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梓晗】信仰力的堕落与美的丧失——审美对美的渴望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16-11-22 23:25:04
标签:

信仰力的堕落与美的丧失——审美对美的渴望

作者:张梓晗

来源:作者授权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十月廿三日戊申

          耶稣2016年11月22日

 

 

 

前言:在我来看,这样的一节分享课并不是要我们去做某个美学家或者哲学家的美学思想读后感,也不是要求我们去考据美学史或者哲学史。作为一名哲学人,读书思考和学术研究已然成为生活之常态,无论是青年学生还是权威专家还是思想大师。但更重要的是每个阶段都应该在修炼纯真,修炼认识真理的纯真。其中的真谛在于,“读前人的书就是欠前人的债”,还完了债,人生也走到了头。做学问辛苦,这是自由思想的苦恼:保守的一辈子在还债,激进的承担欠债的风险。因为年轻,所以有时间还债,也不怕欠债,可以选择安顿自由的灵魂,不怕犯错,也不会执着。在这节课中,我选择了说出一家之言,在这个小小的课堂里,让信仰力自我显现。

 

这个内容包含着两个层面,表层我们来进行关于美学的讨论,深层则是关于哲学本身的形而上学思考,后者构成了前者的谜底和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信仰力”的堕落

 

1、       世界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之所以能成为哲学的本质规定性是什么?哲学是如何产生的?以往都是认为世界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万物是原始的一片混乱,哲学诞生于人们对世界的秩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思,哲学的使命就是揭示其背后的法则。

 

但实际上世界和哲学的关系远比这个亲密的多,对于世界本身来说,哲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自我的工具,可以说哲学与世界是同生同构的。就像我们的精神、自由意志或者思想是从我们出生时就开始孕育了,我们的一切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作为“世界精神”(或者“宇宙精神”)的“哲学”单独拿出来,正如我们不能想象没有肉体的灵魂。并不是说灵魂没有独立性,而是说如果不曾有肉体的向下性,灵魂的向上性又如何体现呢?

 

虽然很难讲没有人类之前的世界和哲学有什么关系,因为哲学似乎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没有人类文明哲学也无从谈起。但如果将哲学仅仅局限于人类历史的小视域中,就永远无法认识哲学的本质,因为我们认识到的哲学永远不可能是完整的。

 

我们都知道,哲学的历史大约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那时候世界上出现了一大批原创的哲学思想,我们称其为“轴心时代”。但是这是历史的哲学,是哲学自身的异化。这些哲学中的宇宙性的世界性的思想来自于人但却远远超出人的思想限度。也就是说,我们所掌握的哲学理论概念和论证虽然是人对世界的思考,看上去我们发明创造了“哲学”这种东西,但实际上是世界本身的精神性在人身上进行展现因而人们有了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世界的自我告白。

 

哲学与世界本身是同生同构的,哲学一直在等待人类的发现,哲学一旦被人类所发现,人类就开始真正认识世界了。但人类无法完全掌握或者认识哲学,正如人类无法完全掌握和认识世界。古往今来哲人圣贤无法说出哲学的全部,就是无法对世界进行完整性的把握。哲学看上去是属于人类文明的,但却远远超越于人类全部的历史,因为哲学与世界是同生同构的,哲学自世界诞生起就闪耀着其特有的光芒了。哲学是世界的自我告白,哲学演绎着人类与世界的相遇与融合,哲学以一种“世界精神”在人类身上展现的方式召唤人类的“信仰力”的回归。

 

2、       世界分为“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

 

哲学的起源就是“世界是如何诞生的”。这个世界不是指地球的世界,是指整个宇宙的整个时空的世界。我们所存在的这个全部的宇宙时空,在我们认为中是唯一的时空,是整个宇宙唯一的存在,但我们现在的全部的宇宙时空的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的诞生源于“理想世界”的丧失。

 

“理想世界”是和谐的、融合的,没有对立、分别,其中最重要的和谐因素是“信仰力”。“信仰力”的存在使“理想世界”一切和谐共生,保持其应有的秩序。“信仰力”来源于“理想世界”中的每个实体,每个实体的“信仰力”使“理想世界”圆融地永生。但是在这个“理想世界”中,有一种实体是独特的,那就是人类,唯独人类这种实体可以决定自己“信仰力”的大小强弱甚至有无,这种独特性使人类具有足够的尊严。但也使得人类骄傲自大,对于能够维持“理想世界”的“信仰力”不以为然,自从人类这个实体的“信仰力”开始堕落,“理想世界”就丧失了,“理想世界”丧失,孕育了“现实世界”的诞生。

 

“现实世界”是“理想世界”的复刻,就是我们现存的全部的宇宙时空。这个“现实世界”以“理想世界”为原型,“理想世界”的所有实体都被复刻到“现实世界”,唯一不同的是这个“现实世界”不存在“信仰力”的支撑,准确来说,不存在人类的“信仰力”的支撑,导致“现实世界”不再是“理想世界”的和谐的、融合的,没有对立与分别。一切实体之间不再和谐共生,产生了万物的对立与分别。我们可以这样说,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中是由于人类的“信仰力”的堕落,即“现实世界”一切事物起源于人类的“信仰力”的堕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是那么地井然有序,自我调节以保持其不失衡,就是因为万物都没有堕落其自身的“信仰力”。“信仰力”是沟通“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人类的“信仰力”的堕落使我们这个“现实世界”永远无法寻觅“理想世界”的踪影,我们无法通达“理想世界”。同时“理想世界”的丧失使一切都只能依靠“现实世界”本身,“现实世界”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这个不甚美好的世界,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世界。

