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默闻】《学记》 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6-12-19 23:57:33
标签:

《学记》 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作者:吴默闻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一月十七日癸酉

          耶稣2016年12月15日

 

 

 

《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把教育作为国家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用“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来阐述教育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第一位的作用,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因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就把教育教学与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

 

《学记》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学体系构想,编制出了中国最古老的教学计划,并佐以严格的管理制度:社会每一层级都有学校教育机构。“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在教育步骤方面,人们每年入学校学习,隔一年考核一次,每次考核有不同标准,其中能够触类旁通和有独立见解且不违反教师所传授内容的人,即为“学业大成”,可以胜任“化民易俗”职责,使“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学记》主张的教学内容是:入学时,要进行“释菜礼”祭典先贤,之后通过学习《诗经·小雅》的三首诗,树立致仕为官的志向。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在品格,也要注重外在仪式,以使学生恭敬对待自己的学业;既包含和风细雨、谆谆善诱的教化,也包括考核、批评、处罚、惩戒和整顿等硬性措施。

 

《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重要命题。人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处;知道不足,方能反省自己;知道困顿之处,然后能自强不息,提升自我。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即为“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先秦儒家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教学规律的正确揭示,并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原则。

 

《学记》明确提出了鼓励学生倾听体悟、独立思考的教育方法。它看重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认为教师应当激励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所以应该时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但不轻易开口解说。相应地,它也不主张学生随时发问,而认为应该存疑于心,观摩聆听年长的学生发问,独立思考。显然,从教学规律来说,倾听体悟、独立观察、静心思考这样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育方法有其合理性。思考重在内心体悟、领会,而发问在于寻求师友的帮助。两者相得益彰,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记》继承了孔子问题教学法的传统,并对善于提问的学生予以赞许。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起来可以事半功倍,同时有助于老师的水平提升。教师对所学内容的解说,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在学生提问后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说,也可以在学生的学识和能力不足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加以解析。教师对问题的解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问题经过解说后,学生仍不能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

 

《学记》对学生如何学习提出了下列要求:一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具有大德行的人不拘泥于一官之任,掌握真理的人不偏于一器之用,恪守信用的人无须订立盟约,把握关键时机的人不要求一切行动都整齐划一。简言之,为学就是要学习和掌握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大智慧。二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要善于提问,从容易处着手,抓住主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能增进学识。三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应当常怀学习之志,不断进取,无论身处学校,还是休憩游玩时,都不忘学习,“退息必有居学”。恭敬对待学问,时刻不忘学习,将学过的道理努力付诸实践,学业就会取得成功。

 

《学记》总结了先秦时期学校教育方面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概括为“四兴六废”。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四兴”。即防范于未然,及时进行教育,循序渐进而不揠苗助长,博采众长以借鉴、补正。这四点是教育兴盛的成功之道。与此同时,需要避免亡羊补牢、学习起步时间过晚、教学进程杂乱、教学秩序不好,闭门自学而不相互切磋,不尊重朋友而违背师教、闲逛而荒废学业,“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记》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一是要具有深厚的学养。能够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阐释。仅靠“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二是明确“长善救失”的职责。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经常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即失于贪多,失于过狭,失于见异思迁,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只有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帮助他们改正过失。从事教育的人,就应当善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其过失。“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三是要善于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而不要强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进取而不抑制他们的主动性,开导学生而不把话说满。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易于接受教诲而又勤于思索,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育了。四是要善于表达,语言精当。“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善于教育的人,能够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教师的语言简约而明白顺达,含蓄而精妙,不用什么比喻就能使道理令人明白易晓,这样就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学记》提出了慎重择师的问题。指出为师是为官、为君的基础,能为人师表,方能主政一方,乃至治国安邦。“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君子知道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胜任教师一职,然后能胜任官吏,然后能为君治国。所以学生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这或许也是后世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称“天地君亲师”的重要原因。

 

尊敬教师是《学记》强调的一项重要原则。“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凡从师学习的原则,尊敬教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被尊敬,然后道术才会被尊重;道术被尊重,然后人们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习。因为按照大学的礼,即使向天子讲授,教师也不面朝北,以此来体现尊敬教师。在先秦儒家看来,既然至高无上的天子对待教师尚且如此尊重,那么整个社会也都要尊重教师。教师受到尊重,教师解说的道德和学术也就会受到尊重,学生就会去认真学习道德和学术,进而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