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东】先立乎其大 ——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二

栏目:少儿读经
发布时间:2016-07-07 21:07:07
标签:

  

 

 

先立乎其大——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二

作者:陈安东

来源:文礼书院 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六月初四日庚寅

           耶稣2016年7月7日

 

  

 


文礼书院编者按:日前一篇名为《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的微信文章广为流传,一时引发大众对读经教育的种种议论与关切。文礼书院助教老师把此文打印出来给书院诸生阅读并请他们发表感言。今起陆续刊发数篇文礼书院学子就《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一文之读后感。

 

本文为去年秋入学书院的学生陈安东同学的回应。

 

惟生同学:

 

我叫陈安东,读经三年,来文礼书院八个多月了,今年年满15岁。这几天,阅君之文,反复研读, 仔细品味,令我非常惊异。因为一方面,我可感到君文句句都是“真生命”之流露,并非无端妄论(相信读过经的人良知一定尚未泯灭),但另一方面却看到君读经后的感悟(是否用“感受”或“感慨”对君来说更恰当一些?)与我截然不同?本来,古人云“东海有圣人出焉,其心同,其理同。”而吾等之感受却截然不同 ,这不得不令我另行思索:“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我觉得我读经的经历是充实的,虽有痛苦,也有喜悦,但整个回想起来,是充满感激的。而君之文章中通篇贯穿着”迷茫”,我在其背后更是看到一个“怨”字,何以如此呢?

 

原来,我看到君在读经学堂间的辗转多达四五所,此与吾读经历程完全不同,此是否是问题之所在?我从读经以至上书院一共只去过两所私塾,更未遇到“宗教意识”强烈的“学堂”。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我父母在为我选择学堂时已明确把握两点:1、现实中不可能有十全十美,也就是令人绝对满意的学堂,2、让我读经想要的是什么。根据上述两点为我选取尽可能合适的学堂,也就是在超越的目标或理想上是一致的,而现实上的则不强求。如此方可由理想之平弥平现实之不平,因此家校和谐、目标一致,最终实现理想。

 

进一步说明一下,此处所谈之“目标一致”之“目标”,并非读经后所带来的变化的预设,此实非吾人所应考虑。古人云“心意勉勉循循而不能已,过此即非在我者。”吾人读经,一定是认识到季谦先生所说的“唯一之道”“教育本就是如此“等等,只问教育之对不对、该不该,而不问效果好不好、有没有前途。况吾坚信,只要读,一定有长进,然此长进,绝非世俗的、功利的,而是超越的、道德的。故此处之“目标”,我认为只是:1、希望有多少时间读经;2、希望读多少字;3、希望读多少遍;4、要不要去书院。如是而已。故你我对于读经后的感悟,可能是由于我们的经历不同的缘故。而我想说明的是现实的经历最多只能决定主观的感受(甚至连主观的感受都无法决定),在你我还都未成为圣人,未能把握到客观而普遍的“道“时,无论君言“纯粹读经”有害学童,或吾言“纯粹读经”乃教育真理,此二观点都只应当作主观的感受来了解,并不能直接认定为客观的真理。所以君之观点吾以为只应以主观口气来表述,而不应言之切齿,论断太早。

 

当然,所有意见都发自于主观,若要发自于主观而又具有客观性,需有客观的事物相印证。若客观之事与君之观点相吻合,则君之观点乃是公正的。想要得到客观事物的印证,我认为应该注意两点:1、暂时将自己之成见放下,做如其所如的了解——这是一种心境,不是言语所能表达,是需要实践的,望君好好琢磨;2、不应做“断章取义”式的肢解之了解,而应做全幅的了解,才发表评论。在此,我想试着对“纯读经”做一个客观了解的说明(君当然可以自己做更好的客观的了解):季谦先生已在其读经教育基本理论中首先提出“教育的时机要把握,教育的内容要把握,教育的方法要把握““要以经为教材,以背为教法,而最重要的是时机”“错过机会将永不再来“ ”0-13岁为背诵的黄金时期……过了13岁,就勤苦而难成了!不过一个人要是能把心态回归于小孩,不求理解,只管读,也能有相当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季谦先生所判定一个人有没有救,并不是拘泥于文字中的13岁,而是在表明读经要具有纯净光明的心灵(此处之纯净光明,请君不要当做一现象来了解,应当做一内在浑沌的元气来体会)。只要能纯净光明并呆呆读经,13岁以上还是有救的。同样的,若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太强烈,并具有自己的价值观了(即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他大概就没救了!所以君一直说对读经教育中的很多理论深信不疑,然而君真的对这些理论做过客观地了解吗?君知道这些理论,要人先死背,不求理解,其实背后有一个对人性的了解在支撑着吗?君一直认为只有读经没有用,要理解比较重要,这对人性本身又有多少了解呢?吾认为想了解读经教育非先对教育的本质有所了解不可,若未能如此,则有些人是盲从,闭着双眼,奋不顾身,一往直前,朝着那自以为是的期许前进。季谦先生曾说过:“我并不是让你们都来读经,而是要你们想清楚,教育应该怎样做才符合人性,如果你认为有更符合人性的教育,认为我讲的不合人性,那你就不要听我的。”又说“我没有什么主张,一切符合人性的都是我的主张。”从以上观点,我们更看出读经教育背后是有一个精神实体在的,此精神实体是非了解不可的!(对此精神实体,吾不想多言,讲了也未必对,更待君慎思明辨。)然需要抛出的问题是:是吾人对读经教育的了解不够?还是其理论本身出了问题?我想吾人应仔细思考。

