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光】五经与中华文明的礼让精神

“礼让”是中华文化中渊源甚早的重要德行和观念,以“让”作为核心字的“谦让”“礼让”等词汇至今都为人们所常道及。从思想学理上进行探究可知,周代礼乐文明有着“圣人贵让”的传统,以让为礼的实质与精神,“让”与礼制政治实践紧密相关。今人观念中作为公民道德的文明礼让,也正是几千年来以礼让为核心的礼乐文明的遗留和传承。

【刘增光】《〈孝经〉学发展史》绪论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今天的中国学术思想研究,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者的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职是之故,对20世纪以来的《孝经》学研究总体状况做一梳理,不仅仅是对先行者研究成绩的尊重,对于澄清和彰显本文的研究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刘增光 著《〈孝经〉学发展史》出版暨后记

本书为一部通贯的《孝经》学发展史,结合新近出土文献,采取经学与哲学结合的方法,梳理《孝经》学发展的义理脉络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内在关联,尝试在文献的掌握、思想史的分析、《孝经》学本身问题意识的寻绎等方面实现突破,深刻揭示《孝经》与儒家孝观念的真精神,澄清近代以来附加在《孝经》与孝观念乃至儒学、中国文化之上的一些误···

【刘增光】天人关系与儒家消极伦理——以理学为中心的思考

儒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固然有着重视道德的特质,但儒学自始便存在着消极伦理的思想因素,对道德化视角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自觉——不可将世界化约为单纯道德化的世界,这就体现出人的自知。而只有以人的自知之德为基础,人与万物的一体和共生共在方可实现。对生生之大德的推崇正意味着超越单纯道德化视角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儒学对人与···

【刘增光】教化与制法:郑玄《论语注》中的孔子形象

郑玄对《论语》意义世界的建构,重在构画出孔子之圣人形象。孔子隐圣同凡,以谦卑的姿态诱进和教化世人,与凡民共同生活在礼仪共同体中。而礼仪法度实则正是源于圣人之制作,圣人是秩序和文明的开端。制法的圣人与谦卑的圣人构成了圣人的两面,而这两面恰体现于《乡党》一篇中。

【刘增光】公天下的隐没与忠君的凸显——唐《孝经注疏》的批判性考察

唐玄宗以至高无上的圣王姿态为《孝经》作注,因而《孝经注疏》也就体现出不同于儒者或经学家注疏的思想特色:一是引儒归道,尊道德而抑仁礼。二是摆落古礼,删削《孝经》所含公天下的政治精神。三是强化尊君,从德礼之治滑落为律法之治。

【刘增光】论严复的孔教观

严复推崇西方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他在中西比较中从实证主义的理路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但他的“依古论说”仍深受儒家思维方式的影响。通过对中西政教分合关系的分析,对知识与信仰的区分,严复为宗教的永远存在保留了位置,此“与人道相始终”而不可废的宗教即为“真宗教”,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或孔教作为“真···

【刘增光】真宗教、孔教与国性 ——严复宗教视域中的儒家

严复推崇西方的“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他在中西比较中从实证主义的理路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但他的“依古论说”仍深受儒家思维方式的影响。

【刘增光 倪超】2019年儒学研究综述

总体而言,2019年的儒学研究,仍然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既有对于儒家经典文献的扎实分析,也有对于儒家思想的源流梳理,以及对于儒家哲学的当代创发。本文围绕五个方面对此年的儒学状况进行梳理,分别是:儒家经学与子学的互动、宋明理学的多方位研究、晚清及现当代儒学的拓展深化、礼学与儒家政治哲学的深入探讨、比较视野下的儒···

【刘增光】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与阳明学的政治意涵

任老师“保守宪制”、“治体”等提法,更能直观明了地揭示儒家思想对于当下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宪制结构的公共意识,并非西方独有,而且是中国自古已有,虽然与西方不同,二者的同异可以“家族相似”来说明。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