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卓新平教授:书院——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新平台

栏目:演讲访谈
发布时间:2017-01-20 22:35:37
标签:

 

 

书院——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新平台

受访者:卓新平

采访者:四海孔子书院

来源:“四海孔子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腊月廿三日丁未

           耶稣2017年1月20日


 

四海孔子书院编者按:2016年是四海孔子书院成立十周年。十年来书院建设渐有体系,无论是课程构建、师资培养,还是国家课题的承接、体制内外融合的实验,以及两岸交流、国际传播都有积极探索。近日四海鳌山研究院及鳌山文教园区的规划又为未来的十年打下了基础。回望近20年来四海的读经推广和教学实践,幸获众多海内外师友的参与和支持,为此四海传播中心对20年来各界帮助过我们的师长进行了访谈。近日将陆续刊发牟钟鉴教授、安乐哲教授、王殿卿教授、何光荣教授、姚新中教授、梁涛教授等学者的专访。以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教授的访谈录。

 

 

 

卓新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欧洲科学艺术研究院院士,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评审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委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哲学组成员。

 

访谈目录:

 

(一)文化自信不是建立在虚空之上,要让世界听到中国好声音

 

(二)让书院教育成为区域教化中心,满足社会的精神追求

 

(三)上下一心,相互沟通,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

 

(四)开阔视野,展开不同文明的对话

 

(一)文化自信不是建立在空虚之上,要让世界听到中国好声音

 

四海传播:卓教授您好,感谢您接收我们的采访。最近习主席强调建立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这背后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上的自信。这个文化自信,我们认为还是需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主席在谈到基础语文教育的时候其中就提到了课本中弱化古典诗词的现象,认为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在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方面,您认为从文化自信角度我们应该如何做起?

 

卓新平教授:我认为书院在今天这个社会面临非常大的任务和挑战,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与世界各种文明、各种文化形态都要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有的人自卑,甚至有人放弃自我,以至于走向海外。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如何审视中华文化自我,就是一个非常艰巨和紧迫的任务。这一点,我觉得四海孔子书院就做得比较好,用具体的实践去体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这种厚重的文化,在全世界文明中都是一份宝贵的文化与精神遗产。我们不仅从这个文化遗产中受益,整个人类也从中受益。近几十年来,在我们还不太注意发掘自身文化价值的时候,或者我们还在积极关注其他文明的时候,其实很多海外的学者就开始关注中华文化和系统地研究中国文化了。我们知道,有一个词汇叫“国际汉学”或者说叫“中国学”,这主要反映的就是海外的学者和有识之士关注中国文化,发掘中国文化的精髓,寻找中国文化的智慧。从这个方面来讲,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与弘扬中国文化的精神,便是我们紧迫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需要深入系统地去发掘中国文化的瑰宝,这样我们才有自己的文化自豪感。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一种使命和义务,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自觉感和自信心。但是,这种自觉和自信,并非建立在虚空之上,弘扬、发掘、研究传统文化实际上是非常及时和有用的,它回答了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国家领导人也非常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习主席也反复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研习。广大的有识之士也都谈到了,中华民族要立足在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敬重和践行基础上。而对文化的敬重感又是文化使命感的前提,只有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一句空话,是要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争取文化话语权。我们要在世界文化话语权上拥有我们的声音,并且这个声音是中国好声音。就是说,基于你的系统细致的研究,我们的文化声音要有感染力。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全世界的人垂涎欲滴。但是我们不能单单有饮食文化的中国,我们还要有思想上、学术上的中国。我认为,这个文化感染力会更加深入人心和震撼。

 

 

 

(二)让书院成为区域教化中心,满足社会的精神追求

 

四海传播:中国的传统书院,比如说宋明儒家创立的书院,其实也是当时的儒家创立的理论创新研究基地,也是学术中心、教育中心。他们除了招收学生、讲学,同时也搞学术研究。今天我们复兴书院教育,其实也是在体制之外开创一条道路,与历史上的书院也有相似之处。学在民间,而不是学由官办,我们可以说,书院很自由,没有体制内的条条框框。如今习主席也讲,对文化的复兴要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那么,是否可以说,我们创办书院除了传统教育,也可以建立学术中心,区域教化中心,或者说文化创新基地?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否在重视体制内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关注一下体制外的教育探索?不管是在教育上还是在学术研究上,体制内外是否也可以形成良性的结合?

