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文庙大成殿传承儒学文化的符号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16-12-08 19:22:33
标签:

大同府文庙大成殿传承儒学文化的符号

来源:大同新闻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初二丙辰

          耶稣2016年11月30日

 

 

    


在老六中上过学的大同人,都记得校园里的孔子塑像和那座千疮百孔的大殿,他们有幸在自北魏以来就尊为庙学的地方度过三年的读书时光,也有幸见证了这座传承儒学文化的殿宇再现辉煌。曾经留在老六中学友记忆中的那座大殿就是大同府文庙的大成殿。

 

大同府文庙从诞生之时起,即属于“学庙”,即学校与庙宇建在一起,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千百年来,大同府文庙曾培养了多少国家栋梁之才,它是大同文化教育的发祥地。

 

曾经的国家最高学府

 

  


追溯这座大殿的前生与今世,就不得不回望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尘烟。

 

北魏在平城(大同)建都,承接两汉崇儒尊孔的传统,于平城建立太学。《魏书世祖纪上》记载,世祖始光三年(426年)二月,“起太学于城东,祀孔子,以颜渊配”。这是中国历史上在学校立孔庙的开始。中国大同府学的渊源大致始于元魏平城(大同)中书学。擅长征战的鲜卑族,从此刻起,端坐在孔庙里,学习汉文化、儒家经典。这座孔庙的原址就是现在的代王府。后来,辽在此建立西京国子监,金在此建立太学,元在此建立了县学,明洪武八年(1375年),在原辽、金、元庙学的基础上建置了大同府学,这都是当年国家的最高学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来大同驻藩,大兴土木修建代王府。他看上了当时位于城东的大同府文庙的位置,认为此地风水上好,便将大同府文庙迁到了城东南的云中驿,即现在的大同府文庙所在地。

 

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

 

大同府文庙经明代和清前期多次修建,到乾隆时成为规模宏大的标准庙学建筑群,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左庙右学。清末民初,虽然儒学停办,但大同府文庙建筑完整。1907年,法国人沙畹拍下来不少大同府文庙的珍贵照片。上世纪40年代后期,在大同府文庙内曾办过大同师范学校,1958年创办的大同医专最初就设在大同府文庙内,1971年至2008年,则是大同六中的校址,大同府文庙仅存大成殿。2008年,大同府文庙复修并对外开放。

 

如今的大同府文庙占地面积四万平方米,按照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呈现,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严谨,分为三进院落,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的依次为棂星门、仪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尊经阁。左右两侧分别是好学厅、行仁厅、笃敬厅、忠信厅、乡贤祠、名宦祠以及碑亭和碑廊等。

 

600年不朽的辉煌


  

 

古朴庄严的大成殿是大同府文庙的核心建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殿宇。大成殿面阔5间(30.5米),进深3间(18.5米),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六铺作,结构完好。月台周围均安装石雕栏杆,上刻音乐舞蹈,花草禽兽,千姿百态,意趣横生。整个建筑历经了600多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向世人展现着它永不衰朽的辉煌。

 

  


大殿正门上悬硕大的牌匾,书“斯文在兹”,这是清光绪皇帝御书,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大殿内空间宽敞,上方悬挂匾额“圣集大成”,中间供奉由现代著名雕塑大师吴为山先生所塑的孔子铜像。在殿内仰首可见彻上露明造的殿顶,斑驳的油彩难掩其雄宏气势。据文物专家介绍,彻上露明造所用檩、梁、椽,因其祼露在外,更需要上好的木料,再经精细的木工雕琢、精致的油画彩绘,而这种结构的殿顶,空间更通透宽敞,更利于通风。遥想几百年的时光里,多少文臣武将、举人进士、国家栋梁之才,在此将儒学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大同府文庙每年都会举办开笔礼、拜祭孔子等活动,状元桥上层层叠叠挂着的祈福牌寄托着众多家长对孩子学有所成的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