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国庆长假期间举办传统儒学会讲,场面火爆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16-10-07 08:09:09
标签:

 

岳麓书院刮起十月“国学风” 长假期间讲坛火爆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九月初六日辛酉

           耶稣2016年10月6日


 

10月5日傍晚,伴着岳麓山下夕阳的余晖,2016年岳麓书院讲坛的国庆特别会讲第二场——“文明变局中的中国经学”落下帷幕,只有130个标准座位的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挤了近三百位慕名来“充电”的观众。而此前两天,也就是10月3日,首场会讲“现代儒学与现代生活”,火爆场面也是如此,一点也不亚于室外摩肩接踵的游客。

 

 

 

讲坛现场爆满,在走道及两侧坐满了临时加座的观众。

 

会讲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中最有开创精神的一种讲学形式,在中国书院史上最为经典的“朱张会讲”(朱熹、张栻),就发生在800多年前的儒学重镇岳麓书院,至今传为佳话。“巍巍学府,国之上庠”,今年整整1040年历史的岳麓书院,为了赓续传统,砥砺学风,也为迎接即将在月底举行的“致敬国学: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盛典”,特别策划了此次国庆系列会讲,邀请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的六位知名学者登坛开讲,面向大众传播儒家文化。

 

 

 

10月3日岳麓书院讲坛:现代儒学与现代生活。岳麓书院国学研究院院长朱汉民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干春松教授、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会讲。

 

会讲一:现代儒学与现代生活

 

现代新儒家是不是真儒家?3日举行的首场讲坛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干春松以“儒学史的结构”为讲座主题,抛出这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从所谓牟宗三“文化造假说”到对钱穆的批评,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儒家发展的历史?干春松认为,应该提供给大家历史叙述的多重态度:一是客观事实的描述,二是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三是如何看待意识形态目的的历史。在他看来,《史记》将孔子写入“世家”,既是较早的对儒学的历史叙述,也表明了司马迁的历史叙述态度。

 

“我们今天怎么来叙述儒学史?”干春松教授说,每一次叙述儒学史,今人大多都会回望孔子、孟子、朱张等等先贤,但这种回望不能只是重复:“到了现代,我们应该让儒学有一个新的精神,或许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有一个开新的历程?否则的话,儒学的精神怎么可能源远流长?”当然,不同的人对儒学史的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包括纯粹意义上的学者、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以儒学学说来安身立命之人,甚至是反对儒学的人。

 

从对现代儒学开端的思考谈到对经典的阅读,再到民族价值与中国表达,干春松虽然谈的是历史的话题,但今人如何写史、对历史如何重新梳理,却处处透出现代反思。

 

那么,儒家思想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同台会讲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唐文明接下了这个颇显平实的话题。

 

“儒学、儒家思想经常会从‘道’讲起,但是我觉得现代人比较重视的不仅仅是‘道’,所以我想从人伦讲起。”唐文明教授说,“在儒家的学者来看,‘五伦观’(夫妻、父子、兄弟、朋友、君臣)是普遍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之一……尽管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儒家的伦理观念、人文观念仍然在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以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生活差异为例,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家庭。”

 

每一种制度与观念都有它的优势与弊端,也许只存在一个接受度与持久性的差异。有时候平等会演变成为平庸,而自由也可能带来非常大的问题。唐文明教授指出,儒家文明对于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乃至于人类文明都做出了贡献。在儒学的话语中,人伦观念最终都归于了“天”,这里的“天”并不是自然层面的意义;另外,“德”的观念最初也是一种宗教化的信仰。因此,唐文明教授认为,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安身立命的一个传统,与它是不是宗教无关,但是儒家具有宗教性,人们通过儒学,可以反思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甚至反思整个时代,并在反思过程中有所建构。

 

 

 

10月5日岳麓书院讲坛:文明变局中的中国经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李清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壁生教授会讲。

 

会讲二:文明变局中的中国经学

 

在传统中国社会,经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所承载和体现的就是中华文明之道。著名经学专家姜广辉教授曾说,经学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然而当19世纪末中华文明、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西方文明凭借其政治、经济强势介入的情况下,经学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其地位又发生了哪些改变?10月5日的岳麓书院讲坛上,同为70后学者的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郭晓东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陈壁生,围绕以上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见解。

 

郭晓东教授以“春秋公羊三世学说及其意义”为题,阐述了古老学说在乱世变革中所焕发出的“新生命”及其泽被后世的深远影响力。所谓“春秋公羊”,是以《春秋公羊传》为中心的学问,而“三世”的意思是春秋242年历史所分的三个时期:所见世、所闻世和所传闻世。(按照汉代公羊家的解释,所见世是指孔子和他父亲生活的时代,所闻世是指孔子的祖父生活的时代,所传闻世是指孔子的高祖和曾祖的时代)

 

那么“春秋三世”何以有重要的意义?郭晓东教授用“历史原则、情感原则、治法原则”对其加以概括和说明,并讲述了文明秩序是怎样在这“三世”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郭晓东特别指出: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常被视为一代不如一代、每况愈下,而在经学话语里,会把“春秋三世”的三个阶段划定为从衰乱走向升平、再走向太平。其实这正说明了经学和史学的不同之处——“公羊春秋所建立起来的不是对历史的描述,而是试图为历史指明一个方向”,“孔子之所以注春秋,是想让历史从衰乱走向太平,这才是春秋三世说最核心的意义所在”。

 

与郭晓东教授提纲挈领的经学阐述不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陈壁生教授选择更细致、具体地介绍了他对经学人物曹元弼的研究。

 

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不乏对传统抱有强烈热情的人,他们不仅想保住传统,还想用传统来回应西方文明,来改革中国政治,冀望能以理性的方式来解决中国问题。曹元弼也是其中一个。

 

陈壁生教授认为,今天我们重谈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曹元弼的“汉宋兼采”,重看民国时期变成“前清遗老”的近代经学家曹元弼,前人遗落下的很多思想和经验,仍需要当今以及今后的学人去做深入研究和消化。

 

 

 

现场观众提问热烈

 

据介绍,这两场设坛于千年学府、穿插于国庆期间的儒学会讲,每场的网络抢票都超过了500人。有网友留言:“名家分享传统文化与现实关怀,大众熏染国学智慧与中华经典,真心希望这样的假日充电能成为国人文化生活的风尚。”10月9日下午,岳麓书院还将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明与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亦同台会讲,主题为“儒学的宗教维度与古代礼仪”。

 

 责任编辑:姚远



微信公众号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Baidu
map