 

卓新平教授:从东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不同地域的文明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这些文明也是有相似之处的。比如说,西方文化传统在教育方面有学院(academy),这种学院呢,也是有个人发展到一个群体。中世纪的大学其实就是一些宫廷的学院、大教堂的学院发展起来的。大学(university)这个词本来也就是群体、行会的意思。学生组成学生行会,教师组成教师行会,大家相互帮衬。而这种情况呢,在中国就是以书院为特色。所以,这个书院的历史,私人办书院的历史,我们也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孔子也是私人办学。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也是颇具规模的。这个传统实际上也是得到了我们中国主流文化的肯定的。虽然只是一群知识分子的弘道行为,用书院树立他们的思想,传播他们的学问,来感染这个社会。但是,总体来讲,这种个人行为是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的。尤其是我们熟知的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书院的功劳是非常巨大的。西方有经院哲学,而我个人认为,中国也是有书院哲学的。像朱熹、王阳明等历史上的先贤,把中国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说,儒家思想奠定之后,也正是通过书院或者类书院的教育而得到系统的发展的。古代的书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文化的气质,文化的质象,以及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书院十年文教展)

 

但是,书院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其规模比较小,另一方面其所处的位置一般比较偏远。因此过去的书院大多是一些精英人士感兴趣,普及面和视野都不是很广,虽然从宋明以来,儒释道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多,但是,这个深度还很不够。再加上时代的局限性,书院发展是很曲折的。所以我们看西方的经院最终演变正成官方认可的大学,而我们的书院发展到了后期就比较衰弱了。尤其到了近代以来,西方大学教育体制发展迅速,我们的书院教育就被取代了。但是,我们也发现,随着这种西方教育体制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取代,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现当代,问题更加明显。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开始另辟蹊径,找出一条既符合时代要求,又体现中国特色的新路。所以说,这种书院的重新建立过程,应该说是在中国人的期盼中,又在回归和找寻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并且对现当代体制教育进行反思。所以,它必然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必须要接受时代的挑战,去解决许多紧迫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全国的书院数量已经很多了,而办得很成功的,具有影响力的,还是凤毛麟角。说到北京四海孔子书院,它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处在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四海孔子书院的国际视野变得很广阔。从目前来看,书院不仅关注基层教育,从娃娃抓起,而且还比较注意进行高等教育的研究与探索,要把书院教育与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这其实也是对我们现代教育改革的一个启迪。当然,教育要想走出一个新路,要从思想解放、知识创新、技能提升方面有所探索,而不是把教育仅仅作为装填知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现代体制教育的一些弊端已经显露出来,但是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去根治。相对来说,民间办学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进行教育改革的探讨。如果社会认可,老百姓积极参与,说明这种探索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当然,这种成功也是初步的,进一步的发展开拓还有很长路子要走。

 

我认为,书院教育还可以跟素质教育相互结合起来。我们国家最近又重新强调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的问题。法治的问题其实体现的是社会秩序的问题,而德治体现的是人的道德素质问题。两者的关系是很紧密的,没有一定的素养,这个法治是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的。如果德治被弱化,那么法治就愈加会彰显其强迫性。强迫性总是有限度的,而德治则从强调人的自觉性做起,这种自觉性就会有很大的潜能可以发挥。所以,德治与法治并不矛盾,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于德治教育,我感觉可以通过自由的书院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讨,或者说,关于素质教育的探索,书院就可以走在前面了。除此之外,书院还可以在全民教育方面进行探讨,因为系统的学校教育的学生是有年龄限制的,而书院可以是开放性的,面向整个社会的。我们说,通过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家长会被感染,而我们走进社会,通过与社区的交往,周围的居民也会得到感染。所以我建议这样的全民性的开放性的教育探索,书院也可以尝试开展。

 

书院不仅仅在启蒙教育、技能培养等方面开展,还可以营造一个文化气息,影响周围的社区的文化氛围。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规划有三大特色,首先是有规模宏大的教堂,属于精神信仰。其次有一个市场,属于经济需求。第三还有个市议会,属于政治活动。这种三位一体的城市功能格局对整个社会形成辐射性影响,一个完备的城市就建立起来了。如今,我们中国已经没有城市建设的新的构想与使命了,但是,我们可以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气息营造、文化氛围的转型发挥比较大的作用的。所以,我觉得书院新的教育探索在全民素质教育提高方面可以超出学校的围墙,对真个社会形成辐射。我们经常会发现,现阶段的学校教育虽然说要走出校园,但是走出去马上有走回来,发挥不到更大的社会效应。而我们的民间书院教育就可以自由地弥补这一点。一方面我们书院走出去影响社区、社会,另一方面还可以与社区、社会一起共建书院。从这个意义上讲,书院并不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整个社会的教化中心。

 

 


还有一点,我感觉,书院还可以在终身教育方面进行探索。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学习要与时俱进。体制教育是有时间段的,到博士就没了,最多延续一下到博士后,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而书院则可以延续人们走进社会之后的教育空缺,跟踪一个人的教育,一直到老。随着时代的发展,书院可以与时俱进的提供相应的知识,并且进行思想的启迪与创新。所以说,书院是可以在人们的终身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如此,它的生命力在新的时代就可以更加大放光彩。一方面它的学生范围得到扩展,另一方面它的办学方式也得到开拓,课题研发、课程设置也随之而得到开拓与完善。我们置这些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或者说考试,而是为满足整个社会的公民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情趣,让人们有更好的更健康的精神追求。从这个方面来说,书院教育可以呵护人的一生,为人的一生在精神层面保驾护航。所以,在今天的新形势下,书院还是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的。还有很多领域,以前的书院没有涉及过,今天我们就可以尝试。