 

3、       重拾“信仰力”——“信仰力”的回归

 

但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却被“理想世界”深深的烙印,那就是“信仰力”。万事万物自身的“信仰力”和人类堕落的“信仰力”。受自然万物的“信仰力”的感召,我们人类总是被不经意地唤醒,唤醒自身堕落的、沉睡的“信仰力”。于是,人类产生了哲学。上面我们说过了,看上去我们发明创造了“哲学”这种东西,但实际上是世界本身的精神性在人身上进行展现因而人们有了哲学。即:哲学是世界的自我告白。是的,哲学就是人类重新发现并拾起自身已经堕落的、遗失的“信仰力”的途径;是以一种“世界精神”在人类身上展现的方式召唤人类的信仰力的回归。“现实世界”起源于“理想世界”的丧失,而我们人类的目标也将会是寻回最初的归宿——“理想世界”。其本质上就是对整个完整的世界的回归。这也是为什么说:哲学演绎着人类与世界的相遇与融合。就像是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拥抱和回归,即使母亲在分娩使难产而死,生下的孩子连母亲的面都没见过,也会终生对母亲有无尽的思念和回忆。而回归的途径,就是重拾“信仰力”。

 

二、美的丧失

 

1、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其实就是在问“美自身”是什么。实际上我们很难说我们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是“美自身”,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事物。那我们为什么会想到“美自身”呢?“美自身”这个无分别无对立的圆融的存在必然是“理想世界”的事物,复刻到“现实世界”就成了无数的美的事物。上面我们说——“这个‘现实世界’以‘理想世界’为原型,‘理想世界’的所有实体都被复刻到‘现实世界’,唯一不同的是这个‘现实世界’不存在‘信仰力’的支撑......”因为没有“信仰力”的支撑,圆融的和谐的“美”只能是有对立有差别的各种“美的事物”。 同时又因为人类——“受自然万物的‘信仰力’的感召,我们人类总是被不经意地唤醒,唤醒自身堕落的、沉睡的‘信仰力’......”正是“信仰力”的重拾,我们才能认识到,原来不仅有各种“美的事物”,还有“美自身”。这种对“美自身”的认识,就是美学,就是哲学。哲学是“信仰力”的重拾;美学或者说“美自身”就是对人类在面对美的事物时,在“信仰力”的唤醒之下对“美自身”的渴望。

 

2、       美与审美——审美对美的渴望

 

“审美”,也可以说是“审美活动”,就是我们人类在“信仰力”的唤醒之下对“美本身”的渴望所进行的追求活动。所以说“审美”体现了人类的信仰力。不是所有的有关“美”的活动都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一定是追求和渴望“美本身”的活动,只有这样的活动才是有人的“信仰力”参与的。而一般意义上的观察美的事物,只能是视觉感官和情感的功能。

 

首先,“审美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视觉感官。因为人的整个身体都可以对“美自身”进行渴望的活动。比如当你听到了一段美好的和弦,唤醒了心中对“美自身”的崇高性,和谐性的渴望。

 

其次,因为“信仰力”的回归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永久的获得。这其中有两层涵义:第一,美的事物永远不能成为“美自身”;二,“审美活动”永远无法达到“美自身”。所以,“审美活动”意味着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信仰力”的距离;是“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距离;是无法跨越的。“审美活动”永远无法到达“美自身”,而只能是对“美自身”的渴望。

 

最后,“审美活动”的前提就是主客二分,有二分才有距离,才有所谓主体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二分就是有对立,“信仰力”总是希求无限地弥合这种对立,但似乎永远也无法跨越这对立的鸿沟。

 

总的来说,我们已经知道实际上“美自身”属于“理想世界”,“理想世界”是和谐的、融合的,没有对立、分别,一切都是圆融合一,这是宇宙的整合与化归,这才是是“美自身”的状态。在没有“信仰力”的“现实世界”中只有二元对立,只有主客二分下的“审美活动”。也就是说,只有在没有“审美活动”的状态下才存在“美自身”。即,“现实世界”不存在真正的美——“美自身”,而只存在“审美活动”;“审美”不是“美”,“审美”是对“美”的追求与渴望。“审美活动”拉近了“美”的距离,拉近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促进了融合的实现和“美”的实现。人类就是在体现着“信仰力”的“审美活动”中向“理想世界”回归,整个“现实世界”就是在“信仰力”的回归中与“理想世界”融合。

 

结语:到此为止,我们简单把这个问题“信仰力的堕落与美的丧失——审美对美的渴望”解释了一番。但是好像却又什么都没有解释,因为在我们现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一个事物被呈现的同时它的反面也被立即确立起来。你们选择质疑,而我选择沉默。理由很简单,因为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确也不太清楚。

 

责任编辑:柳君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