 

吾还想再说明一点的是,即使对于“过激的言论”也应当做恰当的了解(何况,那或许只是你认为的“过激”)。吾认为,在了解普通人(此普通人意为有血有肉之普通大众)的见解时,主要的目的并不在于判别孰是孰非,(况吾认为此中并无绝对的对与错,只存在对多少错多少),而应是在于了解其言论当中符合道理的部分,也就是对自己可以有帮助的部分,这样所有的言论便都能各归其位,而没有絶对的错误。君对那些“过激的言论”做了缜密的分析与判断了,然似乎与君的生命毫不相干,迷茫依旧迷茫,无知依然无知。所以君为何不思考一下,在那些你认为“过激的言论里”会不会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呢?为什么当君相信一个言论,则闭起眼睛,无论是非对错全然相信,当不相信了,则认为全无意义,一杆打死呢?比如所谓的“读经万能论”,哪怕它所主张的里面绝大部分都是无意义的,但如果有一点有绝对的意义,我们为何不敞开心胸,接受那一点点的真理?为何不包容一下,那些‘无意义’的部分呢?如果君认为是小的时候心智还未成熟的缘故,那么君现在已经成年了,还是以小孩子的方式思考问题,是不是可以说这些年君心智上并无大的长进?(要是如此,那可是很可怕的!)

 

读经理论本身就好比柏拉图的Idea,诗经中的正风具有“定海神针”般的作用;而其他言论就好比柏拉图的Opinion,诗经中的变风(此类比,可能并不很恰当,然吾之意望君明之)。而君在文中一直对于那些读经学堂过激的言论做出非常清晰的判定,而对读经本身的道理不甚明白,此非本末倒置乎?故我还想重申两点:1、不能只做肢解的而不做全体的了解;2、不能只抓住偏激的,而不了解中正的。

 

以上是对于君对读经教育评论的回应。除此之外,吾认为有必要向君介绍一下吾心中对经典的感受。吾认为,经典之诞生,其目的与宗旨,皆在于指出人性之本然,让人完成德行修养之工夫,让人生立起来,而不流于平面,也可说是古人所说的“成德”之事。故学习(儒家)经典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明善而复其初”。此“明善”乃是明你自己的善德,而那善德可说是人生本有的,所以明善就是复其初。明吾好善恶恶之本心,从而复得好善恶恶之本性。经典中的话句句都是实践的、体证的,而不是认知的、分析的。孔子的“仁”,孟子的“四端”,阳明的“良知”,皆是当下就可逆觉体证,当下必须承认的。经典所以为经典,不在明确指出某一具体的目标,譬如拥有多少学识和能力,甚至达到怎样的地位,而是要让一个生命“志于道”,让生命“先立乎其大”,此时人的生命就站立起来了,就不停留于庸俗。故经典看似未给人生指出明确的可预知的“前途”,然实已指点了人生的方向。看来君所谓的迷茫,是停留于现实中表面价值的追求,而经典本身的价值本来不在于现实表面,而是在于内在的超越的层次。君如此之缘木求鱼怎么会有令君满意的结果呢?故实践是证实经典价值的唯一途径,并不是有什么高人为你讲解,你就能懂,你就能把握经典的价值了,这点非常重要。

 

况君为什么不用力于“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样朴实亲切的教训?而专去看那些“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之类的话头?(况孔子教人读书,必也始乎背诵)君还引了《经解》中六经的流弊;我想说的是,此处之“愚”“诬”“奢”“贼”“烦”“乱”并不能做直接否定的了解,此六病也一定是经过长久道德实践后的偏差,其实践本身已具备绝对的价值了,况此六病是孔子即着最圆满的标准而作的警告之意,故此六种之偏颇也是有相当深度的。一个人若能偏于一端那也了不起了!怎可执此嘲笑读经的志士?

 

君一直强调“……..现实的失败促使我不得不反思……”吾以为即使是失败,经典也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而并非直接将问题归咎于他人;况且君哪失败了?照古人读书的方法来看,首先也是不管理不理解,只平白读去,熟到随时可以背诵,才能为以后的学问打好基础。况有志之人连一点背诵都忍受不了,更谈何事?世说新语中有段话,愿与你分享:“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与?”望吾人多用力于“吾日三省吾身”“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持其志,勿暴其气”诸语,切已体察,付诸实践。请不要整天想着有什么出路,或想寄托于某大师使你走出你所谓的自己的路,从圣贤所教的理论本身不应如此,从每个人主体实践来讲亦不应如此。

 

至此,我已向君表明吾之见解,至于如何观感,是取决于君“心”的意愿。君可能认为吾并未对君的迷惘给出积极明确的解决办法,但我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倘若君真的能对读经教育的理论乃至于文礼书院的规划做如其所如、全幅的了解,则“虽不中,不远矣”!

 

能力有限,能说的只有如此,请君对我这些也是“过激”的言论做恰当的了解,望君早脱困境,寻得坦途。

 

陈安东敬上

 

【相关链接】

 【惟生】“老实大量纯读经”之困惑与反思: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


【陈奕君】也谈我的读经经历——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一

 

【何懿书】冲破混沌,透其灵光——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三


【范家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礼书院学子读《一个读经少年的来信》有感之四


责任编辑:葛灿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