 

现在,四海孔子书院走过十年,从大的历史眼光来说,还处于方兴未艾的初创阶段。那么,我们书院就可以在办学方式方面自由摸索,可以更灵活,更机动。有些尝试行之有效,我们可以一直坚持下去,有些不是很现实的,我们马上就可以调整。如此一来,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当中,它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书院也不能闭门读书,而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把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思想推广出去。这种推广形成的感染力,我认为不仅仅会影响我们中国,恐怕整个世界都会受到影响。我们知道,中国出巨资在全世界开办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孔子学院基本上是在教授汉语,这个成本事实上是非常之高的。而我们书院以全民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通过书院教育和网络传播把中国文化留下来,传出去。用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对全世界形成感染。从这方面讲,我们就可以探索出许多教学与传播模式,比如建立系列的传统文化讲座。我们可以把当下我们关注的一些问题和历史上的一些文化传统,进行系统的整理,做成系列讲座。如此可以雅俗共赏,全方位地普及与深化,使人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从人生体悟上,精神境界上更上一层楼,这样整个世界才能尊重我们中国,承认你是五千年文明一直传承的文化大国。我们自己说我们是文化大国,但我们不能说空话,我们要实际的去做。说到这里,我们四海孔子书院就应当仁不让了。

 

(三)上下一心,相互沟通,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

 

四海传播:谢谢卓教授鼓励。其实现在书院也有一些困惑,我们认为也是中国各地的书院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比较现实的说法是,书院现在还未能完全得到政府的认可。比如,有关文教方面的政府官员,对书院的模式就不能理解。人家感觉,我们这个书院不是体制内认知的学校,既不是幼儿园,也不是中小学,于是就很难定界书院到底是个什么存在。但是,他们又看到了我们书院所做的事情的确是好的,卓有成效的,而且有这么多的有实力的家庭和社会贤达的支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很理解政府官员,的确我们是在教育方面尝试探索与创新,与体制教育风格迥异。而政府实际上也不是旁观者,并没有因为书院的模式不在教育体制之内而不予管理,只是如何管理和界定比较困难。我们也在尝试与教育管理部门沟通协调,以解除困惑。

 

卓新平教授:书院教育是一种比较新的形式。要想得到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和认可,还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但我们不要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而坐等社会与政府来认可我们。我们要在脚踏实地地去做事的同时加强宣传,形成社会感染力,主动地去争取社会与政府的认可。现在全国人大对全国的教育尤其是非盈利的教育是有关注的,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而在双方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其实也有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们也要相互理解,地方政府的压力也很大,在区域GDP的指标上有压力。通常我们认为发展是硬道理,政府更多是把关注重点放在硬实力的发展上,而相对于软实力尤其是文化发展上,可能还重视不够。那么,书院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积累的成功案例,来说服政府相关部门,对书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我认为,民间和政府之间要积极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一方面书院主动寻求政府认可,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主动的关注这些民间机构。尤其是为中华文化复兴与发展付出巨大努力的书院,作为政府部门,要多多的给予呵护。大家形成合力,我们的软实力才能做强做大。要让政府意识到,没有软实力的支持,硬实力也很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前教育部副部长柳斌视察书院十年文教展)

 

(四)开阔视野,展开不同文明的对话

 

四海传播:呵呵,卓教授这番话让我们太感动了。我们书院除了在国内教育创新努力开拓,在国际文明对话与交流方面,有意要建立一个平台。之前我们也做了许多的关于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尝试与卓有成效的交流活动,想着能够稳固和完善这个平台。您对此有什么可以建议的呢?

 

卓新平教授:我能够感受到你们做的事情。你们曾经承办的第四届“中德哲学对话”我也参与了,做的非常好。最近书院十周年,我从各大学的学者那里也看到了大家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课题的关注,关于文明对话与交流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世界文明,书院才有一个阔达的气场,一种文化精神的气场。我们在研究、复兴书院的时候,必须跟文明的发展有机结合。尤其是现代,我们知道,文明不是单数的,而是多数的,全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文明。我们可以通过文明交流对话乃至于文明的鉴别中,完善和充实自我。如此,也能丰富我们书院的教育内容。我衷心希望,我们书院在以后的发展中,多开展一些文明比较、文明发展、文明反思这些方面的研究和讲座。

 

 

 

(卓新平教授参与书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德哲学对话”)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