早。孔子因为有记载,可以看成是成文的家训里比较早期的,这么理解比较妥当。
澎湃新闻:中国传统的家训都是儒家的价值观吗?
韩昇:因为家训起源得很早,有家训的时候还没有儒家,所以也不好说是儒家。但是有一条,家训是从祖辈自己奋斗,在社会上很多事业中总结出来一个最根本的道理,这个最根本的道理,既然是人的社会,就是与人为善,其实儒家也是从这些道理中抽出来的。所以后来一看,它们共通的面很大。后来儒家形成以后,家训更多受儒家的影响。因为儒家最重要的就是讲两点,仁和礼仪。一个讲关爱,爱的问题,一个讲秩序的问题,这两个恰好是持家、传家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家训后来受儒家影响很大。家训后来总结起来就是诗礼传家,好像都是儒家的东西。
澎湃新闻:您谈到“诗礼传家”,这只是在古代读书人家庭有,还是更广大的农民家庭也会讲究诗礼传家?
韩昇:还真不好说就是读书人的家庭。我从2010年起开始用遗传基因来研究历史,去了很多中国农村,看到很多祠堂。祠堂是中国农村非常重要的地方,是一个村,一个家族凝聚的地方,祭祖的地方。祠堂的匾上大多都刻着“诗礼传家”四个字。所以中国文化很早就渗透到农村很基层的地方。最基层的农民哪怕没有文化,也希望孩子可以有文化。诗礼传家就是说要本分,厚道,才能走得远,也就是这一个道理。所以把诗礼传家刻在匾上,让后代都看到。
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在发表获奖演讲时讲了一个故事,讲到他妈妈的教育,大概是他小时候贪小便宜之类的事情,他妈妈就对他说了一句:孩子你给娘丢脸了。这个也就是诗礼传家,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很久远,很多没有文化的农民,不要以为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很多持家、教育子女这些方面是很深刻的。
家训是传统文化复兴的抓手
澎湃新闻:家庭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最基本的一个单位?
韩昇:对的。中国从完全进入农业文明的时代起,家就是最根本的单位。更何况中国地域这么广大,国家的形成是由一个一个地区,一个一个部落逐渐融合进去的。在完成大一统之前,许许多多的地方依靠的就是家族。
澎湃新闻:可是后来,家训被当成“四旧”废除了。
韩昇:对,在“文革”的时候,家训都被当成“四旧”全部破除,当时祠堂都毁了嘛,匾也烧了,家谱都烧了。我们去找曹操基因的时候,有一个曹家。他抬出一箱家谱,那个箱子很大,里面有上百本。家谱上有世系的传承,家族田地的分布,很大一部分是家训、格言。这些在“文革”时都得烧,但这家比较巧,他家里出了一个人,当了“革委会”主任,他坚决不烧。他就刨了一个坑,把家谱都埋在里面,等“文革”结束,都挖出来。我们去查曹操基因的时候,他把整箱的家谱都抬出来让我们看。所以家的文化在“文革”后有一个重建的过程。
《百家讲坛》中的曹氏家族分布图
澎湃新闻:你讲到家的文化的重建,这几年似乎家训、家风是传统文化复兴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韩昇:家训、家风确实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很重要的抓手。中国是农业文明,几千年的传统,根就是家。如果我们传统文化的复兴脱离了家,就会落空。第二个,抓在家风、家训也是抓在很根本的点上。因为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训很多告诉你做人做得正,从小时候,苗就一定要扶得正,长大才能做得好。而且家也最考验一个人情商,怎么与人相处。所以从这些地方,把中国文化重新捡回来,特别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容易接受。但我觉得,今天读家训,最主要是领会它的精神,取其精华,不一定非得按照它的形式做,因为时代变了。现代这个时代,家训里有很多不符合今天时代的规矩的地方。
比如《弟子规》里面,规定孩子必须几点起床,大人坐着你就不能坐,这一整套的规矩,这些明显不太符合今天这个时代嘛。今天的生活节奏很快,年轻人都很忙,压力也很大,很多人工作也很迟,早上睡迟一点,就是败家子了?恐怕也未必。这里面有个精神,为什么要早起呢?早起就是奋发向上,朝气蓬勃嘛。这种精神领会了,就能把家训学活了。家训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行得正,朝气蓬勃,要善于团结人,容人爱人,主要就是这些方面。
澎湃新闻:如果我们去南方,会看到很多的祠堂,是不是那边的祠堂文化相比于北方保存得更好?
韩昇:我觉得是因为南方这些年经济好了,重建得比较多。你今天看到的南方的祠堂,很多都是重建的。而且南方整改经济开发的形式和北方不同。北方呢是华北平原,开发的速度比较快,南方是丘陵水网地带,点的形式开发点,一个点要集中很多人,所以基本是家族式开发。祠堂是一个家族的凝聚力所在。应该说家的文化、礼的文化,北方更深厚,起源更早,但北方战争多,政治运动冲击大,破坏得比南方严重。所以不能根据南方修复的祠堂多,就认为北方不行,不能这么看。
澎湃新闻:您父亲是著名史学家韩国磐,你们家有特别的家训吗?
韩昇:应该是有的。我们家在江苏如皋,也就是今天的海安县,也是一个很大的家族。这个家族里出了一个人叫韩国钧的人物。这个人坚持抗战,不肯向日本人屈服,被日本人弄死了。他在苏北地区促成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用自己的族田办了一所学校。因为他对建立新中国功劳很大,所以新中国也有一度把那个县叫紫石县,紫石就是他的号。他的那个学校还在,就是今天的海安中学,是一所国家级的中学。从这里可以看到,家族不但是为自己家族培养子弟,还要按照儒家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社会大众服务,除了韩家子弟之外,所有子弟都能进来,广泛造福乡村。这也是家训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自己做得正是为了造福大家,不能只是自己好。
责任编辑: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